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6 22: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文言实词、虚词、各种文言句式、现象以及它们和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
2.了解李斯其人及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对比说理的方法,注意作者的论辩思路和语言特色。
4.认识到“逐客”不可取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作为篇幅较短的文言文,内容理解的难度相对较低,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应的文言基础积累,因此在教学生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疏通与展示,教师进行引导答疑即可。在文本重难点分析上,则要善于设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文本,真正理解文本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难点:理解、交流的两个点:(1)论辩思路(2)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面对君王执政有误的时候,当如何作为呢 今天,让我们走近《谏逐客书》。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见PPT)
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中的相关练习题,教师点拨纠错。(略)
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一)作者介绍
1、李斯:秦国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跟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后,西行入秦;经吕不韦推荐,成为秦朝官员,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秦一统天下,李斯为丞相,废分封、行郡县、禁私学、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都有其参与或推动;与赵高一起于秦始皇死后,矫诏立胡亥为太子“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腰斩于咸阳市中,夷三族。
2、后人评价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斯脱驾苦不早......上蔡苍鹰何足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唐·李白《行路难·其三》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宋·徐钧《李斯》
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明·李贽
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清·姚鼐《李斯论》
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近世如陆、何、肃、陈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终。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清·曾国藩
3﹑写作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被逐的路途上写了《谏逐客书》。
(二)、听读识文,整体感知
1.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画出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2. 正音并强调重点句子的诵读要求。
3.学生朗读文章,感悟文章大意。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朗读课文:指名3个同学分任务朗读,其他同学评议。
(三)、文本解读
1﹑标题释义
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上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
2﹑鉴赏第一段
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文言知识要点。
【点拨】(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层意:第一层: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
缪公 求五子 广纳人才 遂霸西戎
孝公 用商鞅 变法治国 遂霸西戎
惠王 用张仪 四面扩张 以横破纵
昭王 得范雎 打击豪贵 强化集权
——客卿有大功于秦国
(论据):历史事实论据。
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结论:纳客之利
【讨论交流】第一段内容分析
1、本文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明确: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语气谦和,有话直说,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②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
2、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举例论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②正反对比论证与假设论证。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
3、本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点明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分析史实:四君取士的做法与效果
反面假设论证:客何负于秦哉!阐明却客之后果。
五﹑达标检测,知能迁移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后固学任务”中相关字词句练习题,教师点拨纠错。
六、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导入新课。
二、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一)鉴赏第二段
1.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文言知识要点。
2.【讨论交流】鉴赏第二段
论题:第二段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明确:
第1层:喜取异国宝物,提出疑问。
第2层: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第3层:指出“快意当前”的标准。
第4层:直指重物轻人,危害统一。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二)鉴赏第三段
1.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文言知识要点。
2.分析第三段
论题: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本段为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① 比喻、类比论证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常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进一步表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② 古今对比,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纳客”为上策。
反面:今秦国“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逐客”造成的危害是“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与“纳客之利”对比。
(三)鉴赏第四段
1.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文言知识要点。
2.分析第四段
论题: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以“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第一段;以“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二段;以“今逐客以资敌国”照应第三段。
最后以“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八字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把逐客的危害提高到秦国灭亡的高度,在充分论证利害得失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的实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质严重后果,完满收束全文。
五、达标检测,知能迁移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后固学任务”相关字词句练习题,教师点拨纠错。(略)
六、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的课时训练。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深度探究
(一)说理特色
思考:作为一篇说理性的论述文,这篇文章说理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
全篇七八百余言,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而是把自己切身 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
2、道古论今,选例典型;
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二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也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3、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对比强烈;
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啟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
4、结构严谨,语言恣肆。
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二)语言特色
思考: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试从修辞、辞藻、句式等角度对本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完成下表。
修辞: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深刻地说明了“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辞藻: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这一句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不同的动词,辞藻丰富多变,表意恰切。
句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这一句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的珍物。运用排比短句,有对称之美,文势流畅,富有音节美。
三、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
秦王读完《谏逐客书》以后,废除了逐客令,你怎么看待他的这个决定?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点拨】①秦王的决定,展现了他作为君王的胸怀、眼光和度量。“过则勿惮改”,秦王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成就大事,需要有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改正进步的胸怀。
②开放包容才能互利共赢,秦王接受了李斯的意见,接纳了客卿,客卿也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君臣共赢。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经济和科技关键靠人才。
1.确立人才资源意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第一资源,要广纳贤才。
2.要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才是最重要的无形资本,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
(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思考,要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社会生活进行思考,各抒己见,敢于表达。)
2﹑素材积累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清 金缨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朱德
必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凡人具大受之才者,必有大有其量。——王之铁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四、达标检测,知能迁移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后固学任务”相关文言文阅读题,教师点拨纠错。(略)
五、作业设计
在司马迁的笔下,李斯既是一个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又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既有身居相位的无上荣耀,又有腰斩咸阳的无奈凄凉;既有追求功名的壮怀激烈,又有厌恶争斗的心灰意冷,是外似刚愎而内心游移的两面派。
你是如何看待李斯的?
板书设计
谏逐客书
开门见山:逐客过矣
追溯历史:客利于秦 气势奔放
现实做法:重物轻人 善用比喻
逐客后果:秦国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