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本章主要介绍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环境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人口的发展、人口迁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节介绍人口发展,重点阐述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地区差异。第二节讲人口的迁移,主要说明了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和影响因素。第三节讲述环境人口数量的制约因素,重点内容是“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2)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3)工业革命后,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出现持续增长的局面。
(4)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广大亚非国家和大洋洲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及分布
(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原因: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
2.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
3.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属于“三低”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高增长阶段,少数落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处于“高高低”模式。
4.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三低”模式,我国的人口政策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1.始于1987年
2.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3.“三低”模式
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完成1~2题。
1.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把图中四个点的人口死亡率、出生率依次读取并进行计算,可知③点数值最大。
2.四个国家中,分别属于现代型和原始型的增长模式的是(C)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图中①点最符合;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图中④点最符合。
读图,完成3~4题。
3.在1950~2005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C)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解析:结合图中所给数据,可以计算出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4.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C)
A.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
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
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解析: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全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少年儿童的比重较大。
读下面四国人口金字塔图,完成5~6题。
5.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A)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6.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D)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7~8题。
7.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D)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显著上升,说明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与性别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较小;医疗水平的变化短时期内较小。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8.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B)
A.人口迁移加剧
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解析:根据图示2025年我国老年抚养比超过了少年抚养比,人口老龄化突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有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关系较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9.老少比= ×100,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B)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A. 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 D.匈牙利
解析:此题关键是对老少比的理解,根据题干老少比的公式,可知老少比的值越大,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可知西班牙最大,即选B。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人口总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段为(D)
A.1986~1990年 B.2016~2020年
C.2026~2030年 D.2036~2040年
解析:人口增长率为正值时,其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当人口增长率为零时,则该国人口总量将不再增加,其人口总量达到最大值。从图中信息可知,在2035以前,我国人口增长率大于零,则我国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在2036~2040年期间,我国人口增长率为零,则我国人口总量达到最大值。
11.为了解决上图所预测出来的人口问题和就业问题,下列举措不合理的是(D)
A.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B.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C.加快产业升级并加大技术投入
D.大力发展电子装配类产业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我国人口增长率将在2036~2040后出现负值,即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保证老龄化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问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将在2016~2020年后出现负值,即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着力发展自动化和工业产业升级,以减少劳动力使用数量,因此措施为加快产业升级并加大技术投入,不能大力发展电子装配类产业,因为其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多。
1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是________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国中,近年来人口净增数量大的是________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________国;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的是________国。
(3)两国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而采取的人口政策分别是:
甲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情况,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得出出现的人口问题。甲国少年儿童占的比重大,老龄人口占的比重很小,人口净增数量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乙国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超过10%,少年儿童占的比重很小,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针对甲、乙两国出现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甲国应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乙国应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答案:(1)乙 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超过10% (2)甲 乙 甲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3.读“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影响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示,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3)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的国家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尼日尔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2)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增长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收入水平高,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收入水平低,因劳动力需求导致高出生率。(3)德国 经济发达,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严重。
2011年10月30日,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世界人口今天将达到70亿人。读以下联合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出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B)
A.各大洲的自然增长率高
B.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C.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D.世界人口增长明显减缓
2.世界人口增长快的根本原因是(B)
A.世界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C.各国自然增长率有提高的趋势
D.人口数量对环境承载力影响最大
1~2.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语是“图中显示出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A、C、D三项均未在图中显示。 第2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世界人口增长加快的根本原因。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D)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4.影响c区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A)
