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素材+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课时2 地球的公转
新课导学
[复习导入] 我们都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的交替,那么昼夜为什么会有长短的变化呢 我们这里为什么有四季的变换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地球的公转。
[问题导入] 我们每年都经历着春夏秋冬的变换,感受着太阳给予我们的能量。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的变换吗
[情境导入]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下表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时间。为什么一年中升旗的时间不同呢
日期 升旗时间
1月1日 07:36
5月1日 05:15
7月1日 04:49
10月1日 06:10
教学指导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就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
三、活动演示法
活动一: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活动二:小组竞赛
(1)读五带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依据。
(2)画图填写五带的名称及五带划分的几条界线。
(3)(每两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及划分的界线,然后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课本上的图片)。其他同学相互补充。
情境素材
详见电子资源
一、跨学科素材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孟浩然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王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二、传统文化素材
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确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地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试题设计]
《二十四节气歌》这样表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廿:二十)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如图为地球运动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完成(1)~(2)题。
(1)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我国各地 (D)
A.春季已经结束 B.开始进入冬半年
C.同时进入夜晚 D.昼夜基本平分
(2)古诗:“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描述的应为 (A)
A.夏至节气 B.秋分节气
C.冬至节气 D.春分节气
三、拓展素材
1.怎样知道地球在公转
“斗转星移”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不断在变动着。是星座在移动位置吗 不是的。是地球沿着轨道绕太阳在公转,因而产生了“斗转星移”的现象。但是,在人们看来,天空是一个球面,星星似乎是一样遥远的,它们都像在球面上运行。我们没有感觉到地球在绕太阳公转,倒是像太阳在各个星座间运行。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只有地球环绕太阳公转,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地球沿着轨道运行,位置在不断变化着。举个例子来说,人们乘火车奔驰在原野上,只见近处的树木、电线杆在向后飞奔,远处的村舍和树林好像在并列前进。这说明,近物变化大,远物变化小,远近位置的变化是不同的。天文学家用精确的仪器,实测过几千颗恒星,发现许多相同的事实,证明这是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它的变化很有规律性,总是每周年重演一次,它证明地球每年公转一周。
2.地球公转的重要意义
地球公转过程中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我国传统上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四季。但是,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与此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大部分地方立春时,在气候上正处于隆冬;立秋时,在气候上还处于炎夏。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板书设计
地球的公转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案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手拉手成同心圆——演示地球公转,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图。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公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转动方向、地轴倾斜状况和空间指向并说出转动周期。 请两名学生上讲台,一人手拿地球仪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伸出手臂代表太阳光线,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转”。注意:多让几组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找错误。教师可根据学生演示情况提示以下细节:(1)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2)地轴是倾斜的; (3)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地球公转的真实状态,为理解地球公转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活动二:感受四季昼夜长短、判断物影变化——探究二分二至节气特点。 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两极阳光照射情况。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表格。 节气太阳 直射 的纬 度北半 球昼 夜长 短情 况获得 太阳 光热正午 物体 影长冬至 (12月 22日 前后)南回归线 23.5°S白天 最短, 夜晚 最长最少最长春分 (3月 21日 前后)赤道 0°一样长一样多变短夏至 (6月 21日 前后)北回归线 23.5°N白天 最长, 夜晚 最短最多最短秋分 (9月 23日 前后)赤道 0°一样 长一样 多变长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活动三:天南地北说差别——划分五带,说出五带气候的特点。 通过手电筒的光斑演示直射、斜射现象,说明光热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特点。 1.五带划分的标准: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2.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 哪个带最小 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个温度带 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来操作。
课堂 小结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年。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形成二分二至日,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不同,产生四季的变换。
教学 反思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尤其是地球公转过程更难理解,即使观看动画仍然不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射、斜射,所以自制太阳模型,并把地球仪进行改造,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思维,同时有利于理解直射。本课设计的演示活动由易到难,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从太阳直射点到太阳高度,再到昼夜长短,最后假想地轴不倾斜。这样学生多次演示,突破难点,比仅仅通过观察得来的效果好得多。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地球的公转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预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地球 的公 转—— 二分 二至 特点 及季 节变 换 【设问】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角)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 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活动2 投影展示 项目假设性演示模拟性演示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无高低不同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无长短不同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无多少不同原因分析太阳始终 直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 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
活动3 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也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活动4 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换是如何形成的呢 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 (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 (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 (夏季)什么季节较短 (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 (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地球的 公转—— 二分 二至 特点 及季 节变 换 活动2 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活动3 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形式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5°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活动4 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公转,引起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著的四季变换。 活动5 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
地球 的公 转—— 五带 的划分 【过渡】 方法1 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方法2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一年中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而言的,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是什么状况呢 我们用这节课共同探讨学习。 【读图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4图1.2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而言)”,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 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讨论解答】 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思考:北纬66.5°和南纬66.5°两条纬线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 【评价点拨】 在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啧称奇。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濒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见不到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通过这些描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出现在南纬66.5°以南和北纬66.5°以北的地区。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
地球 的公 转—— 五带 的划分 【画图标线】 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 【角色扮演】 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儿童,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并推荐出5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 【交流评价】 在各组讨论、推荐出发言代表后,从代表各温度带在春分这一节气时发言的3名学生开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
板书 设计 一、季节的变换 设计1 季节变换四季(北半球) 设计2 半球北半球节气冬至春分秋分夏至时间12月22日前后3月21日前后9月23日前后6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的纬度南回归线(23.5°S)赤道北回归线(23.5°N)正午太阳高度最低过渡最高白昼时间最短(昼短夜长)昼夜平分最长(昼长夜短)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最少,气温最低过渡最多,气温最高季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月份12、1、23、4、59、10、116、7、8半球南半球相反
板书 设计 二、五带的划分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活动 与探究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在当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朝南 什么时候朝北 有找不到竹竿影子的时候吗 为什么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人教2024七上地理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1.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章地球
1.3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地球
人教2024 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课件
内容要求
课堂在线
知识梳理
当堂检测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内容要求
1.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
素养要求
1.
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地理实践力)
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
2.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下表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的时间。为什么一年中升旗的时间不同呢?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 定义
知识点 地球的公转
课堂在线
2. 特点
(1) 方向
自西向东
(2) 周期
一年
(3) 特点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
(1) 四季变化
3.地球公转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少,形成冬季
获得太阳光热多,形成夏季
获得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形成春季
获得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形成秋季
晨昏线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2) 昼夜长短变化
晨昏线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晨昏线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秋分日, 太阳直射南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
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冬至
(3) 五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无太阳直射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有太阳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物影变化(北半球)
影子长
影子短
●总结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正午物体影长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1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赤道(0°)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
南回归线(23.5°S)
昼夜等长
昼最长,夜最短
昼夜等长
昼最短,夜最长
变短
最短
变长
最长
知识梳理
1.影响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的形状
D.地球的大小
B
当堂检测
2.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产生了( )
A.自转
B.四季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C.云雾现象
D.太阳的东升西落
B
3.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
A.夏至日
B.冬至日
C.春分日
D.秋分日
A
4.亚运会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亚运会期间,杭州市( )
A.出现极昼 B.昼变长,夜变短
C.出现极夜 D.昼变短,夜变长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我国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下图示意地球公转,读图完成4-5题。
D
C
6.关于甲所处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五带中纬度最高的温度带
B.是五带中纬度最低的温度带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四季变化明显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