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一个粗瓷大碗 公开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7 一个粗瓷大碗 公开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09: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27* 一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1905—1936),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26 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她来到东北。1935 年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她受伤被俘,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县(今黑龙江尚志市)被杀害。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武装。
学习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重点)
3.抓住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重点)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应该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了吧?(出示情节图: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与男孩交谈→灰雀回来了)你能从刚才我们听写的词语中选出几个,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学生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过渡:灰雀去哪儿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自由表述)有同学说,灰雀被男孩儿抓走了,又放回来了。文章中有没有写男孩捉灰雀、放灰雀?(没有。)既然课文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好吧,那就请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一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好不好?
提示:喜爱一个事物时人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有时还想把它据为己有。要找出人物各个方面的表现。
刚才我们用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第二段,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自己来学习第三段。(小组交流)
2.出示情节图,引导学生选用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记住了“纪”,但是不能忽略“昌”。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曰。现在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上面的日要写得长而窄,下面的曰要写得扁而宽。(板书:昌)许慎在《说文解字》上解释道:“昌,美言也。从日从曰。”意思是美言、话说得好。现在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是兴旺、兴盛的意思,我们可以说的国家繁荣——昌盛。现在请你把学习单拿出来,自己写一写。
教学目标:
过渡: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谁圈得又快又准确。
光学习射箭这项本领是需要练好基本的吗?还有什么需要练好基本功。交流3个。(武术基本招式动作、英语学字母、主持人练口齿发言、弹琴练基本指法)
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
(1)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段。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字词乐园
我会认
chén màn gāng
陈(陈列) 曼(轻歌曼舞) 缸(缸子)
liáng dùn zhēn
梁(高粱) 顿(一顿饭) 侦(侦察)
一、导入
一个“粗瓷大碗”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用过的物品。这个碗虽然普通,但背后的故事却非常感人。它凝聚着一位革命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抓住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重点知识
1.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一次战斗结束后,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要求还回去,但由于敌人已被消灭没法归还。开饭时,小通讯员用这个碗给她从病号灶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想让她吃顿饱饭。而赵一曼看着这碗高粱米饭,百感交集,最后偷偷把高粱米饭倒进锅里,另外盛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她又把这个碗送给了七班。
主要内容:
2.找出文中对赵一曼的描写,体会她崇高的品质。
重视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搞特殊。
对战士非常关心。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说明赵一曼已经多日未曾吃过饱饭了。
饱含着战士对赵一曼的关心与爱戴。
赵一曼心中时刻想到的是战士,而不是自己。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与上文通讯员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形成鲜明对比。
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说明赵一曼并不在意有没有碗用,只要别人有碗用他就高兴。
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 丢’碗呢 ”
课文通过记叙一个粗瓷大碗的故事,赞美了赵一曼同志关心战士,不搞特殊,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重音“一定”“肯定”和语气的变化。
(1)你是从哪儿推断出灰雀是男孩捉走的?(省略号。省略号表示他说谎,灰雀就是他捉走的。)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重点是联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元寓意。
带着疑问,我们来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两个要求,一是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我们刚才提的问题,看看你能不能解决呢?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故事情节: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与男孩交谈→灰雀回来了
过渡:你们听!这鸟叫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抑扬顿挫,不断变换着调子,真像唱歌一样呀!这就是“婉转”。鸟儿的歌声好听吗?(好听。)是呀,真好听,难怪这么——(惹人喜爱)!
(3)用“诚实”“知错能改”“勇气”等词语写一写身边的某位同学。(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怎样评价他?)
填空:男孩看看列宁,( )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1)出示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补出提示语,指导朗读句子。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品味男孩的话。
一.复习旧知。
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整理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分享。
记得消化吸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