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拓展阅读之《孔子与儒家思想》课件8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拓展阅读之《孔子与儒家思想》课件8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20: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0张PPT。孔子和儒家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朝闻道,夕死可以” 《论语. 里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知者不惑,仁着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述而》 儒学在国内传播的同时,也向国外传播。早在很久以前,儒学已经传到朝鲜和越南。之后,又传入日本、东南亚及南亚一些国家。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著名的“儒学文化圈”。孔子与儒学对亚洲文明的贡献经济社会的孔子思想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中心由美国扩展到日本,70年代拓展到“亚州四小龙”, 现在正拓向东盟诸国。 以日本为首的西太平洋地区已经扮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这里不但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是世界上提供和吸纳产品最多的地区。
??? 该区的传统文化中儒学占着主导地位, 其经济发展显然与孔子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 学者以为儒家的商业观, 经营思想, 创业意识, 劳动道德及社会礼仪等对日本和东亚诸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确实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孔子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敬业乐群等内容, 维护了企业的信誉, 保持了企业内部的和谐和稳定,孔子薄赋轻税的主张和节俭思想,则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
?
2004年10月28日《孔子文化展》在巴黎吉美博物馆拉开帷幕。  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集法国,并在发表的《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人类痛彻的感悟,也是科学的深刻反省。1993年,世界各国的宗教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聚会美国芝加哥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一致推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认为这是全人类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则,并赫然悬挂在联合国大厅。政府推崇孔子的原因今日的中国越来越发现,自己虽然已跻身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却欠缺相应的“软实力”——与国家形象有关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力。孔子再次担当重任。
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迄今已经建成182所,到今年底预计将超过200所。
“不能只让外国人在孔子学院学习我们的汉字,还要让他们领会中国和谐文化的精髓。这是最主要的。”季羡林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孔子的生平伟人生平尼山降圣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尼丘山夫子洞:传说中孔子的出生地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圣府大门孔庙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
鲁定公9年(孔子已 51岁)被任命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1.仁 意识到自我的道德约束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 ”不问马。
忠恕之道
①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②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孔子的思想
(一)仁者爱人
1、仁的含义:爱人
[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为本。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思想主张:“仁”的学说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或者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恕”“仁 ”的具体规范
恭 , 宽 , 信 , 敏 , 惠 为 “ 仁 ”

孔 子 提 倡 人 性 , 他 的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就 是 “仁” , 即 人 性 、 慈 爱 、
互 爱 , 也 是 他 的 道 德 观 念 。 他 的 另 外 一 个 思 想 是 忍 耐 和 互 让 ,为
之 “怒” 孔子 反 复 教 育 弟 子 “ 己 所 不 欲 , 勿 施 怒 于 人 ”。 对 于“ 仁” 的
明 。孔 子 解 释 为 五 德 ------- 礼 仪 、 宽 大 、信 义 、 勤 勉 、亲 切 。 有 礼
仪 的 人 不 受 污 辱 , 宽 大 的 人 能 得 到 大众 的 支 持 , 讲 信 义 的 人 受 到
人 民 的 信 赖 ,勤 勉 的 人 能 够 达 到 目 的 , 对 人 亲 切 的 人 能 够 得到 别
人 的 帮 助 。 当 别 人 向 他 请 教 什 么 是 “仁”时 , 他 只 解 释 一 句 :“ 爱 人
” 。
  孔 子 没 有 给 “ 仁 ” 直 接 下 定 义 , 人 却 说 : “ 如 果 能 实 行 这 五 个
原 则 -----恭、 宽 、 信 、 敏 、惠, 便 是 仁 了 。” 所 以 只 要 我 们 怀 着 仁
爱 之 心 , 不 管 到 世 界 上 任 何 一 个 地 方 , 不 管 和 什 么 样 的 人 交 往
, 都 会 毫 无 困 难 地 被 世 界 所 接 纳。 ? ??