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C.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D.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3~4.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以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第3题,a区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b区域:较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故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第4题,c区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发达国家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种类型。
5. 下面的表格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D)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解析:由表中人口指标可知,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是143人/平方千米,印度人口密度是38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低于印度;中国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男性为72,女性为75,差值为3,而美国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男性为76,女性为81,差值为5,中国与美国不相等;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是19.5%,法国是18.4%,中、法差值为1.1%,而美国是20.1%,中、美差值只有0.6%,因此中国与美国最接近;中国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是表中四国最低的,故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在经济学领域,通常用人口抚养比下降来定义人口红利。完成6~7题。
6.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是(D)
A.1995年 B.2005年
C.2010年 D.2015年
7.目前,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形大致呈(D)
A.“三角”形 B.“倒三角”形
C.“长柱”形 D.“啤酒桶”形
6~7.解析:从图中总抚养比曲线可以看出,2015年前下降,2015年后上升,说明2015年后人口红利消失了;2015年左右,我国儿童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大致相同,总抚养比为30%左右,在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中,下部儿童比重和上部老年比重大致相当,劳动人口比重较大,呈现“啤酒桶”形上下窄中部宽的结构。
读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15~64岁劳动人口增长率趋势图,回答8~9题。
8.我国劳动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大致是(C)
A.1963年 B.1984年
C.2017年 D.2030年
9.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增速减慢的原因是(A)
A.自然增长率降低
B.劳动人口的省际迁移增多
C.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D.工资水平增长缓慢
8~9.解析:第8题,劳动人口增长率为正值时,其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当人口增长率为零时,则该国人口总量将不在增加,其人口总量达到最大值。从图中信息可知,在2017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零,则此时达到最大值。第9题,由图中可知,劳动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呈现正相关,故选A。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 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B)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11.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C)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10~11.解析:第10题,读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增长始终为正增长,所以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人口增速有较大的波动,整体先增快,再减慢,后又增快,再后来持续减慢,故答案选B。第11题,读图可知,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不一定持续上升,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故答案选C。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2012年8月14日,美国人口普查局报告公布了美国人口数字,升至314 159 265人,恰好相当于圆周率(π)的一亿倍。
材料二 美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发展特点。
(2)描述出目前美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3)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美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可从人口增长的速度、总量及人口寿命等方面回答。第(2)题,美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第(3)题,死亡率高低不仅与平均寿命有关,还与老年人口比重有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老年人口比重大。
答案:(1)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老年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多。
1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1 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2008年人口数量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国总人口
132 802
100.0
其中:男性
68 357
51.5
女性
64 445
48.5
其中:0~14岁
25 166
19.0
15~59岁
91 647
69.0
60岁及以上
15 989
12.0
其中65岁及以上
10 956
8.2
(1)2008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__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模式。
(2)下面四幅图中若曲线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能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变化趋势的是( )
(3)下图各点能正确表示2008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已呈现老龄化现象,试分析该人口现象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5)人口性别比是人口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根据2008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试说明我国人口性别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以我国2008年人口统计数据考查对人口增长知识的掌握。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我国目前已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第(2)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进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第(3)题,正确分析三角形坐标图是解题的关键,首先应明确每一个变量的坐标轴,然后过点作平行于和所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第(4)题,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第(5)题,2008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高达120.56,会造成我国性别比例失调,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1)5.08‰ 低低低(现代)
(2)A (3)B
(4)老龄人口增加会使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社会经济、赡养压力加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5)性别结构不合理。造成部分人口(尤其是男性)婚姻困难,不利于家庭与社会安定,并使就业压力加大。
课件34张PPT。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幻灯片 2
?探究活动
1.图示阶段,印度的人口增长比我国快还是慢?描述人口增长快慢的参量有哪些?提示:印度的人口增长比我国快。描述人口增长快慢的参量主要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其中自然增长率最为重要。?知识归纳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世界人口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如下图所示。 2.影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而引起的人口变动)和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人口移动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方法技巧
1.如何阅读人口增长曲线
人口增长曲线坡度的陡缓、起伏的大小能反映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在同一幅图中,曲线坡度越陡,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曲线起伏坡度大,说明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越剧烈,反之则平和。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原因的思路如下:特别提醒:现阶段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①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取得民族独立,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保持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加上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很快。
②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生育意愿降低,导致人口出生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强化训练
1.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完成(1)~(2)题。(1)有关图示各阶段人口增长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地势平坦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C.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D.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最快解析:第(1)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外,还受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第(2)题,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国家独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生存环境的好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养老保险事业发达,人口增长缓慢。?探究活动
