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6 21:3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01
02
03
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认识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从秦汉两朝政策和结果的不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重要性,知道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减轻人民负担,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理解“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刘邦衣锦还乡。在宴请乡亲父老时,他一边敲击乐器,一边吟诵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大风歌》。诗句体现了刘邦当上皇帝后的志得意满,以及对严峻现实的担忧。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他面临怎样的统治局面 又有哪些担忧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鸿门宴、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时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结果:
刘邦取得胜利
典故:
交战双方:
项羽VS刘邦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目的:
性质:
争夺国家统治权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兵败被困,自知大势已去,慷慨悲歌,与爱妾虞姬和爱马诀别。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结合材料,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
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32—前202
项羽
刘邦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自己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范增受到项羽猜忌,
辞官归家。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据《史记》记载,刘邦入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刚愎自用
失民心
善用人才
军纪严明
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2、西汉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
▲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
瓦当是古代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俗称瓦头,主要功能是防风雨浸湿,保护屋檐,还有装饰的作用。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咏汉高祖
[北宋]王珪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二、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
1、汉初社会境况:
材料1: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材料2: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材料3:秦统一前粮价每石30钱,秦始皇死前已涨至每石1600钱,秦亡汉初之际每石甚至最高达到了10000钱(注:石(dan),计量单位合120斤)
——丁邦友《秦汉物价研究》
西汉初年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出现的原因?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导致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2、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
②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书》中的治国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2)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农,天下之大本也。……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兵皆罢归家。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
皆免为庶人。
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解甲归田
释奴为民
鼓励耕织
轻徭薄赋
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作用:使西汉的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与匈奴和亲
缓和双方的关系,营造和平的环境。
合作探究
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修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实施
严刑峻法
思想
法家以法治国

实施
休养生息
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
西汉
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丞相
萧何
吏掾
御史大夫
任敖
狱吏
相国
樊哙
屠狗者
太尉
周勃
丧事从业者
左丞相
陈平
白徒
三、“文景之治”
西汉前期皇帝谱系:
汉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汉高祖刘邦
(前202—前195)
汉文帝刘恒
(前180年—前157年)
汉景帝刘启
(前157年—前141年)
汉高祖的继任者如何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呢?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三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长子,西汉第四位皇帝
休养生息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1: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2: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汉景帝即位后,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以农为本
材料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贾谊《论积贮疏》
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结合材料给出你的结论。
建国多年,民众积蓄和国家财政仍然空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经商社会风气浓厚;
为了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1、文景时期休养生息的措施
材料4:文帝二年(前156年)、文帝十二年(前166年),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十三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税”,公元前156年五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班固《汉书》
(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秦:泰半之赋
汉高祖:十五税一
汉文帝:三十税一
汉景帝:三十税一
(3)积极赈灾
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地泽,保障民众温饱。
(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材料5: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史记》
材料6:孝文皇帝履不藉(布鞋)以视朝。——《五总志》
(5)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材料7: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汉书·文帝纪第四》
材料8:当劓(yi,割鼻子)者,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三百;当斩左止(趾)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材料9:景帝改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抽打)刑五百为二百,三百为一百……
---《汉书·刑法志》
汉文帝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去。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后)哭。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孩子若不生男孩,危急时就没有人能帮忙。”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感到悲伤,就跟父亲向西到达长安,上书说:“我的父亲担任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希望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她的书信被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一年也废除了肉刑法。
2、文景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纺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
漆器 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商业 贸易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城市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汉·马王堆汉墓帛画
汉·马王堆汉墓漆器
汉景帝陶仓
汉长安城
汉景帝时的陶仓:文景时期为了储存粮食,各地纷纷修建粮仓,这件陶仓为陪葬用品,是西汉粮仓建筑的写照。
3、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材料10: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数目巨大),贯朽(穿钱的绳索腐烂)而不可校(校对)。太仓(京师的粮仓)之粟陈陈相因(陈粮压着陈粮),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11: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马王堆汉慕
马王堆汉墓位于今湖南长沙,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dài)侯利苍、夫人辛追及其儿子的墓,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700多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纹饰华美,亮丽如新,反映了西汉漆器制作的水平;500多件丝织衣物,花纹丽,其中的素纱单衣,薄如蝉翼,重量不到50克,是稀世珍宝;50多篇简帛文缺,涉及先泰至西汉初年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和科技等内容。更令人称奇的是,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2000多年而不腐,她的外形完整头发、眼睫毛等尚存,堪称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
中国封建社会的
第一次治世局面
汉阳陵陶俑面带笑意再现繁荣“文景之治”
秦始皇陵兵马俑
文景之治
归纳拓展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济发展
政治清明
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增强;
“文景之治”
朝代 赋税 徭役 刑罚 结果
秦朝 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徭役繁重,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不下300万人 严刑峻法,死刑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二世而亡
西汉 减轻赋税,文帝景帝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让士兵还乡务农,减轻徭役和兵役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文景之治
列表比较“秦亡与汉兴”
从“秦亡与汉兴”的对比中, 你能得出什么历史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关注民生。
政府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并具有延续性。
课堂总结
中考链接
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2.(2024·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D.西汉建立初期
D
B
C
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2.(2024·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D.西汉建立初期
D
B
C
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2.(2024·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D.西汉建立初期
D
B
C
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2.(2024·湖南株洲·中考真题)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D.西汉建立初期
D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