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4.1 电荷与电流(1)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得失;
3、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
一、知识点梳理:
1、物体内含有两种不同的粒子,带 电的质子,和带 电的电子;因为通常情况下质子的数量与电子的数量 ,正负电荷能相互 ,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3、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
4、两个不同物体想到摩擦时:一个物体上的电子 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了 ,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 。
5、摩擦起电时,这种聚集于物体上的电荷叫做 。这是电荷在物质系统中的不平衡分布产生的现象。
6、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B.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
C.吸尘器能够把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
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许多脏物
例题2、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例题3、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例题4、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
(1)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 ,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会相互 , 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 , 如图,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把其他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会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会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例题4图) (例题5图)
例题5、小丽同学要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将挂在丝线上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1、P2、P3处。小球受力发生偏移情况如图所示,可知小球带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得出的结论是 。
三、随堂练习:
1、甲、乙两个相同质量的小球,都带正电,但甲球带的电荷比乙球的多。用两根绝缘细线,将它们悬挂起来,会出现的情形是( )
A. B. C. D.
2、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叭声 B.用干净的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
C.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爱吸附灰尘 D.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
3、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 )
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
4、摩擦起电跟物质的种类有很大关系,严格说来,与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各种物质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是不同的。见下列起电顺序表:起电顺序(正→负)有机玻璃玻璃毛皮丝绸纸金属硬橡胶棒石蜡涤纶硬塑料聚乙烯聚丙烯根据你所学的摩擦起电知识和起电顺序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B. 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 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 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5、气球与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下列说祛中,正确的是( )
A.气球得到了一些电子 B.气球失去了一些电子
C.头发得到了一些电子 D.头发和气球间没有发生电子转移
6、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
电荷相互 的缘故;而头发会散开来又是因为每根受到摩擦的头发 的缘故;
7、将两个吹足了气的气球在手上或衣服上摩擦几下,然后将悬线提起,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气球互相 ,其原因是 。
8、如图,用细线将吸管悬挂起来。小明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某一物体放在吸管的一端,发现吸管向该物体靠近,由此 (选填“能”或“不能”)判断该物体为带电体;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该吸管时,观察到玻璃棒吸引吸管,由此可知吸管带 电,在与吸管摩擦的过程中餐巾纸 (选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四、课后练习:
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带负电,这是因为( )
A.有电子发生了转移 B.有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C.摩擦创造了正电荷 D.摩擦创造了负电荷
2、将一根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一颗以绝缘细线悬挂的不带电金属球,但玻璃棒与金属球不互相接触。关于金属球两侧所带电性与受力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示意图,下列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3、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仍出现相同的情形,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泡沫球不带电 B. 泡沫球带正电 C. 泡沫球带负电 D. 无法判断泡沫球带电情况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4、小明用一个不带电的轻质泡沫球靠近电脑显示屏,小球偏至如图实线位置。则可以判断显示屏一定(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带电
5、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
A.可能带负电荷 B.一定带负电荷 C.一定带正电荷 D.可能带正电荷
6、A、B、C、D四个带电的小球,已知:A吸引B,B排斥C,C排斥D,A带正电。则B、C、D三小球带电的种类分别是( )
A.正电负电负电 B.负电正电正电 C.负电负电负电 D.正电负电正电
7、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图)。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 )
A. A和B都不变 B. A变小,B张开 C. A变大,B不变 D. A闭合,B张开
(第7题图) (第8题图)
8、两只硬橡胶球,带有等量正电荷,按图中所示方式连接一个金属小环M串在一根光滑的绝缘杆上,位于两硬橡胶球之间,恰好平衡,若用绝缘橡胶棒将金属小环向右侧稍移一些,释放后,小环向中间处运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M带正电 B. M带负电 C. M不带电 D. M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9、小明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做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不能说明的是(图中箭头表示棒的旋转方向)( )