?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孔子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什么是“礼”?“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克己复礼”体现了保守的一面(二)克己复礼
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礼”指周礼)
2、维护礼的途径
(1)、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2)、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囊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儒家治国方略-----为政以德
1、重教化 轻刑罚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3、为政需要正己 4、举贤才3.实现仁的方法 孔子的理想社会:只有礼和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有严格等级和上下尊卑界限,另一方面,依仁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这样的社会是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仁”和“礼”的关系:克已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天下就人人相爱,太平无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孔子教育方面的思想受教育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接受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教育扩大到了广大平民。并开创了兴办私学的风气。孔子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孔子,三岁丧父,历尽家境衰落之苦,但是高贵的贵族血统使他积极上进。十五岁就有“志于学”,特别善于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他在《论语·述而》中提出的观点;因为自己好学不厌,所以许多人认为他很“博学”。三十岁时,孔子开始追求有所建树,于是设馆授徒讲学。最早的一批学生,大概是冉有、颜渊、子路、子贡等人。当时做鲁大夫的孟僖子也将儿子孟懿子送来跟他学“礼”,可见当年办学盛况空前。孔子办的学校,是典型的个人独资的民办学校。她的出现,打破了历史以来的公家办学的垄断局面,他创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开创了新的课程体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而且教育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杏坛孔子讲学杏坛授业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学而优则仕
挫强齐,强公室、抑大夫、贬家臣孔子杏坛讲学图孔子的德育教育观点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4、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
孔子的教学方法言论1、因材施教
2、不愤不启,不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亦不复也。
3、循序善诱
4、学思结合
5、多闻阙疑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言论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文化方面成就文化成就?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
?根据鲁国史书,编写了《春秋》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文以载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诗经》书影《尚书》书影《周礼》书影《春秋》集传大全“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天是最高的人格神,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仁:爱人、忠恕。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
礼:周礼:君臣父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启发式教学方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泽被后世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的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正确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
——《全球通史》启示与借鉴 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在读书人的身上的具体体现,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孔子的主要精神价值更高一些,高在教育所有的人成为一个利于社会而不是利于个人、有益于历史而不仅有益于当代、有成于道德而不是有成于生活质量的人。修身,在中国历史文化人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最精确的写照,这在孔子的要求里是基本的,“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与后代的注重个人修行,明哲保身,隐逸逃遁,在内容上有本质区别;齐家,是儒家对读书人的第二个要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一句戏言,成为古来明训,由此衍生出后代知识分子十分重视家庭的建设,而正好是这一点,使许多人自囿于小家庭的范畴,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家庭建设为标准,去计较工作,计较福利,计较职称,计较个人价值;至于“治国平天下”,由来就是孔子的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教育大家们的共同追求的价值,中国一直重视对后代的理想教育,这一点亘古未变。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只要是说“为国家、为民族、为教育”云云,则一律斥之以假伪,斥之以空谈。文雅君子,民族之魂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儒学内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它饱含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经济管理(具体到企业管理)也不例外。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承认和尊重,以及对人的精神风貌的塑造和改善。
这种思想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内涵的、世俗化的人生哲学,它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强调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管理者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被管理者应该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实现自我,从而达到上下同心,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东亚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起来,这种影响可作如下分析。
孔子的文化教育思想早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
  目前中国“汉办”(对外汉语办公室)已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以传播汉语及中华文明。据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孔子崇拜者也日益增多。在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中国学者提议将孔子的诞辰日(阳历9月28日)确定为“中国教育节”,,孔子不仅是中国教师的鼻祖,也是世界教师的荣耀。用孔子之名来确定中国教育节,可以“彰显尊师重道、传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大国风范和气魄”。不过一些批评者则认为,没必要回归到几千年前朴素的教育理念,毕竟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要比几千年前复杂而丰富得多。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孔庙孔府与孔林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子墓地山东曲阜“三孔”返回乐舞告祭 山东曲阜孔府二门内大堂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