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3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3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8-27 15:35:12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化学式
1.化学观念:掌握化学式的概念、意义、读法和写法。
2.科学思维: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举例说明化学式的含义。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化学用语独特的魅力,增强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1.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概念、意义和读法。
2.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常见不同类别物质的化学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4张图片(多媒体展示),小组内讨论交流这些图片呈现的信息。不难发现,这4张图片是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标签说明,其中既有汉字等文字信息,也有一些像英语单词一样的符号,这些符号有什么含义呢?让我们走进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共同探究这些符号的奥秘。
探究点 化学式——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提出问题 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物质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氧气的化学式为O2。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分类 意义 实例(以H2O为例)
宏观 (1)表示一种物质 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表示的是分子的个数,只有微观含义。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例如:
课堂讨论 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4.化学式的写法: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单质的种类 书写方式
稀有气体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氦He、氖Ne
金属和固态非金属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铁Fe、碳C
气态非金属 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数字,如氧气O2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①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省略;②氧化物的化学式书写,一般氧在后,其他元素在前,如Al2O3、SO2等;③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写化学式时,一般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如NaCl、MgCl2等。
5.化学式的读法:
(1)单质:一般气体单质在元素名称后加“气”字,其余单质直接读元素的名称。如:Ar读作“氩气”;O2读作“氧气”;Fe读作“铁”。
(2)化合物:通常是从后向前、逆向读出物质名称。
①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读作“某化某”,如CuCl2读作“氯化铜”。有时还读出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②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要读出原子团的名称。如果组成化合物的原子团含有CO、SO或NO,就读成“某酸某”,如ZnSO4读作“硫酸锌”;如果组成化合物的原子团中含有OH-,从右至左读作“氢氧化某”,如Ca(OH)2读作“氢氧化钙”。
课堂讨论 混合物为什么没有固定的化学式?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1课时 化学式
一、化学式的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二、化学式的意义
1.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2.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三、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1.单质的写法。2.单质的读法。3.化合物的写法。4.化合物的读法。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白板”的遮盖功能、拖放功能、透明显示功能、放大镜等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缺乏互动性,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第2课时 化合价
1.化学观念: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科学思维:初步学会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表征常见的化学物质。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交流化合价的记忆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1.教学重点: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的规律;化合价的应用。
2.教学难点:化合价的概念;书写化合价和离子符号的区别与联系。
                
目前已知的物质有数千万种,我们可以依据实验的结果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并写出物质的化学式,但如果每个化学式的书写都像英语单词一样依靠记忆,那也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化学式的书写问题呢?
探究点一 化合价——讲授法
提出问题 化合价是什么呢?化合价与物质的组成有怎样的联系?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用来表示原子间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有正价、负价和0。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1)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作为整体参加反应)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2)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比较:
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的异同点
项目 化合价 离子
不同点 位置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书写顺序 先写正、负后写数值,“1”不能省略 先写数值后写正、负,“1”必须省略
实例 、、、、、4 Na+、Mg2+、Al3+、Cl-、OH-、SO
相同点 化合价和离子所带电荷的正、负与数值相同
3.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化合价歌谣: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要记全,铜汞二价最常见,一五七氯都齐全,单质零价永不变!
(2)原子团也有化合价,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碳酸硫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外加正一是铵根。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2)在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3)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4)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如:O(氧化亚铁)与2O3(氧化铁)。(5)在同一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如:H4O3(硝酸铵)。(6)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课堂讨论 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关键是什么?同学们有什么诀窍?原子团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吗?
探究点二 化合价的应用——练习法
提出问题 如何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依据:在化合物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2.具体应用:
(1)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判断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根据化合价,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①写:写出元素或原子团的符号,“先读后写”或是“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②标:标出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③求:求出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④除:用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绝对值,得到的商即为该元素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⑤检验: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是否为0。
方法2:双交叉法:第一次由名称交叉写出元素排列顺序,第二次由化合价的绝对值的最简比交叉写出原子个数(即“先写符号后标价,约分以后再交叉”)。
知识拓展 当化学式中某原子团的个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须用小括号将原子团括起来,如Ca(OH)2、Al2(SO4)3等。
第2课时 化合价
一、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值在后。
二、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三、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
四、化合价的应用。
1.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2.判断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3.依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缺乏生动性,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第3课时 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1.化学观念: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科学思维: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初步形成质疑和批判能力。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初步利用化学计算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到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教学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教学难点:根据标签或说明书进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某菜农的小白菜叶色发黄,农业技术人员诊断后告诉他需施5 kg尿素[CO(NH2)2],但商店只有碳酸氢铵(NH4HCO3),没有尿素。你能告诉该菜农应该施多少碳酸氢铵相当于5 kg尿素吗?(温馨提示:尿素和碳酸氢铵均属于氮肥,植物主要吸收其中的氮元素)读题思考:该怎样计算呢?
探究点 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讲授法和练习法
提出问题 如何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定义: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用符号Mr表示。由此可见,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个比值,是相对质量。
2.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Mr=(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4)计算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的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实际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3课时 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缺乏生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