2.2011年4月,我国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00多万人口。经统计对比,全国3年时间新增加的人口与澳大利亚总人口差不多,有同学称:我国人口增长数量那么多,仍然处于高增长模式。你认可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提示:不认可。我国每年新增人口700多万,主要是因为人口基数大造成的,经过计算,我国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57%,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正跨入“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率”模式。?知识归纳?方法技巧
1.各种增长模式的“三率”数值
(1)“高高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过渡模式: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三低”模式: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 2.人口金字塔图形判定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所示: 3.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正三角形坐标图判读关键在于掌握以下步骤:
(1)在正三角形外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所示。
(2)过图中标出的点(在图中为①),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线。
(3)读出上述三条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所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所求点①的三个坐标:A轴的数值为10%,B轴上的值为20%,C轴上的值为70%。另外,①点三个数值的总和一定是100%。如A轴代表0~14岁,B轴代表15~64岁,C轴代表65岁及以上人口各自所占的比例,则此图就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正三角形坐标图。
在统计图中,只要是反映三个要素的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结构图表现的地理事物,都可以用此种方法去判读,且不容易出错。?强化训练
2.下图为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D)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B)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解析:第(1)题,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大,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儿童比重差异最大,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故选D。
第(2)题,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社会负担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故选B。?探究活动3.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在1930年达到2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人口增长速度在20世纪一直呈加速状态。此外,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巴基斯坦6国的人口总数达到了33亿,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目前,全球每天有约36.5万人诞生,其中57%诞生在亚洲,26%诞生在非洲,9%诞生于拉丁美洲,5%诞生于欧洲,3%诞生于北美洲,不足1%的人口出生在大洋洲和各大洋的岛屿上。这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的何种特点?
提示:世界人口增长快,而且空间分布不均衡。?知识归纳
1.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2.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差异
从全球来看,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显著,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型。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强化训练
3.读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曲线图,完成(1)~(4)题。(1)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中国、美国、巴西、坦桑尼亚四国中的哪一个国家?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口出生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人口出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均国民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图说明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口出生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解析:图中曲线表示世界平均状况,在曲线之上的国家表示同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家中,该国人口出生率较高,在曲线之下,则较低。本题理解图中曲线表示世界平均状况以及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基本国情是解题的关键。答案:(1)坦桑尼亚 中国 巴西 美国
(2)前者高,后者低 前者低,后者高
(3)经济因素
(4)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
(1)按迁移时间长短:永久迁移 、季节迁移。
(2)按有无组织: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
(3)按迁移规模:个人迁移、集体迁移。
(4)按迁移意愿:自愿迁移、被迫迁移。
(5)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出;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有组织地移民。
(4)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实行严格限制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5)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之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6)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是发达地区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2.政治因素:往往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社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5.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等都能引起人口迁移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德国移民的结构、分布、影响等问题,为便于大家掌握,整理归纳如下表。
项目
要点
概况
20世纪下半叶,德国是欧洲移民最多的国家,40年间迁入3 000多万,迁出2 100多万,有“移民德国”和“德国移民”之称
移民
结构
职业
结构
外籍工人、避难者、留学生以及高水平专业人员
地域
结构
土耳其最多(27.9%),其次是欧盟各国(意大利、希腊、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共占24.3%),还有亚洲、非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前南斯拉夫移民
分布
总特点
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
州
巴登—符腾堡州、拜恩州、黑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城市
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慕尼黑
意义
人口
老龄化
逐渐老龄化;30年后,老年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年轻人
措施
移民的平均年龄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可有效控制老龄化,对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移民浪潮
①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及其他多数东欧国家的德裔后代大量回迁德国;②1991年前南斯拉夫难民上升及非欧盟外籍工人增多
德国移民的主要特点有:(1)数量多,来源广;(2)分布不均,集中在西部、南部各州及城市;(3)平均年龄较低;(4)土耳其人占首位;(5)移民浪潮渐趋缓和。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C)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
解析: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而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也不一定改变居住地;人口迁移的距离并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
2.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A)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③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④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人口迁移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增加经济收入,但有时会造成人才外流。人口迁移可以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读以下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4.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D)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3~4.解析:第3题,二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C错。第4题,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下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5~6题。
5.阶段(2)最有可能的是(B)
A.原始农业 B.种植业
C.工业化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6.影响(3)、(4)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是(C)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5~6.解析:因为阶段(2)人口迁移量非常少,应属于种植业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迁移越来越大。
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分析完成7~8题。
7.“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C)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 ②美国的南北战争 ③环境因素
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B)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8.解析:第7题,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在”二战”前后有较大的改变,“二战”前由于东北工业区经济较好,有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吸引大量南部移民进入,“二战”后由于西部、南部新兴工业的出现和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的恶化,导致人口开始向西部、南部迁移。第8题,20世纪50~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数量少、规模小,且多为有组织的迁移;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大量自发性的民工流动现象,多为农村流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就业和经商。
