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蜜蜂引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字、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1.挂图、生字卡片。
2.投影仪或幻灯机。
3.列宁的相关资料。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列宁的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列宁和蜜蜂之间一个有趣的故事《蜜蜂引路》。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引”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 yǐn ”, 不读“ yǐng ” ;“附近”应该读“ fù jìn ”,而不是“ fǔ jìn ” )
(3) 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三、巩固知识
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是不是x”,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x”,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2.练习写字。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1)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两个词语。
①附近:靠近某地的。
②当地:本地。
(2)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加框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列宁遇到了什么问题?
“常常”可以用“经常”代替吗?
(3)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①列宁是怎样观察思考的?(通过蜜蜂)
②列宁想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一样。“开门的果然是那个人养蜂的人。”“果然”加重语气读。)
③蜜蜂是怎样给列宁引路的?
(3)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3.讲读第4自然段。
(1)出示课本插图,观察养蜂人的惊讶的表情。
(2)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养蜂人和列宁的对话。
(3)给“惊讶”找一个近义词,并联系前面的内容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4)理解“向导”的意思,并想想真的是蜜蜂当向导给列宁带路吗?主要原因是什么?(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5)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列宁和养蜂人的对话。
4集体朗读全文。
三、总结
1再读课文,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既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