A. 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等量的电荷 B.玻璃棒和橡胶棒带异种电荷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0、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 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 上,因此玻璃棒因 了电子而带上 电荷。
11、人接触汽车有时会被“电”一下,这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摩擦发生了 现象。手拿如图的静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消除器中的LED灯发光,若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消除器流向汽车,则汽车带的是 电荷。
12、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塑料梳子就会带电。这种使梳子带电的方式叫 。将带电的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水流时,就会观察到 。
13、如图是小科判断泡沫球带电情况的流程:
① ; ② 。
14、静电复印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如图所示是利用身边的素材来简单模拟静电复印原理的示意图。请依据图示及操作步骤,结合“人作为导体可以将电荷导走”的知识。简要说明其操作意图。
A.找一块塑料板,用丝绸快速摩擦整个板面;B.用干燥的手指在塑料板上写一个“大”字;C.将塑料板平放,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干木屑,再将塑料板缓慢竖起,随着静止在塑料板上木屑的滑落,一个“大”字就在塑料板上显现出来了。
[操作意图]
A.通过摩擦使塑料板 ;
B.借助人体将“大”字部分的电荷 ;
C.“大”字部分的干木屑滑落是因为 ,其他部分的干木屑被吸引是因为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正 负 相等 抵消 2、摩擦起电
3、正电 负电 4、转移 负电 正电
5、静电 6、相互排斥 相互吸引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A、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毛衣与里面的衣服摩擦,使它们带有异种电荷,电荷放电,发出啪啪声,属于摩擦起电;B、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由于摩擦使梳子与头发间带有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头发蓬松,属于摩擦起电;C、由于吸尘器叶片的转动空气流速变大,使吸尘器内部空气压强变下,小于周围大气压,地上的碎纸屑在大气压力作用下被吸起来,不属于摩擦起电;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由于摩擦使毛刷与衣服带有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毛刷把衣服上的赃物吸起,毛刷上吸附了许多赃物,属于摩擦起电。故C符合题意。
例题2、D
解析:在物理学中规定:与丝绸摩擦过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a又属于轻小物体,玻璃棒带正电,所以a既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故D符合题意。
例题3、B
解析:A.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与细丝带摩擦,使整个塑料细丝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A能完成;B.摩擦起电后,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异种电荷,它们应相互吸引,图B并没有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现象;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同种电荷,它们应相互排斥,图乙也没有表现出相互排斥的现象,故B不能完成;C.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来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C能完成;D.用干燥的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而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故D能完成。故B符合题意。
例题4、(1)排斥;排斥;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解析:(1)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会相互排斥,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原因是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都是同种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不同的,所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把其它经过摩擦而带电的物体分别去靠近上面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发现若跟玻璃棒吸引的,就会跟橡胶棒排斥;而跟橡胶棒吸引的,就会跟玻璃棒排斥,由此可知:自然界中一种电荷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另一种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自然界中,电荷只有两种。
例题5、正;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小球和物体A之间表现为排斥力,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小球带正电;
(2)根据图片得到结论: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三、随堂练习:
1、C 2、D 3、B 4、C 5、A 6、异种 吸引 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7、排斥 气球由于摩擦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8、不能 负 失去
四、课后练习:
1、A 2、B 3、A 4、D 5、A 6、C 7、B 8、A 9、A
10、玻璃棒 绸子 失去 正 11、摩擦起电 负 12、摩擦起电 细水流靠近梳子
13、负 正
14、带电;导走;重力作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8张PPT)
第四章 电路探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节 电荷与电流
---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摩擦起电现象;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掌握电
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思维: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得失;并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态度责任: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
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知导入
电灯为我们照亮黑夜,电视给我们带来远方信息,电话可让我们与远方的亲朋交谈,电脑可让我们同网友们“见面”,电冰箱、电热水器……我们生活在依赖于“电”的时代。
电是什么?电从哪里来?
我们是怎样实现电的传输与控制的?
