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6 18:21: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6张PPT)
观沧海
曹操
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途中。乌桓(北方游牧民族)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对曹操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于是207年曹操北伐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大后方。在返回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又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文体知识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六朝时,“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乐府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初读感知
读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以:连词,来,用来。
沧海:大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行:运行。 若:如同,像。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至,达到极点。
志:思想感情。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
文本探究
1.曹操“观沧海” 是在什么季节?
秋季,“秋风萧瑟”
以“观”字统领全篇
2.诗人曹操“观沧海”“观”到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
3.曹操面对大海,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 景
互文: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好像从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
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虚景,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合作精读
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有何特点?
实写: 海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宽阔、威严
生机勃勃
苍凉、宏大
虚写:日月、星汉—— 高远、永恒、无限大
波澜壮阔
欣欣向荣
吞吐日月
博大包容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虚写。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長的雄伟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方法小贴士:1.从关键词句中找2.从背景资料中找3.从作者同时期其他作品中找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当时的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所向披靡,大败乌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归途中曹操登山碣石山,观看沧海的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这首诗。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边,它的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的雄心不会止息。
曹操拿自己与大海相比,旨在抒发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看见了大海,找到了表达胸中志向的寄托;大海看见了曹操,大海浩瀚壮阔的气象,博大包容的胸怀才得以表现在诗歌中。眼前那片壮阔的大海早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了一起。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思考:作者借大海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写作借鉴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把高潮放在诗歌的末尾,通过虚写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展现出了宏伟的气势,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使感情得以渗透。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景的高潮,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表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雄浑气势。
主题归纳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拓展阅读
一千多年后,有一个人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也写出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词,这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 浪淘沙·白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课堂小结
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海的气概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观沧海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