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从阅读中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1
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
2
结合语句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阅读文章积累字词,明确作者观点。
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主要作品《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掀起了“古史辨”的运动。他的“古史辨”其实就是“疑古说”,这一理论最初是他从戏曲的演变中由“怀疑”而得来的。他用“怀疑”的方法研究历史,探求历史,一生与“怀疑”相伴,终成一代史学大师。
《怀疑与学问》是他对后代人的真情告白。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1922年,顾颉刚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为此段时间所作。
整体感知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停滞(zhì) 折扣(zhé) 墨(mò)守 譬(pì)如 盲(máng )从
明确字音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 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积累词语
通读课文,勾画出能概括各段内容的关键词句,明确观点。
整体感知
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其来源是亲眼所见和传说。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要有怀疑精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那书、那学问才是自己的。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①题目是一句话的即为观点。题目是中心论点有这样两个原则:a.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b.该题目必须为判断句。
②有的题目是由并列短语构成的,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思考格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③有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题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如“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思考格式:标题+“……”是什么)
如何找出中心论点
1、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
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
论点在文章开头点出的,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如何找出中心论点
3、看中间,提炼论点。
有的文章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1.学者先要会疑。
2.学则须疑。
3.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其来源是亲眼所见和传说。
4.我们对于传说的话,要有怀疑精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那书、那学问才是自己的。
6.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结合题目,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论题
论点
分论点
题目:怀疑与学问
关系: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对中心论点起补充和证明的作用。
整体感知
论点:学则须疑。(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
(1)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结合题目,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第二部分
探究文本
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探究文本
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学者先要会疑。” —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张载
“
”
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
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
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探究文本
文章是怎样证明第一个分论点的?
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其来源是亲眼所见和传说。
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要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那书、那学问才是自己的。
为什么要怀疑
怎样去怀疑
文章是怎样证明第二个分论点的?
分论点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首先提出“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
然后从反正两方面说理阐述了为什么;
接着列举清代大文学家戴震疑《大学》的事例,引用法国哲学家迪卡儿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总结:从一切学问家做学问到科学的新发明、哲学的新理论,美术的新发明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的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的精神。
观点句
阐述句
事例、名言
+分析句
总结句
议论段式写法
探究文本
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
小结:论证思路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探究文本
探究文本
顾颉刚先生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结合语句分析。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张载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引用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说明了怀疑精神在学问方面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直接引用法
引用+阐述
顾颉刚先生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结合语句分析。
探究文本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举例论证
顾颉刚先生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结合语句分析。
探究文本
【答题格式】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国难危急时口头消息的事例,具体地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等事例,具体地论证了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戴震怀疑朱子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顾颉刚先生在文中运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结合语句分析。
探究文本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对比论证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探究文本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1.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思考:“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 为什么
探究文本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思考:(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 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探究文本
(1)“一切” 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有怀疑精神。“一切”中包含了强调和加重的意味。准确强调了“怀疑”对“学问”的重要作用。
(2)顺序不能调整。四个带有“常常”的短句,从“怀疑”到“辩论”到“评判”到“修正”体现了认知事物的规律,构成了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体现出从怀疑到修正的治学过程,语言表达严谨,逻辑性很强。
探究文本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思考:“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第三部分
归纳总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总结写作特色、文章主旨,并完成当堂检测。
总结本文艺术特色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3、4段先指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论据,再论述对传说的论据要有怀疑精神,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的观点。第6段首句中的两个分句分别概括了上下文的两个分论点。由此可见,本文层层深入,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总结本文艺术特色
2.多种论证方法,说理有力。
首先,本文使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此外,本文还使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极具说服力。
本文论述了“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今天,我们读的书,学的知识,甚至传承的文化,都是过去文明的积累,我们对待书本知识,进行文化的传承时,需要保持怀疑精神。毛泽东主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要批判地吸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辨伪去妄,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论点鲜明,层层深入;
事例名言,说服力强;
语言准确,逻辑严密。
学习写作特色
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中心论点
学者先要会疑
疑学则须疑
本论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
对于传说
对于书本和学问
常怀疑
常发问
常辩论
常批判
常修正
常创新
结论:人类文化的进步要求我们要有怀疑精神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方法上属于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的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文化”的概念比“学术”大。
解析:“怀疑与学问”这个标题只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C
当堂检测
2.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________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________,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________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 也 认同 求索
B.辨伪去妄 而且 承认 求索
C.去伪存真 而且 认同 求解
D.辨伪去妄 也 承认 求解
解析:“去伪存真”意思是去除虚假的,留存真实的。“辨伪去妄”意思是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从“消极方面”思考,第一空应不包含“存真”方面的内容,故选“辨伪去妄”,排除A、C两项。“求索”指寻求探索。“求解”指寻求未知问题的答案。根据“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可以断定第四空应选择“求解”,排除B项。故选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