活动:
1)用塑料笔(或尺)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
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
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
象: 。
以上活动,可以说明: 。
塑料笔(或尺)吸引轻小的纸屑。
玻璃棒会吸引小纸屑
某些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
这种现象其实是摩擦起电现象。
新知讲解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
通过摩擦的方式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上电荷的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
(1)物体内存在带电微粒: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质子,带正电, 另一种是 电子,带负电。
(2)正常情况下,物体呈电中性:
通常情况下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
新知讲解
(3)摩擦时,物体内部电子发生了转移: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①电子转移的原因:摩擦使物体的最外层电子获得能量;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②摩擦起电后,两物体必定带等量异性电荷;
③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新的电荷;
④摩擦起电后,电荷的总量没有增加,只是在不同物体之间重新分布;
⑤摩擦起电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新知讲解
2、静电:
摩擦起电时,聚集于物体上的电,称为静电;
(1)静电是电荷在物质系统中的不平衡分布产生的现象。
(2)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不同物质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得到电子,于是带上了负电;同理,束缚能力弱的带上正电;
(4)一般而言,不同物质摩擦是会使物体带电的;但是,如果两种物质束缚能力相同,那就不会产生摩擦起电。
(5)有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其中之一是导体,则电荷会很快被导走了。
新知讲解
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接触皮衣“触电”
保鲜膜吸附在碗上
头发越梳越蓬起来 梳过头的梳子会吸引小纸屑
思考讨论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
1)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2)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新知讲解
3、防止静电的发生:
(1)避免产生静电:如避免物体间的摩擦;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产生静电的材料,等。
(2)避免静电的积累:将产生静电要设法导走,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4、静电的应用:
(1) 静电除尘,利用静电把空气电离,除去烟气中的粉尘;
(2)根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3)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静电臭氧、无菌消毒等。
阅读:
雷 电
活动: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 。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 2个小球后,2个小球 。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 2 个小球后,2个小球 。
相互吸引
相互排斥
相互排斥
想一想:若相互摩擦后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去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将 。
相互吸引
新知讲解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电荷: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2)带电体还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这是电荷的一个基本特性。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①物体带电量的多少;
②电荷间的距离远近。
视频:
(点击图片播放)
电荷间相互作用
知识运用:
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由于屏幕上带有静电,所以电视机屏幕上容易“沾”上灰尘。
1)经常使用的电视机,为什么屏幕上总会出现灰尘?
2)晚上脱化纤衣服时,为什么总会出现闪光并伴有轻微的“噼啪”声?
这是因为化纤衣服在摩擦过程中产生了静电。当化纤衣服与皮肤或其他衣物摩擦时,由于不同材料的表面电阻不同,会产生电荷积累。这些积累的电荷在晚上脱衣服时,由于电荷的电压较高,会击穿空气,形成火花,即看到闪光。同时,电荷放电时,周围的空气由于高温迅速膨胀,会发出“噼啪”声。这种现象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尤为明显。
思考讨论
如图,科技馆内的静电金属球使女孩的头发竖起来,形成“怒发冲冠”的景象。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静电球是带电的,人体是导体,当人触摸“静电球”时,人体也带上了和静电球相同种类的电荷,即人的头发上也会带上与静电球相同种类的电荷;据同种电荷相斥可知,带电的头发之间会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丝便会一根根地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景象。
(点击图片播放)
实践活动:
如图所示,找一段塑料包装带,将包装带撕成细丝后,一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手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观察并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现象:塑料细丝下端全部散开来。
解释原因:
塑料细丝与手摩擦,摩擦起电,手带了一种电荷,细丝带了另一种电荷,由于塑料细丝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导致细丝蓬散开来。
随堂练习
1、关于相互摩擦的甲、乙两物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带正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弱,失去了电子
B.乙带负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强,得到多余电子
C.甲带正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强,得到多余的电子
D.乙带负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弱,失去了电子
A
随堂练习
2、 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判断( )
A.小球A带正电 B.小球B带正电
C.小球B可能不带电 D.小球A可能不带电
C
随堂练习
3、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
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C
随堂练习
4、电荷相互作用实验中,所用的四种物质束缚电子本领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毛皮<玻璃<丝绸<橡胶。现将毛皮与玻璃棒摩擦( )
A.玻璃棒带正电,毛皮带负电
B.玻璃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C.玻璃棒带正电,毛皮不带电
D.玻璃棒带负电,毛皮不带电
B
随堂练习
5、两只硬橡胶球,带有等量正电荷,按图中所示方式连接一个金属小环M串在一根光滑的绝缘杆上,位于两硬橡胶球之间,恰好平衡,若用绝缘橡胶棒将金属小环向右侧稍移一些,释放后,小环向中间处运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M带正电 B. M带负电
C. M不带电 D. M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
A
随堂练习
6、小丽同学要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将挂在丝线上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1、P2、P3处。小球受力发生偏移情况如图所示,可知小球带_____(选填“正”或“负”)电,得出的结论是 。
正
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课堂总结
摩擦起电
现象
本质
电子转移
得电子
失电子
负电荷
正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
带
电荷间作用规律:
摩擦后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板书设计
4.1 电荷与电流(1)
……摩擦起电、电荷间相互作用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预习“电流与电路”的相关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4.1电荷与电流(1)教学设计
