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2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运动的描述 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2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运动的描述 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8-27 15: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初中物理学科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分课时设计
课题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速度。 2、科学思维 学会运用数学工具(如图表、公式)来描述和分析运动。 3、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4、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解析 1. 机械运动的概念: 解释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分类,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 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其中s为位移,t为时间。 3. 实验与观察: 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记录时间和位移数据。 利用图表(如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直观展示物体运动状态。 4. 数据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速度。 利用物理公式推导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建议 1. 引入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跑步、车辆行驶等)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2.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物理量的测量和计算。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2.学习者分析 在进入八年级物理学习阶段,学生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如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等。然而,对于运动的描述,学生可能还停留在直观感受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分析方法。 认知水平: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在理解运动描述时,需要借助直观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 学习兴趣:学生对运动现象通常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物理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感到枯燥。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受能力:学生在八年级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理解并掌握较为复杂的物理概念。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 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课标分析: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学习目标:
4.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评价维度内容评价方法学科知识评价理解程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机械运动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根据选择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的情况。通过设计实际操作题目,要求学生现场演示物体运动推理过程,检验其应用能力。小组合作评价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合作完成测量活动。观察小组合作过程,记录每个成员的贡献和互动情况。沟通能力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小组成员是否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自评和互评,了解团队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实验评价实验操作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工具,进行精确的测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评估其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度。数据记录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完整、清晰,能够准确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估实验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作质量。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了解运动的物体
1. 观看视频,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 2.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明确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任务二: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通过讨论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认识到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中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重要概念。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8.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 在本次教学中,我按照教材的安排,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参照物、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基本概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 课堂互动: 在课堂上,我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但互动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对物理概念感到陌生,参与度不高,这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果。 实验操作: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但实验设备和时间有限,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 二、教学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内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调整教学内容,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生动的例子来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增加互动环节: 我将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强化实验操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概念,我会尽量增加实验操作的次数,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同时,我会提前准备好实验设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将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动画、视频等,来展示运动的规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 课后辅导: 对于课堂上未能完全理解的学生,我会提供课后辅导,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附作业设计
1. 下列成语中描述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 南辕北辙 B. 夸父逐日
C. 顺水推舟 D. 精忠报国
2. 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参照物就是静止不动的物体 B. 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
C. 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 D.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3. 寓言“刻舟求剑”的主人公找不到掉入江中的剑,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的山     B. 水中的剑 C. 乘坐的船 D. 江中的水
4. 如图所示是两架并排飞行的歼-20战斗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以甲战机为参照物,乙战机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甲战机是静止的
C. 甲、乙战机并排飞行,它们相对静止 D. 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战机是运动的
第4题 第5题
5. 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帜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b 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 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 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 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6. 搬运工人将电冰箱搬到楼上的过程中,以 为参照物,电冰箱被认为是静止的;以 为参照物,电冰箱被认为是运动的。
7. 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如果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 的。
8. 在开动的汽车上写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汽车在开动时不断地颠簸。小明发明了在汽车上写字的装置,如图所示,用皮带把写字板固定在手臂上,这样就能在写字板上写出漂亮的字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