9. 2015春运从2月4日开始至3月15日结束,共40天。春运40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95亿人次,同比增幅10.4%,创历年旅客发送总量新高。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
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
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解析:民工流流动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学生流春节前后流向相反。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下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11.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D)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10~11.解析:这是一个坐标图,横坐标是户籍人口,纵坐标是常住人口。图中斜线左上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斜线右下的省份情况则相反,多为内地经济欠发达省份。故①④为粤沪,②③为豫黔。再看户籍人口,①近亿,④过千万;②过亿,③四千多万。所以选A。 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方向之一是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一般遵循就近迁移原则。
12.上海学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爷爷迁到新疆属于(多选题)(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地国内人口迁移
(2)爸爸的迁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叔叔的迁移属于(多选题)(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
(4)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爷爷一直定居新疆,是永久迁移;是响应国家号召,属于政治因素迁移和国家有组织地国内人口迁移。第(2)题,爸爸是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是经济因素引起的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第(3)题,叔叔迁移到美国属于永久迁移,是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属于经济因素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第(4)题,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这种人口迁移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外流,影响经济发展等。
答案:(1)ABD (2)经济因素迁移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ACD (4)为了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发达国家的优厚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使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影响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由东部向西部迁移的人将会不断________。
(5)大规模地向边疆和工矿地区移民,有利于________开发和帮助边疆地区建立雄厚的________基础。
(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和________。改革开放前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拓展能力。
答案:(1)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2)开发资源,发展边境贸易 (3)缓解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增加 (5)资源 工业 (6)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政治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自2005年10月,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长征路线,用一年的时间从瑞金到延安,现已经圆满成功。据此回答1~2题。
1.对央视组织的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C.属于省际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流动
2.对红军长征说法正确的是(B)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C.属于省内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流动
1~2.解析:第1题,央视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其人员居住地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任何形式的人口迁移,只是人口流动。第2题,红军长征应属于国内的人口迁移。
如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回答3~4题。
3.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D)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3~4.解析:第3题,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但仍大于零,总人口数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加,所以A、B、C错。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下降,迁入人口减少,D正确。 第4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是美国。俄、德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下表为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读表,完成5~6题。
地区
1965~
1970年
1970~
1975年
1975~
1980年
1980~
1983年
东北地区
-715
-1 342
-1 486
-640
中北部
-673
-1 915
-1 173
-1 062
南部
656
1 829
1 764
1 194
西部
696
708
893
509
5.与此时期美国人口迁移特点不符的是(C)
A.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
C.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6.导致此时期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A.环境质量的变化 B.地区间气候差异
C.经济收入的变化 D.经济结构的调整
5~6.解析:第5题,读表可知,1960年之后,美国东北地区一直都是人口的迁出区。第6题,此期间,美国东北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大批的退休工人迁移到环境优美的西部和南部地区。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下面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A)
A.① B.②
C.③ D.④
8.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C)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7~8. 解析: 第7题,结合公式: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移民总量/人口总量,可以计算该地区的人口总量,进一步判断①图较符合。 第8题,统计数据显示,1910年前后移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在1970年前后移民数量虽然下降,但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比重却出现明显下降,该变化说明该时段人口自然增长快,人口总量增加最多。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徙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D)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0.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A)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9~10.解析:第9题,从图中来看,该省的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既有上升也有下降,故机械增长率也是有所变化的,故答案D正确。第10题,该省人口迁入比迁出多,故答案为A。
11.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C)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则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将减少,所以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出务工和经商,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但也使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村”,因为流出的并不是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恰恰是农村劳动的“主体”。
材料二 近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及人口回归都心的影响,东京都中国人都民首次突破15万人大关,高达152 539人,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社会存在。
(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城市→乡村 B.城市→城市
C.乡村→城市 D.乡村→乡村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分析材料二,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4)中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乡村是人口迁出地。第(2)题,人口迁出可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利用和开发当地土地资源,加强与外地联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的不利影响。第(3)题,我国人口大量向日本移民,代表了人口迁移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总体特征。第(4)题,我国海外移民增多,迁出的多为科技移民和投资移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人才、资金的外流,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1)C (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答出三点即可) (3)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4)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迁移人口多是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资金较多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资金的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自南方沿海开始向北方各省市延伸的企业困境,不断爆出玩具业、纺织业、地产业、炼钢业等产业的破产、停工、裁员消息。持续多年的“民工荒”,在经济紧缩中,正演变为民工的“就业难”。
