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5)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春末闲谈》(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5)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春末闲谈》(共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6 10: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熄了,光耀着世界的火炬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导入新课
有一首诗,名字为《自题小像》 ,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解释为: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样无处可逃, 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 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作者就是鲁迅。
春末闲谈
鲁迅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脉络。2.明确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态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3. 初步了解本文的论理方式和鲁迅杂感讽刺艺术的一般写法。
关于鲁迅
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写作背景
写于1925年4月22日,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 用封建思想麻痹人们的革命斗志,瓦解革命运动,针对这股反动逆流,鲁迅写了这篇 批判奴化思想的战斗檄文。 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想的载体。既有闲谈,必有正说,1925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把握基础,整体感知
1 基础知识
注意这些词语的字音字形
蜾蠃 输赢 羸弱 嬴政
螫针 惊蛰 海市蜃楼
一语中的 中规中矩 中风
麻痹 螟蛉 孵化
不落窠臼
整体感知 总结段意,分析层次结构。
一 对青虫之遭遇的国内国外的两种不同认识(123段)
二 古今中外治人者的治人之道都不能达到使被治者不思考自身的生存状态,陷入被奴役被控制之境地而不反抗的目的(456段)
三 故意从统治者的角度细诉造物主没有按统治者的意愿造人,辛辣地指出即使邶治者没有了头颅,还是有舞干戚的刑天。统治者的梦想终究只能以失败告终(78段)

预习检查:
这篇文章中,鲁迅到底想表达什么?
(提示:即把握文章主旨。)
凤凰网 2012-4-24:
周永康: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影响
人民日报2012-5-15:
周永康考察中国政法大学 ,要求抵制西化中国思潮
温家宝:改革只能前进 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温家宝谈政治体制改革: 要改变以党代政的现象
温家宝: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 停滞倒退没有出路
温家宝再论“尊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温家宝:让百姓活得“更有尊严”
一、文本梳理研读
整体结构把握,全文分为三部分
1.(1-3)
2.(4-6) 3.(7-8)
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这一部分提到细腰蜂抓捕青虫的用意或处理,文章提出几种观点?作者认同哪一种?
1、老前辈们观点:细腰蜂纯雌无雄,捉螟蛉去做继子;
2、考据家:其捉青虫,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
3、作者:满怀好意,如睹慈母教女。
4、法国昆虫学大家发勃耳:给幼蜂做食料。【作者认同此观点】
第二、读文章第三段,为何说“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
明确:1、抓青虫给幼蜂做食料;
2、用毒针麻痹青虫,使其不死不活,再在青虫身上产卵。
3、细腰蜂孵出子女后,再将青虫给幼蜂做食料。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
(1-3)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及毒针的神奇功能
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开头写细腰蜂与小青虫之间的关系,好象真是在闲谈,阅读课文的4 段,看看作者由细腰蜂与小青虫之间的关系想到了哪两类人?两者区别及彼此联系何在?
明确:
1、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君子、治人者、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皇帝、“特殊智识阶级”的留学生。
---治人者,及统治阶级
2、治于人者,即被统治阶级
第二、文章为何在写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前,耗费笔墨写细腰蜂与青虫,两者有何关系?
明确:细腰蜂以麻痹的手段杀死青虫,是残忍而高明的凶手,青虫是受害者。文章以细腰蜂类比统治者,青虫类比被统治者,指明统治者像细腰蜂一样用麻痹的手段(第四段提到的麻痹术)来统治被统治者,即控制民众思想。
第三、读第四段,文中说:统治者“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试描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文中还说“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凑效”,列举“不能凑效”的具体体现。
明确:
▲黄金世界的理想:
1、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 ;
2、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3、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不能凑效”的具体体现:
1、以皇帝一伦而言,便难免时常改姓易代,终没有“万年有道之长”;
2、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 。
第四、读第五、六段,两段分别列举了中外治人者麻痹民众的方法,试将其分类概括。结合具体句子回答,上述方法是否有效?
明确:
1、中国做法:
① 、遗老的圣经贤传法,
② 、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
③、 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
④、 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2、外国的做法:
①、禁止集合
②、防说话-控制言论
明确:无效。统治者虽极尽全力,但无法控制民众思想。
具体句子:
第五段“但这种工作,也怕终于向古人那样,不能十分凑效的罢”【提示:找段首关键句】
第六段“他那里,可有较好的法子么,可惜,也没有”【段首关键句】
“要而言之,那大缺点就在虽有二大良法,而还缺其一,便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段末关键句】
第二部分主旨提炼:
(4-6)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的失败
读第8段,文中说:“假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这样,阔人有何等安全快乐”,又说“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了”,问:
1、“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为何又说阔人“难得太平了”
明确:
1、民众“没有了头颅,却还能做服役和战争的机械” ;民众“没有了能想的头,却还能活着”
提炼:民众像机械一样没有思想地活着,甘受统治。
2、“无头也会仍有猛志”
提炼:民众思想难以禁止
三.(7-8)讽刺统治者们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思考?
探讨: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谈?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小结:
不难看出《春末闲谈》这篇文章,一二三自然段是引子,四五六自然段类比得知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难以奏效,七八自然段很自然地得出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结论。“闲谈”的范围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到现实中“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统治目的所采用恶劣手段的揭露与辛辣嘲讽,对人民思想和行动上进行反抗的极大期待与赞颂。“闲谈”之中乃是“正说”貌似任意而谈,实则处处针砭时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本文的论证思路
人物
手段
对象
结果
结论
创作思路
残暴镇压,愚民言论 (联想)古今中外愚民办法 (类比) 细腰蜂捉青虫
行文思路
细腰蜂捉青虫 E君的发愁 历代统治者的“治术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外国防民之法 无头仍有猛志
思考
鲁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