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拓展阅读之《孔子的贡献》(6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六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拓展阅读之《孔子的贡献》(6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20: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6张PPT。孔子的贡献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的主要贡献“仁”“义”“礼”“信”“智”“孝”孔子的思
想上的贡献{孔子的贡献以人为本。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 ”不问马。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思想主张:“仁”的学说孔子的思想
(一)仁者爱人
1、仁的含义:爱人
[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
①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②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或者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意识到自我的道德约束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孔子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什么是“礼”?“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克己复礼”体现了保守的一面“礼”的思想①含义:
②地位:
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制度、准则, “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德治”)方法——克己复礼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等级秩序。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③评价:●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二)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克就是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复礼”就是回归于“礼”,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
“复礼”运用到家庭关系中,就是要维护西周“亲亲”的宗法制度。孔子礼思想的实质,就是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按照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藉以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
所有的人都按照礼治规定,等差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即辨贵贱、明亲疏、别父子、识远近、知上下、使之长幼有序,做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 礼最初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礼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礼是人类最一般的礼,人类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平常交往中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见到老人,要表现一种尊老的礼,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要向老人让座,这是一种礼。见到残疾人的时候或者见到病人的时候,应该要对病人表现出一种关心,从神态上、从语言上、从行为上,表现出对病人的一种爱护、关心,这些都是礼。礼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 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   
孔子这个思想提倡礼,注重人际交往之间基本的准则。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非常大。所以现在世界称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西方人看我们中华民族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孔子)这个对我们中华民族影响是很大的,对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礼仪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礼仪在形成的过程他产生于人的自发的倾向、自发的情感、自发的习惯、表现出人与人之间那种自发情感,人于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礼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第一是“无违为孝”。意思是: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无违于礼,能以礼来奉事父母,这就是孝。孔子又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这是说:子女奉事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微言规劝(也就是语调低缓、和颜悦色地规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是应该照常恭敬,不要有违逆的心,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 不能因此而对父母产生怨恨。现在,我们常说“孝顺”,“顺”即是“无违”,所以说只有先顺从了父母,行的孝才会让父母感到满意。 孝 第二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作远行,若不得不远行,也应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这样就能让父母少了一条对子女的忧虑。虽然孔子说这句话是因为当时古代音讯交通不方便,父母若有事,无法很快把子女召回,如果是什么大事,这将会让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十分遗恨的,但对于我们现代人,也常常从外地打个电话,发封邮件等向父母报方位,报平安,这样令父母也会很安心。 孝第三是在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的同时还要敬爱父母。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对犬马我们都能养,但对父母,我们除了养,还应有敬。即使是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怀有能“赡养父母”即为孝的想法,所以常常抱怨老人不知足。因为他们认为好吃好穿的伺候着老人,就已经是尽孝了,老人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侍奉老的吃好、穿好,并不能说是尽到了孝道。年迈的老人很孤独,他除了吃和穿以外,他更需要孩子陪他多说话、多聊天,更需要孩子敬爱他。这个“敬”字下面体现的是孝子的心,是孝子的情。所以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是孝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孝的全部。孝顺是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要做到尽力,更要做到尽心。。 孝作为一个孝子,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 说曾参家里比较困难,他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叫曾点。一天曾点曾参父子俩在那锄草,地里种的是瓜。曾参花板没小心把瓜秧给锄断了。曾参的父亲曾点脾气特别暴躁,当他看见曾参把这个瓜秧给弄断了以后,就冲过来了。大怒。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脾气太暴。父亲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冲他背后。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下去,曾参应声倒下,一下晕过去了。这父亲太暴躁了。这个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说儿子不孝惹您生气了。而且回到家以后,曾参弹起琴来了.
实际上这个故事里就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说,作为一个孝子,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恐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个东西。真正的孝是那样,是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那真是真正的孝。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篇,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先天素质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人们受环境影响,养成的)习惯不同,便相距遥远了。在这里,“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
二、提倡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三、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很明确的。就是培养能够遵守礼制的志士仁人。
四、以“四教、六艺、六经”为教育内容 
5、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1)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2)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思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由博返约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 4)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5)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一而足!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7)谦虚诚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8)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者”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9)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在孔子以前,教育原则、方法,多不顾及学生实际、施行不择手段的强迫教育,甚至采用“棍棒式”教育。从孔子开始,才有了循循善诱的正面疏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孔子对教育业绩的一大贡献。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途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若有学生不想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反,教师要进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连连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育思想(实事求是)(学思结合)论教师1、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述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树立教师的典范“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1)学而不厌
2)温故知新
3)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
5)爱护学生
6)教学相长 1.在国内: (1)在古代,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 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思想的影响汉武帝“”,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其形象不断被神话。
两晋时,孔子被成为“先师”,
南北朝——“文圣尼父”“先王’;
唐太宗——先圣;唐玄宗——文宣王;
宋真宗——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至圣先师;
清——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2、孔子学院孔 子 的 影 响 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达500多个。孔子学院孔 子 的 影 响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孔 子 的 影 响 在德国柏林得月圆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尊孔子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刻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正在走向世界。。3、 孔 子 的 影 响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生活于两千年前的孔子呢? 因为孔子许多思想对我国仍至世界文化都生产了巨大影响,孔子的名言依然是我们的为人处事的至理明言。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教诲所以我们纪念他。请猜一猜下列有关孔子的歇后语。1、孔夫子搬家——( )
2、孔夫子出门 ——( )
3、孔夫子门前讲《论语》
——( )尽是输(书)三思而行自不量力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都有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与世界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庙进行祭孔的活动。从1952年开始,在台湾,孔子的生日被定为教师节。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祭孔活动兴起。 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日本长崎孔庙日本长崎孔庙——孔院在纽约孔院在伦敦——古老而神秘的
东方文化
焕发出新的生机 孔子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的经典——“四书五经”成了教科书。古代哲人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在中国很多地方建有文庙,供奉孔子。由此可见,孔子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孔子的影响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早在汉唐时代,孔子思想便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特别是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对促进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300多年前孔子学说就已经传入西方。至今,仍有西方学者把孔子列为世界哲人之首。很多国家也有孔庙和研究孔子的各种组织、协会。孔子的影响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论 语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中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的箴言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听其言而观其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箴言名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的箴言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让我们继承这穿透时空的伟大思想,让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穿越现在,震撼未来。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