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1张PPT。孔子的艺术形象成败聚散 都是人生中的一种成长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理念,
各有各的世界观,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价值观。
不随意苛求别人,不盲目要求自己,
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容待别人,严以律自己,
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看淡,心情才好,
看开,日子才美“素王” 与“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这是二千多年中给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王者之师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赵文瑄版孔子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康、梁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国魂”称号较之“素王”似乎更加崇高,并且难以超越。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苏格拉底之后,仍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这是说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后。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此嘲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在走路。” 政府力推的孔子标准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今天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孔子思想,只讨论孔子的历史形象,问题就显得简单一些。
第一种形象:“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多才多艺。”
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子贡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第二种形象:“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
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子见老子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 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 陈蔡之围第三种形象:“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孔子授业稍后,刘向《说苑·建本》指出:“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
明确指出《春秋》是统治者必修的教科书。这样看来,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
《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四种形象:“神化”
???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 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 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孔子之妻:丌(Qí )官氏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
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
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
多一些观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莫念。
第五种形象:“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
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呢?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君子不器”,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
孔子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射与御然而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清代大学者戴震对于理学家的观点严加抨击:“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近代以来,孔子思想受到攻击,孔子形象受到“丑化”,与此不无关系。 第六种形象:“维新化”康有为搞“戊戌变法”,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 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按照康有为的解释,孔子之道的作用是“与时进化”,这无非是说孔子思想的本质是要不断改革,不断维新,否则怎么能跟随时代一起“进化”呢?
康有为在这里再次强化了孔子与时俱进的色彩,塑造了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 第七种形象:“丑化”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
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且“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
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被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儒家之主张,徒令宗法社会牵制军国社会,使不克完全发达,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矣”。
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说“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
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情绪化、夸张化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欣赏他人 即是庄严自己口说好话,心存好念,身行好事,脚走好路。
改善自己是自渡,也是渡人;
影响他人是渡人,更是自渡。
不能小看自己,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
君子了达空性,能够悲心切愿,任重道远,身安道隆;
小人迷于无明,致使罔顾公德,钻营取巧,身败名裂。
无所事事的人,内心并不轻松闲适;
积极付出的人,内心反而宁静喜乐。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因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世界所现,全都与己相关其实,我们想要的幸福一直都在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
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
淡泊宁静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无事时,澄然;有事时,断然;得意时,淡然!
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守住心中那一季春暖花开,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哲人”,第二种形象是“智者”,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读书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书五经,讨论的是孔孟之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学说并以之治理天下。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 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 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本人不懂中文,他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只是限于传教士的译本,他所能接触到的是脱离具体语境缺乏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生命力的若干条孔子语录,他无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因此他对孔子的评价自然不高。
黑格尔是欧洲中心主义者,轻视东方文化,他甚至不无偏见地认为汉语不宜思辨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 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
闵损,鲁国人,字子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冉耕,冉氏,字伯牛。患病早逝。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卞人(卞为鲁邑),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但因刻苦学习而身体虚弱,被孔子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经商能力高超,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言偃,字子游,吴国常熟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贡献,被誉为“南方夫子”,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曾参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是劝人为善。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法郎士·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造者,马克思称之为“现代经济学始祖”,又说他“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而《经济表》一书的结构模仿儒家《易经》六十四卦。因此,人称魁奈是“欧洲的孔子”。
这一派对于孔子作了高度的评价:“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但是还有一事要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
魁奈本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孔子的十种历史形象,在西方是哲人、智者、完人,在中国却喜忧参半地遭到“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近似于七次洗礼。
在漫长的历史中,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不停地受到崇拜、敬仰、追捧,也不停地受到菲薄、扭曲、利用乃至抨击。看来孔子其人及其思想中,总蕴含着某种独特价值的东西,使人无论是敬仰还是抨击,总是无法绕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古今英雄有几人?人类起源于非洲非洲宗教神话传播图丝绸文明,我们是这场文明的原创者和推动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11月11日晚,习近平在中南海同奥巴马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在瀛台涵元殿前握手瀛台夜游中南海 奥巴马借访华找政治自信习奥瀛台茶叙江泽民宴请克林顿“胡连会普京是个好同志一切尽在不言中!一起发财是正道,该来的总会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泉纯一郎并没感到“中国不高兴”安倍会妒嫉否?该不来的,来了最终也是白来孔子形象及其思想,穿越中国二千多年汹涌的历史风尘,一路走来,似乎还不能或缺,也无法遁形消失。
孔子毕竟是孔子,孔子的形象无论变化多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他至少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文献整理家,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八佾(yi)之舞低调做人 终成其高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
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于低,成之于低,
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
高是低的婵变与演绎。
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
谙通此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世界所现 全都与己相关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软实力建设“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德国创办了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机构叫“歌德学院”,
西班牙创建了“塞万提斯学院”。
中国的孔子学院,目前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一直如火如荼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家汉办目前在121个国家建立了440多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共计1086个,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计划到2020年,孔子学院将在近500个世界大型城市设点,实现全球布局,推动汉语走向世界 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欧洲、美洲和亚洲是孔子学院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分别为149所、144所和93所。
欧洲以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开办的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分别为24所、18所、17所、14所和11所;
美洲以美国、加拿大和巴西开办的孔子学院数量为最多且招生规模最大,分别为97所、13所和8所;
亚洲以韩国、日本和泰国开办的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分别为19所、13所和12所。10年间,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121个国家扎根。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人称"海外大跃进"。
孔子学院如此迅猛的扩张,许多人为之兴奋不已:这么多洋人都学习和仰慕我中华传统文明,真乃我民族之千年盛事。孔老夫子当年“道行于天下”的未竟理想实现似乎指日可待。
10年来,孔子学院除了在数量上不断刷新纪录外,在教学质量和创新上始终却突破不多。
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和教材编制严重不足。在国外的孔子学院,甚至有很多是没有法律保证、没有校舍、没有教师的"三无学院"。以‘汉语国际推广’为招牌的孔子学院,一年耗费多少税款?2008年预算高达16亿。此后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多。希望工程历经20多年,也才募集50来亿元。
与其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理由,拿纳税人的巨款,慷国家之慨到国外去搞教育,为什么就不舍得花点钱给自己国家的公民?“
在美国建一所孔子学院起码也要几百万美元。
当中国的孩子连每年300元的年教育经费还拿不到,外来工子女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流离失所,读书越来越难时,纳税人的钱却被挪到每年享受着将近7万元人民币教育经费的美国人那里,补充人家的教育开支。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教育每况愈下,中国将越来越没有文化。这是弘扬中国文化,还是对中国文化的出卖?
欲使孔子价值在世界上更广泛地传播,首先应当具有更广泛的民族性。而现时中国的现状是,孔子精神与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大陆已经趋于淡化,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儒学、新儒学的研究恐怕国内学者不如海外的华侨华人学者。
背上“孔子”这块金字招牌的孔子学院,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更有多少人能够教授孔子的思想?
孔子学院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这些仅仅是'术',还不是'道'。
孔子学院的实质不过是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或许可以略兼“宣传中国文化”之责,但却远远没有能够到达“宣扬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高度。
孔子学院并没有对孔子的研究和其思想精神的传播有什么贡献。所做的事情,不过是教外国人中文而已,是资助人家的教育。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