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造宣言(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创造宣言(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6 12: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陶行知
创造宣言
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学习目标
01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02
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03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整体感知
PART -01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阅读文章积累字词,明确作者观点。
作者简介
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原名陶文濬,青年时期因推崇理学家王阳明“知者行之始”的学说,改名“陶知行”。
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能创而不育的改造,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己崇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对文丰碑。
生平经历
陶行知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伊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
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等职务。
1923年与朱其慧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
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继续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不仅创办学校,还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受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创作于 1943年10月13日,是作者在重庆育才学校做的主题演讲。
当时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
写作背景
明确字音
樵夫( ) 豢养( ) 陡然( )
烟囱( ) 繁殖( ) 灌溉( )
崇拜( ) 伤痕( ) 中伤( ) 走投无路( ) 玄奘( ) 懦夫( )
塑像( ) 遁词( ) 鲁钝( ) 自暴自弃( ) 哑口无言( ) 屋檐( )
qiáo
huàn
dǒu
cōnɡ
zhí
ɡuàn
chónɡ
hén
zhònɡ
tóu
zànɡ
nuò

dùn
dùn


yán
积累字词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梳理结构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以“东山樵夫”割树苗为喻,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提出“我们要创造”这一总论点。
(第1段)
(2-4段)
(5-11段)
(12-16段)
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
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整体感知
2.通读课文,勾画出能概括各段内容的关键词句,感知内容。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东山的樵夫……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结合各段内容的关键词句,明确本文的中心观点。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整体感知
4.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探究文本
PART -02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探究文本
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罗丹说:“恶是枯干。”
引用……的名言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道理论证
探究文本
2.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批驳错误观点的?结合下面表格分析。
错误观点 批驳论据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自己太无能
陷入绝境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曾参、惠能。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
举例论证
探究文本
3.这些事例有什么特点,它和观点之间是怎样建立起联系的?
这些事例涉及古今中外、多个领域,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从而得出结论。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的方式:
1.个例,举一个详例;
2.对例,一古一今,一中一外,一正一反等;
3.排例,举多个简例,构成排比,丰富内容,增强论证的气势和说服力;
探究文本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要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
4.作者在文中讲述东山樵夫割草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比喻论证
作者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茅草喻指学生,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灭他们。
探究文本
5.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论证?请结合内容分析。
运用比喻论证,“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比喻论证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探究文本
首先引出论题:教育者要接过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继续创造;然后列举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进一步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最后一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梳理全文论证思路
探究文本
6.为什么说“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7.该文段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探究文本
8.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为演讲稿,语言具有号召力,请结合内容分析。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运用排比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染力,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探究文本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地,一天一天地,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吗?”
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急促有力,节奏感强,具有鼓动性、号召力。
8.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为演讲稿,语言具有号召力,请结合内容分析。
运用
短句
探究文本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运用比喻
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8.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为演讲稿,语言具有号召力,请结合内容分析。
探究文本
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反问 呼告
充满激情,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的渴望创造的强烈愿望。
8.本文题为《创造宣言》,作为演讲稿,语言具有号召力,请结合内容分析。
探究文本
9.结合社会现实和成长经历,从教师、学生、社会的角度谈谈对创造的理解。
教师要创造,就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教材多一份思辨,让教育多一份智慧。
学生要创造,就要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小小年纪同样也能有所发现。
社会要创造,就不能因循守旧,习惯的事情并非就是正确的事情。
归纳总结
PART -0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总结写作特色、文章主旨,并完成当堂检测。
写作特色
作者运用大量古今中外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例,反驳种种错误观点。人是创造活动的主宰,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最具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本文引例丰富,例证生动、感人,极具教育性。
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文中的一系列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
1.运用例证法,逐一反驳。
2.大量运用排比句。
文章主旨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弄聪明弄出的东西也许是用心的,但是会因为不留神而不合逻辑。
②其实我并不想给它下个定义,只是就我所能见到的来简单谈一谈。
③何谓学生腔?
④幼稚,是学生腔的一病。这有两样:第一样是不肯割舍人云亦云的东西;第二样是故弄聪明,但不合逻辑。
⑤人云亦云的东西用上,不算错误,但是不新颖,没力量。
A.③④②⑤①
B.④⑤①③②
C.③②④⑤①
D.④②③⑤①
解析:首先要通读语段,厘清其论述对象。③句提出问题,引出论述对象,因此应为首句;②句中“其实我并不想给它下个定义”中的“它”指的是“学生腔”,紧承③句;④句对“学生腔”的特征进行具体论述;⑤句和①句分别是对④句中“第一样”和“第二样”的具体论述。因此,应选C项。
C
当堂检测
2.下列对《创造宣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展开全文。
C.课文列举了大量翔实的论据,构成了富有气势的排比句,使文章激情澎湃。
D.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注意仔细审题,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D项,本文不是以记叙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D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