(1)我国民工流出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__省(市、区),民工净流入较多的省区是广东、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省、市或区)。
(2)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B.加重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速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
D.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3)请为解决“民工荒”和当前的民工“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两条即可)
解析:第(1)题,由中国民工流出省份空间分布图,结合图例可知,四川省流出人口最多;再读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确定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区的流入民工均在1 000万人以上。第(2)题,大量劳动力迁入会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使经济更好地发展,但同时也加重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第(3)题,针对“民工荒”“就业难”的原因和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四川 浙江 江苏 上海(任意两个) (2)A (3)解决“民工荒”的措施:①完善劳动力用工市场,以应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劳动力需求造成的影响;②改善民工工作环境,维护民工权益,提高待遇。解决“就业难”的措施: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③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④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观念。(任意两条)
课件24张PPT。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幻灯片 2?探究活动
1.19世纪,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 800万人,新中国前夕近4 000万人。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 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壮举”。当年大批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经济因素。东北人少地多,森林资源丰富,吸引大批农民迁入。?知识归纳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含义、区别、联系以及人口迁移的判断。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含义、区别及联系。(2)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①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省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到B2、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认为是人口流动。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3.国内人口迁移?强化训练
1.读下图,结合国情推断,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B)①由城市迁往农村 ②由农村迁往城市 ③由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 ④由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 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 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对中国国情的理解能力。从图中看出,主要迁出地区是中东部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和城市,主要迁往东北和西部边疆地区,即①③两项符合图中情况。当时主要是为了开发边疆和开发矿产资源而进行人口迁移,故不可能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应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故⑤也符合。?探究活动
2.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留学生不愿回国,是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重要的因素;华人、华侨归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上述两例说明,任何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可能促成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知识归纳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具体分析如下。?拓展延伸
表解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强化训练
2.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C)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B)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的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第(2)题,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自然环境要素: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其中淡水是影响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3.估算依据:一般根据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或某种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进行,尤以依据粮食产量进行估算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时间: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3)条件: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4)实质: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3.特征: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也不相同。
4.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我国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
本“案例研究”介绍了多种关于我国最大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值,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弄清各种估计值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掌握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以结合教材上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中科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为16亿。应该说,这里的16亿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但实际上,为了简便,往往把某一种或几种人口承载力(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应渗透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1.有关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承载力差别不大
C.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A选项指的是人口合理容量。全球水资源中只有2%的淡水资源,而其中98%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随着人口增加,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会淡水不足,故淡水资源已成为越来越多地区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
2.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是一个警戒值 ③具有相对性 ④其数值主要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变化不会太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具有相对性。
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完成3~4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3.表中代表我国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A)
A.① B.②
C.③ D.④
4.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C)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3~4.解析: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5~7题。
年生产量
(万吨)
可承载
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5.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D)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
6.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A)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导致西藏人口合理容量减少的因素要联系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等考虑。
7.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C)
①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②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③加强环境保护 ④限制外地人口进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针对该地的实际,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应有加强其地域开放程度,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反而“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完成8~9题。
8.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B)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 D.新疆地区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8~9.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与物质资源协调,有健康的生活水平又不影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中国西部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相反,我国东部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从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的合理容量。
读“世界部分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测算表”,回答10~11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
容量(亿)
合理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
