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09:1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敦煌飞天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时空观念】通过三国两晋至隋唐文化的发展脉络的了解,掌握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演变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彼时的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等现状理解其繁荣之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表现及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体会社会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原因;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及带来的影响。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目录
1
文学艺术
2
科学技术
3
中外文化交流
4
情况导入:
东汉明帝知道远处的西方有一种中国所没有的被称为“佛”的神明,就命人到西域去寻来一些记载佛的思想的佛经,并带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为这两位高僧建造了白马寺,让他们住在洛阳并宣讲佛法,向民众传教。这个时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那么,以后佛教在中国是怎样发展的,与中国已有的主流思想儒学、本土宗教道教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了解一下当时繁荣多样的文化成就。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儒学繁盛: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兴起,本土宗教。
佛教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一)基本概况: 自主学习,填写下表
问题思考: 根据表格,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提示:
(1)思想活跃、多元共生;(2)三教出现融合趋势;(3)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二)儒学的发展
1.儒学危机:
(1)原因:
①战乱、分裂使传统儒学价值观受破坏;
②佛教和道教挑战儒学地位;
③儒学理论上存在缺陷(世界的本源和人生的归宿)
2.儒学复兴:
(1)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③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道统论”,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3.影响:
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一 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合作探究:
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提示: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
②道、佛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
③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④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材料二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材料三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三)佛教、道教的盛行
1.盛行的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
②道教佛教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
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2.影响:
①促进了同佛、道有关的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②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刺激儒学复兴;
③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官府争夺财富和劳动力,兵源枯竭,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
④破坏家庭秩序,违背儒家伦理;
⑤人口减少,破坏社会生产力。
3.反佛、灭佛斗争:
(1)背景:
佛教的盛行严重的破坏了生产,威胁了封建统治。
材料一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况且此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托,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二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丈空与官府,粟馨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梁书·范缜》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三)佛教、道教的盛行
3.反佛、灭佛斗争:
(2)表现:
①民间反佛:南朝范缜抨击佛教;
②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 。
(3)影响:
①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②削弱佛道特权、增加劳动力和税收,维护封建统治。
历史解释: “三武一宗”灭佛
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影响: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历史纵横”: 魏晋玄学
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在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主张: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②政治上,主张“无为”;③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④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儒、道交融的产物。代表人物:竹林七贤。
重难点突破: 儒道佛的融合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2.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朝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曹操《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庾信:《哀江南赋》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诗仙”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诗圣”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汉江临眺》
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建安文学: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织。
田园诗:偏安江左;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追寻理想人格。
骈文:局部统一安逸;间律和谐,词句华丽。
民歌: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风俗:语言质朴 风格豪迈。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课堂探究: 阅读下列唐诗,谈谈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提示: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1.书法:
(1)历程:
(2)特点:
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3)五大书法字体:
特征 代表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各种书体已完备
融汇 创新
东晋王羲之“书圣”
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2.绘画:
(1)东晋:
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时期: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3)特点:
①受外来文化影响;
②山水画突出;
③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
④艺术自觉.
展子虔
《游春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
《步辇图》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3.石窟艺术: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4.舞蹈:
唐代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各族音乐文化融合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莫高窟、云冈石窟:
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 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四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提示: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2)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5)基础: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领域 朝代人物 成 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术 隋唐
火药 唐
天文学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金刚经》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三、科学技术
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特点:范围广泛、世界领先、应用性强、重实践经验总结、主要服务于农业。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佛教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鉴真东渡路线图
四、中外文化交流
(二)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4.具体表现:
(三)文化交流的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
②交往领域全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⑤中华文化圈形成: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井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合作探究: 所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
(4)隋唐继承发扬了前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5)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优秀成分。
2.特点:
①博大精深、全面繁荣
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
②兼容并包、充满活力
如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和风格各异的隋唐乐舞。
③辉煌灿烂、世界领先
如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1.(2024·安徽卷)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初试牛刀: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故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不涉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龙胆香等是否为市民所享用,材料也无法体现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文学作品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故选A项。
A
2.(2024·甘肃卷)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3.(2024·江苏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解析】 儒学世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核心,坚守并传承儒家文化,这有利于儒学复兴,C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C
初试牛刀:
4.(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5.(2023·辽宁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据题干“《历代名画记》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①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清谈,其中“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说明门阀士族的推动,②正确;故①②正确,A项正确;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然联系,③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存局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A
初试牛刀:
6.(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