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苏武传》第三课时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苏武传》第三课时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6 12:5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课时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人物
单于
缑王 虞常 卫律 李陵
汉武帝 汉昭帝
张胜 常惠
苏武
大汉
匈奴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攻打无果,和亲政策
汉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取得几次胜利后,匈奴单于有意示好(表面和好,内地窥探虚实,互扣使者为人质)。
汉昭帝: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文章层次
(一)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二)遭遇:
(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2)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3)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4)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三)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整体感知
概况各段内容。
① ⑥
② ⑦
③ ⑧
④ ⑨
⑤ ⑩
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李陵再劝,忠贞如一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磨难,发白归汉
研读感知
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整体感知
主人公
苏武
主要人物
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
单于、汉使者……
1、人物上的详略得当:
整体感知
2、情节上的详略得当: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整体感知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如:将要受审讯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语言描写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细节描写
整体感知
在出使匈奴之初,
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三种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
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
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整体感知
对照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张胜投降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整体感知
对照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苏武驳斥卫律
整体感知
对照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的忠君报国
▲劝归李陵
整体感知
事件 做法 分析 叙述技巧
因变被扣 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以求死来维护国节 集中的矛盾冲突
典型的事件选择
人物的对比反衬
丰富的细节描写
卫律逼降 武不动——武骂律——武不应 斥他不顾恩义,责他叛主背亲
幽置大窖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以求生展现不屈气节
苦守北海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忠于国家,艰难求生
李陵劝降 “愿勿复再言”、“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大义拒绝,以死明志
死要自由高尚,生要灿烂悲壮
(1)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2)家人不幸遭遇:①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② 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③ 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3)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5)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李陵是如何对苏武进行劝降的?
思考探究
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
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回应态度如何?
苏武对李陵的劝降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甚至痛骂卫律,表现出强硬的态度。
思考探究
(1)身份上:卫律原是汉使,但已投降匈奴,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是可耻的叛徒;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同时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为何迥然不同?
(2)劝降方式: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关系劝降,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文章艺术特色
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一、详略得当
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文章艺术特色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1)语言描写: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3、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愿勿言。”
(2)行动描写: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3)细节描写:
1、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文章艺术特色
三、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一、张胜与苏武:
二、卫律与苏武:
三、李陵与苏武:
张胜贪生怕死
苏武大义凛然
卫律卖国求荣
苏武高风亮节
李陵计较个人
苏武忠君爱国
VS
VS
VS
文章艺术特色
四、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单于和卫律逼降 副使张胜的屈降 朋友李陵的劝降
幽武置大窖:绝饮食,天雨雪
北海无人处:天气寒冷,廪食不至
人物形象小结
《苏武传》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长达十九年的经历,刻画了其忠君爱国、忠贞不渝、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坚韧不拔、视死如归、具有民族气节的形象。
文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