2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0.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B)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11.据表格推算,下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D)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10~11.解析:第10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较多,表中反映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的影响。第11题,从表中的数据和现实中人口的分布状况可知,人口密度较小的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12.读“我国各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省区人口负担最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中信息说明“三峡地区主要向东部省区移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1)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
(2)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
(3)与三峡库区中、西部相比,东部省区的人口负担较轻,人口迁入压力较小
(4)努力发展经济,转变以自然条件主导人口承载能力的现状,提高环境承载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保护环境政策。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国人口密度的2倍多。
(1)下列关于人口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估计环境承载力时,只需考虑人口的物质消费水平即可
B.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地区,环境承载力也高
C.人口的文化消费水平与物质消费水平都对环境承载力产生影响
D.世界各地人口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所以无法估计世界的环境承载力
(2)日本“地狭人稠”,其环境人口容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社会稳定程度
(3)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国人口密度的2倍多,但生活水平却比中国高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日本有亚洲一流的教育体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日本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通过进口原料,出口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来创造收入。日本地域开放性高,从日本进口资源的角度考虑环境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答案:(1)C (2)B (3)日本地域开放性高,依靠进口资源,不破坏本国生态;提高科技,节约资源;提高环境保护力度等间接提高环境承载力。
根据下表,完成1~2题。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专家提出的北
京市人口数量
200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
0.35%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可容纳2 300万人
2000~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数
604万人
2010年常住人口
1 961万人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3 000万人
1.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C)
A.环境人口容量为2 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
C.环境人口容量为3 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
2.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为(A)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 D.科技条件
1~2.解析:第1题,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可容纳的人口反映的是人口合理容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人口容量反映的是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上海降水比北京丰富,且濒临长江,故与上海相比水资源是限制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山西省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较为严峻,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山西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承载力强度指水资源承载人口与实际人口之比。读表,完成3~4题。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晋中
运城
忻州
临汾
吕梁
承载
人口
(万人)
154.7
165.3
61.7
326.8
392.7
80.5
172.6
118.6
222.2
196.5
177.8
承载
力强度
0.45
0.53
0.47
1.01
1.77
0.53
0.56
0.24
0.73
0.47
0.50
3.山西省水资源承载状况最为严峻的地区是(A)
A.运城 B.晋城
C.阳泉 D.太原
4.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流”措施之一是(C)
A.引黄入晋
B.退耕还林还草
C.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
D.大力发展水电
3~4.解析:第3题,根据承载力强度的定义可知承载力强度的数值越小,水资源状况越差;从表中可以看出运城的承载力强度数值最小,因而水资源承载状况最为严峻。第4题,引黄入晋属于开源措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为节流措施。
下表为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均自然生态服务需求与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数量比较表。据此完成5~6题。
年份
人口
(万人)
人均需求
量(gha)
供给总
量(gha)
人均供给
量(gha)
生态赤
字(gha)
2003
2 180
1.5
555万
0.255
-1.245
2010
2 500
1.5
555万
0.222
-1.278
2020
(预测)
2 700
1.5
555万
0.206
-1.294
5.表中数据说明,关中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C)
①资源数量 ②科技水平 ③消费总量 ④开放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协调关中地区人地矛盾,可行的措施有(A)
A.少生优育,减轻人口压力
B.发展经济,消除生态赤字
C.厉行节约,降低人均需求
D.扩大资源开发,增加供给总量
5~6.解析:第5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生态赤字增加的原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而供给总量不变。第6题,由于关中地区的资源供给总量不变,要协调该地的人地矛盾,需要从其他地区输入资源,增加供给总量,同时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压力。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
7.上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C)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8.关于上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7~8.解析:第7题,综合等值线的判读规律,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即可判断出答案。第8题,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大;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故C正确。
9.根据广州有关规划,到202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应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与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解析:“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即人口合理容量,它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回答10~11题。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加拿大
3
35
美国
30
156
埃及
70
3 503
中国
129
934
英国
241
963
印度
313
559
日本
336
3 054
荷兰
432
1 601
孟加拉国
910
1 359
10.“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C)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11.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A)
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
C.美国、加拿大 D.孟加拉国、美国
10~11.解析:第10题,“地广人稀”是指人口算术密度小,“耕地资源缺少”是指人口生理密度大。四国中的埃及沙漠广布,耕地集中分布在尼罗河沿岸,相对于美国、加拿大和印度而言耕地较少。第11题,“耕地资源相对贫乏”是相对于人口数量而言,指人口生理密度大,从表中看出,日本和埃及的人口生理密度都大于3 000人/平方千米。
12.新华网2011年2月24日报道 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离18亿亩耕地红线一步之遥,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结合表1、表2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表1 未来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低消费量
耕地
森林面积
淡水(平均)
0.1 hm2
0.1 hm2
2 000 m3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
面积
耕地
森林面积
年径流总量
(有效)
6 200万
22万 km2
8万 km2
7.5万 km2
5 105亿 m3
材料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 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而使现有耕地面积减少8 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1万平方千米。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__。
(2)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利用这种资源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可通过计算得出。第(2)(3)题则应在第(1)题的基础上回答,结合人口增长可知,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耕地;而水资源则相对宽松,但也应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答案:(1)0.001 3平方千米/人 0.001 2平方千米/人
8 234立方米/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工程和交通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加大开放程度,互通有无,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3.下图是我国2000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分析并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
(2)上述分布规律与我国的人口密度规律呈现出什么关系?
