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点)
一、依据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点)
这是质量守恒定律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可以看出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学情分析(点)
①.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②.具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基本具备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③.对新知充满好奇,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充满热情和积极性。
3、教学目标(点)
这是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重点(点)
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②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
难点(点)
①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点)
1、教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流程(点)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分析推理建立假说→设计实验进行求证→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析原因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点)
1.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点)
用诙谐幽默科学家的辩论纠纷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2.分析推理建立假说
由学生根据根据提出的问题,建立假说。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可用实验探究法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并回顾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步骤。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方案一.教师演示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点)
我对实验稍作改进,在玻璃棒的前端缠绕了螺旋状铝丝,铝丝可以滑动,加热前稍微向下滑动,加热后迅速伸入锥形瓶。这样的改进能使温度更高,更易引燃红磷,借助铝丝表面性质稳定的氧化膜不会发生其它的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对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有哪些进行分析,将前后都有的消去得出“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突出了探究与分析的过程。这时学生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热情,教师顺势说:一个实验不足以说明问题,进入到下面的学生活动。
方案二.学生活动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点)
学生观察描述,教师引导分析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哪些?将前后都有的消去得出“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生成的铜的质量+生成的硫酸亚铁的质量”。教师指出无数的实验都得到了一样的结论。即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式教学降低了学习坡度,激发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加强了学生参与机会、熟练了实验操作能力,亲身感受、经历探索真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主动,有兴趣,知识点感到易学易懂。使“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些什么?通过综合多位学生的发言,使学生发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远比教师强调来的快。突出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这一重点。
4.应用定律,解释现象
过渡: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呢?
学生分组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操作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提出如果将气体收集起来一起称量天平会平衡吗?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分析得出在密闭的装置内进行实验,学生设计装置并分析。教师演示改进后的实验进行实验。
在教师引导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记忆深刻。使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快提高。既应用了质量守恒定律又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微观分析守恒原因
教师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并播放水分解的微观模拟图。根据动画和已有知识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突出了重点。
6、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演示:没带的燃烧实验。学生观察,感受现象。
引导思考:
1.为何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测定天平出现了三种情况?
2.能点石成金吗?
让学生分析。及巩固了知识有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请学生谈谈:我学会了……知识;我掌握了……方法;我体会到……情感:我还有……困惑。
五、板书设计(点)
六、教学反思(点)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启发性学习的方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特色:
1.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采用情境导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的过程。
2.注重情景导入,突出学习兴趣的培养。
3.强化实验探究,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4.注重学生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次讲授这节课时,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师进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2.合理分配时间使各个环节之间衔接更为自然,细节处理更完美,使课堂结构更为流畅。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说 课 稿
第一课时
湖北恩施鹤峰实验中学 向慧蓉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2、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②.具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基本具备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③.对新知充满好奇,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充满热情和积极性。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
③.培养善于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建立假说并论证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化学反应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和科学史的介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带来的快乐。
4、本节课的重点:
①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②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5、教学难点:
①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1、教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分析推理建立假说→设计实验进行求证→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析原因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用诙谐幽默科学家的辩论纠纷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2.分析推理建立假说
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建立假说。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可用实验探究法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并回顾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步骤。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方案一.教师演示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学生活动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观察描述,教师引导分析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哪些?将前后都有的消去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实验探究式教学降低了学习坡度,激发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加强了学生参与机会、熟练了实验操作能力,亲身感受、经历探索真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主动,有兴趣,知识点感到易学易懂。使“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些什么?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而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远比教师强调来的快。突出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这一重点。
过渡: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呢?
学生分组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操作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提出如果将气体收集起来一起称量天平会平衡吗?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分析得出在密闭的装置内进行实验,学生设计装置并分析。教师演示改进后的实验进行实验。
在教师引导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记忆深刻。使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快提高。既应用了质量守恒定律又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⑤微观分析守恒原因
教师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并播放水分解的微观模拟图。根据动画和已有知识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突出了重点。
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演示:镁条的燃烧实验。学生观察,感受现象。
引导思考:
1.为何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测定天平出现了三种情况?
2.能点石成金吗?
让学生分析。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请学生谈谈:我学会了……知识;我掌握了……方法;我体会到……情感:我还有……困惑。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启发性学习的方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特色:
1.体现了一个“新”字。
一是学习方式推陈出新。
二是教学技术耳目一新。
三是教师角色焕然一新。
2.显现了一个“实”字。
一是课堂设计符合实际。
二是课堂教学追求实效。
三是课堂训练落到实处。
3.展现了一个“活”字。
一是激活了思维。
二是用活了教材。
三是盘活了课堂。
教学困惑:
1.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
2.能否增加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
课件28张PPT。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恩施州鹤峰县实验中学 向慧蓉(第一课时)
说教材
4
说板书
设计
22
说教学
流程
9
说教学
过程
10质量守恒定律说教学
反思
2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
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1.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实验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
谈话式教学法
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合作学习法
归纳总结法
教法学法教 学
流 程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推理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运用定律解释现象微观分析守恒原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教师演示
方案一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
的测定学生实验
方案二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结论分析定律锥形瓶锥形瓶细沙细沙玻璃棒(含铝丝)玻璃棒(含铝丝)空气剩余空气红磷五氧化二磷橡皮塞橡皮塞剩余空气参加反应的氧气反应前总质量 = 反应后总质量把握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几点:1、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是指质量守恒, 而不是体积、分子
个数守恒 。
3、“总质量”,不能忽略气体、沉淀。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和
“生成的物质”。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学生实验5-1.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分析原因,改进实验
小结:
改进方向——避免有物质未被称量。
改进办法——密闭,隔绝物质交换。
A装置B装置碳酸钠粉末稀盐酸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创设情境引发问题1.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守恒原因。
2.你还能得出哪些推论?
3.科学史实,情感渗透。化学反应六个不改变宏观微观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微观:一个可能变:分子的个数可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1.元素的种类不变2.元素的质量不变1.原子的种类不变2.原子的数目不变3.原子的质量不变推论质量守恒定律发展史创设情境引发问题1.化学反应前后必定改变的是 ( )
A.原子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质量 D.原子的数目2.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
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
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3.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
小于100 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
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
生成4.4g二氧化碳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1.教师演示:镁条的燃烧
2.引导分析: 为何天平的平衡出现
三种不同的现象?小结与评价学完本课,我学会了……知识;
我掌握了……方法;
我体会到……情感:
我还有……困惑。板书设计达标馈况: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教学反思学反思教教学特色:
1. 体现了一个“新”字。
师生角色焕然一新;
学习方式推陈出新;
教学技术耳目一新。
2. 显现了一个“实”字。
课堂设计符合实际;
课堂教学追求实效;
课堂训练落到实处。
3. 展现了一个“活”字。
用活了教材;
激活了思维;
盘活了课堂。问题反思:
1.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
耗时较长,影响定律的建构及内涵
的挖掘。
2.学生总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进
行探究,能否增加实验的开放性。
3.提问精度不高,深度不够,教学效
率稍有打折。学反思教课堂重建:
1.课前做足准备,如复习天平的使用
和相关基本操作。
2.尝试开放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设计方案、选择装置、展
开探究。
3.提出的问题更明确、更具体,形
成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串”。学反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