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水资源及其保护
1.化学观念: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
2.科学思维: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
4.科学态度与责任: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1.教学重点: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教学难点: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社会责任感。
一物生的奇,人人不能离。刀切切不断,钩子钩不起。(打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和空气、氧气一样也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如何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点一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讨论法
提出问题 水对人类有哪些用途?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我们担心缺水吗?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分析数据、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地球上水的储量是丰富的,地球又称“水球”, 但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
2.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水资源的总储量很大,但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很少。
3.我国水资源总量为3.0×1012m3,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103m3,且地域差距很大(如教材83页的图4-2所示)。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知识拓展 地表上的水不断蒸发到高空中,遇冷转变成雨或雪,返回地面,不断地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探究点二 保护水资源——讲授法
提出问题 造成淡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1)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
(2)工业: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
(3)生活: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
2.防治水体污染:
知识点 详解
水污染 原因 (1)工业生产“三废”(废渣、废气、废液)的任意排放;(2)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3)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4)城镇垃圾的堆积渗透;(5)船舶航行造成的油污对水体的污染
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2)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3)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防治 (1)加强水质的监测;(2)工业“三废”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4)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并建立污水处理厂,让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课题1 水资源及其利用
第1课时 水资源及其保护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总量大,淡水少,分布不均。
二、保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应用新技术、改进工艺和改变用水习惯等。
2.防治水体污染。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利用图片、数字、图表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
不足之处 课前没有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第2课时 水的净化
1.化学观念: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知道沉降、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硬水与软水概念。
2.科学思维: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化学事实,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与实践:初步学会过滤操作,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交流及合作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加深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体会科学地利用物质性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学重点: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2.教学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俗话说:“人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有没有想过鲁滨孙流落杳无人烟的荒岛,他生活时只能从池塘中取得一些泥水?这些泥水可饮用吗?他能否从中提取洁净的饮用水?
探究点一 水的净化方法——讨论法
提出问题 自来水厂是经过什么方法净化水的呢?制得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水需要净化的原因: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属于纯净物;自然界中的水常含有许多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饮用,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取水→加混凝剂→沉降→过滤→吸附→消毒杀菌→自来水。
(1)加混凝剂:明矾可作混凝剂,因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性,使杂质沉降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可以除去液体中不溶于水的杂质。
(3)吸附: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不仅可以吸附一些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还可除去异味和色素。
(4)消毒:用氯气作消毒剂可以杀灭水中细菌、病毒,用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也可以消毒杀菌。
3.常采用的净水方法(按净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序):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知识拓展
1.在净化水的方法中,沉降、过滤、吸附、蒸馏都是物理变化,用氯气和漂白粉消毒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自来水中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杂质,属于混合物。
探究点二 过滤——实验法
提出问题 过滤能除去可溶性的杂质吗?生活中是用滤纸过滤制自来水吗?利用什么物品来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过滤:把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
2.过滤器的准备: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然后打开,使滤纸成为圆锥形(一边是一层滤纸,另一边是三层滤纸),放入漏斗内,使之紧贴漏斗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和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
3.过滤的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4.过滤操作要点归纳:“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在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a.液面低于滤纸边缘;b.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过滤时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需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a.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b.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处;c.漏斗的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且形成液柱,加快过滤速度。
知识拓展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1)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2)漏斗中待过滤液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3)滤纸破损等。
探究点三 硬水和软水——讨论法
提出问题 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壁有什么变化?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概念: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作软水。
2.硬水的危害:(1)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时,可引起爆炸。(2)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变硬。
探究点四 蒸馏——讲授法
提出问题 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的杂质用什么方法除去进而得到纯净的水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蒸馏: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2.应用:用于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或将混在液体中的杂质除去。例如可以用蒸馏法制纯水。
3.注意事项:(1)加热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2)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上陶土网,不能用火直接加热。(3)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暴沸,使蒸馏平稳进行。(4)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对着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因为蒸馏时需控制的因素是出口的蒸气温度。(5)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采用逆流冷却可以收到最大的冷却效果。(6)弃置开始蒸馏的液体,因为里面可能含有低沸点杂质和仪器表面的杂质。
第2课时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沉降、过滤、吸附、蒸馏(水的净化程度由低到高)。
二、过滤实验
1.实验原理:把液体与不溶于该液体的固体物质分离。2.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三、硬水与软水
1.硬水与软水的概念。2.硬水的危害。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不足之处 教材中有关水蒸馏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