(3)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读图回答。第(2)题,结合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对比图回答。第(3)题,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不仅看人口密度,而且主要看该地区的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协调。
答案:(1)大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2)相反(负相关)。
(3)人口数量与分布或者说人口承载力、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人口数量和分布。
课件19张PPT。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幻灯片 2?探究活动
下图为人们对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的几种看法。尝试探究:对于“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不同的人群结论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提示:不同人群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估算方法和依据(不同的资源)各异,得出的结论自然存在很大差异。?知识归纳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则会使原来的人口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环境承载力并不是指地球有多大的空间,有多少人的立足之地,而是指全球或某一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生态环境能够承载多少人。2.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环境承载力的自然环境要素有阳光、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环境承载力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考察,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可以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察。他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对决定环境承载力的意义不同。如下表所示。?强化训练
1.如图为某城市2011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 (木桶效应是指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读图,回答(1)~(2)题。(1)该城市2011年的人口容量为(C)
A.351万 B.105.6 万
C.97.3 万 D.85.4 万
(2)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D)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解析:第(1)题,人口容量木桶效应中,短板决定人口容量。图中劳动就业人口所代表的桶板最低,为97.3万人。第(2)题,制约城市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条件。?探究活动
2.相同的土地面积,人口合理容量是否相同?试说明理由。
提示:不一定相同。人口合理容量除了受土地面积的影响以外,还要受资源、环境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与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资源、环境、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不同,人口合理容量也不相同。?知识归纳
1.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具体如下表所示2.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强化训练
2.读我国某地区域地图(甲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乙图),完成(1)~(2)题。(1)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人口合理容量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大
(2)本区北部人口合理容量低的原因是(B)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 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 ③科技水平低 ④对外开放程度低 ⑤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消费水平低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本题考查的是人为原因,B、C为自然原因。当人口密度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时,产生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继而引发水土流失。第(2)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和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其中地区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章末过关检测卷(一)
(本部分在学生用书中单独成册)
(测试时间:45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公布了1980~201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概况,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由于人口出生率低,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负担加重
C.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基本一致
D.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过渡
2.2014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部分省、市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将可能(A)
①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 ②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③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④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解析:第1题,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持续下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进程加快,社会负担逐渐加重;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率都呈下降趋势,变化一致,故C项对,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故D错。第2题,实行二孩政策,我国人口出生率会增加,会缓解我国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可以缓解我国人口结构矛盾,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实行二孩政策,会适当增加新出生人口数量,可以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完成3~5题。
3.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B)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4.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5.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B)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
3~5.解析:第3题,对比分析该国1980~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0~15岁少年型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龄段(年轻人口)人口比重2000年至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故B项正确。第4题,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看出,60~9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段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对比各选项可知A项正确。第5题,从2000年和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 三低” 人口增长模式的突出特点。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故B项正确。
下图为20世纪美国主要经济区域(新英格兰及中大西洋、五大湖、东南、西部及西南)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6~7题。
6.表示西部及西南经济区人口比重变化的曲线是(D)
A.甲 B.乙
C.丙 D.丁
7.西部及西南经济区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B)
①自然环境优美,光照充足 ②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③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 ④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⑤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较为便利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6~7.解析:第6题,20世纪美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从东北地区向西部和南部地区迁移,因此美国西部和西南部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为丁曲线。第7题,美国西部和西南部开发较晚,自然环境优美,且光照充足;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较为便利,是吸引人口向该地迁移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出该城市(A)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 ②人口素质低 ③劳动力不足
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9.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B)