课题 4.1电荷与电流(1)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教版八上第四章第1节,是《电路探秘》的起始节,是电学的基础,主要教学内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和电路及电路图;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教材从摩擦起电现象入手,逐渐过渡到电流和电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内容拟用3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第2课时主要介绍电流和电路;第3课时重点介绍电路图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摩擦起电;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思维: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得失;并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态度责任: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摩擦起电、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摩擦起电的原因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电灯为我们照亮黑夜,电视给我们带来远方信息,电话可让我们与远方的亲朋交谈,电脑可让我们同网友们“见面”,电冰箱、电热水器……我们生活在依赖于“电”的时代。 电是什么?电从哪里来? 我们是怎样实现电的传输与控制的?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活动:1)用塑料笔(或尺)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的现象是: ;2)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 。 以上活动,可以说明: 。 参考:现象都是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纸屑);说明:这种现象其实是摩擦起电现象。一、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 通过摩擦的方式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上电荷的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 (1)物体内存在带电微粒: 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质子,带正电, 另一种是 电子,带负电。 (2)正常情况下,物体呈电中性: 通常情况下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 (3)摩擦时,物体内部电子发生了转移: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 ①电子转移的原因:摩擦使物体的最外层电子获得能量;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②摩擦起电后,两物体必定带等量异性电荷; ③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新的电荷; ④摩擦起电后,电荷的总量没有增加,只是在不同物体之间重新分布; ⑤摩擦起电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静电: 摩擦起电时,聚集于物体上的电,称为静电; (1)静电是电荷在物质系统中的不平衡分布产生的现象。 (2)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不同物质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得到电子,于是带上了负电;同理,束缚能力弱的带上正电; (4)一般而言,不同物质摩擦是会使物体带电的;但是,如果两种物质束缚能力相同,那就不会产生摩擦起电。 (5)有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其中之一是导体,则电荷会很快被导走了。 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思考讨论: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参考: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 1)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2)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3、防止静电的发生: (1)避免产生静电:如避免物体间的摩擦;在可能情况下选用不容易产生静电的材料,等。 (2)避免静电的积累:将产生静电要设法导走,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4、静电的应用: (1) 静电除尘,利用静电把空气电离,除去烟气中的粉尘;(2)根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3)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静电臭氧、无菌消毒等。 科学阅读:雷电活动: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 。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 2个小球后,2个小球 。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 2 个小球后,2个小球 。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电荷: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2)带电体还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这是电荷的一个基本特性。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附视频) 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②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①物体带电量的多少; ②电荷间的距离远近。知识运用: 1)经常使用的电视机,为什么屏幕上总会出现灰尘? 参考:2)晚上脱化纤衣服时,为什么总会出现闪光并伴有轻微的“噼啪”声? 参考:思考讨论:如图,科技馆内的静电金属球使女孩的头发竖起来,形成“怒发冲冠”的景象。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附视频)实践:如图所示,找一段塑料包装带,将包装带撕成细丝后,一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手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观察并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由活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从活动中得出摩擦起电现象,并解释其中的原因(这原因暂时无法探究)让学生通过倾听来“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由摩擦起电引入静电概念联系生活实际,静电的预防和利用,与学生的生活有关,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拓展,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认识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和习惯由活动,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并通过讨论交流来巩固、消化知识实践活动,养成动手动脑的兴趣和习惯,学有所用
课堂练习 1、关于相互摩擦的甲、乙两物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甲带正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弱,失去了电子B.乙带负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强,得到多余电子C.甲带正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强,得到多余的电子D.乙带负电,是因为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弱,失去了电子2、 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判断( D )A.小球A带正电 B.小球B带正电C.小球B可能不带电 D.小球A可能不带电3、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C )A.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B.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C.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D.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4、在电荷相互作用实验中,所用的四种物质束缚电子本领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毛皮<玻璃<丝绸<橡胶。现将毛皮与玻璃棒摩擦( B ) A.玻璃棒带正电,毛皮带负电 B.玻璃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C.玻璃棒带正电,毛皮不带电 D.玻璃棒带负电,毛皮不带电5、两只硬橡胶球,带有等量正电荷,按图中所示方式连接一个金属小环M串在一根光滑的绝缘杆上,位于两硬橡胶球之间,恰好平衡,若用绝缘橡胶棒将金属小环向右侧稍移一些,释放后,小环向中间处运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 A. M带正电 B. M带负电 C. M不带电 D. M可能带电,也可能不带电6、小丽同学要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将挂在丝线上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1、P2、P3处。小球受力发生偏移情况如图所示,可知小球带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正;距离越远,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