①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 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9.解析:第8题,读图中数据,该地未成年人口数量在30年间变化不大,但成年(或劳动)人口数量增加迅速,可判断增加的劳动人口主要为外来人口。图中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老年人口比重明显上升,该地老龄化现象严重。A正确。第9题,针对该市人口老龄化严重及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的情况,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第三产业,满足就业需求。B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完成10~11题 。
10.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A)
A.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C.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D.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11.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D)
A.生态环境恶化 B.本地大量人口迁出
C.高素质人才外流 D.产业结构调整
10~11.解析:第10题,图中显示,影响该地人口总数的因素是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0,即人口总数持续增加。第11题,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A错误;该地前期人口迁入率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B、C错误;造成该地迁移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该地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降低,人口迁入减少。
二、综合题(共45分)
12.(2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江三角洲(9+2)” 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8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6分)
(3)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6分)
解析:第(1)题,由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及图中所列省区比重即可得出答案。这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且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第(2)题,从统计图可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且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不断加剧,这主要是由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第(3)题,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政策分析。第(4)题,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通过人口迁移和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答案:(1)沪、苏、津、粤。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2)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趋向: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
(3)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
(4)变小 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13.(14分)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06.74下降为105.2(以女性人口为100)。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虽然比2005年和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然还是高于正常范围。
材料二 四个地区人口性别比例曲线图。
(1)造成1950年俄罗斯性别比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图中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性别比例,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性别比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并探究解决的措施。(8分)
解析:人口性别比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以及公民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在分析原因时应结合区域的上述情况进行。对于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分析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结合我国实际,从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考虑,只要答案合理即可;解决措施要针对原因采取合理的方法。
答案:(1)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青壮年男子在战争中死亡率较高。
(2)改革开放后,服装、鞋帽、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前来务工。
(3)原因:①“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③一些人借用B超等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性别鉴定。
措施: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14.(7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世界人口变化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大约在什么年代开始明显上升?这两条曲线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
(2)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曲线开始下降的年代大约是____________。该曲线与世界人口曲线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
(3)影响A、B、C三条曲线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1分)
A.消费水平的提高
B.人口数量的减少
C.科技水平的提高
D.人类开发利用资源能力的改变
解析:第(1)题,认真分析图中人口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可知,自1950年左右两条曲线明显上升。说明所需耕地面积因人口增长而增加。第(2)题,图中显示,自1900年左右,世界可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第(3)题,三条曲线的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主要由科技的发展水平造成的。
答案:(1)1950年左右开始上升。 同步增长或世界所需耕地总面积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而增加。
(2)1900年左右(20世纪初) 世界可耕地总面积随世界人口增长而递减。
(3)C
专题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表的类型、特点及判读
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总结如下:
1.坐标类图
(1)柱状图。
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如下图所示。
(2)曲线图(折线图)。
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如下图所示。
(3)三角形统计图。
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然后,过图中的点沿各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作平行于各底边的线,并相交于对应边上(如图中A、B、C三点)。最后读出各交点的数据,并检验其和是否为100%。
2.结构类图
(1)扇形图和饼状图。
判读时,主要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也可以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2)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①概念: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65岁及以上),下部代表少年儿童(0-14岁),中间为青壮年(15-64岁);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或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②类型及特点:根据人口年龄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
形状
?针对训练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完成(1)~(2)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B)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B.乙地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人口金字塔底部较宽,新生人口较多,自然增长率较高,丙65岁及以上人口少于7%,为年轻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乙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0,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第(2)题,甲地人口增长快,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乙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接近4%,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丙地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20%,65岁以上人口占5%左右,与人口合理容量没有相关性,丁地人口出现负增长,城市化发展后期,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