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2 16:53:22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精彩练习】13湖心亭看雪)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    孥    更定    一芥   
毳衣    雾凇    铺毡    沆砀      
【答案】zhēn;nú;gēng;jiè;cuì;sōng;zhān;hàng;dàng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注音,尤其是要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
故答案为:zhēn;nú;gēng;jiè;cuì;sōng;zhān;hàng;dàng。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字音。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课后读写,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读音易错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不同字音代表的意义。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时练)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余挐一小舟   
②惟长堤一痕   
③上下一白   
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答案】通桡,撑;只;全白;客居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通假字;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客”:客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通桡,撑;只;全白;客居。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挐”是通假字,“客”是名词作动词。
3.(【精彩练习】13湖心亭看雪)写出含有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字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1)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人声鼎沸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句意:湖中哪想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哪里。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意思与之相同;
(2)句意: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俱:都。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俱”意思与之相同;
(3)句意:一个童子正在煮酒,炉火旺,酒正沸腾。沸:指水开了;成语“人声鼎沸”中的“沸”意思与之相同;
(4)句意:还有船中两三个人罢了。已:罢了,算了;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的“已”意思与之相同。
故答案为: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人声鼎沸;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及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再根据成语的积累写出成语。
(统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4.《湖心亭看雪》中,“   ,   ”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寒冷、寂静的西湖雪景图。文中总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5.《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议论性语句是“   ,   ”。
6.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   、   、   ,   ”。
【答案】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4.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俱、凇、沆、砀
故答案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痴
故答案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堤、痕、芥
故答案为: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2023九上·揭西月考)默写古诗文。
(1)   ,天与云与山与水,   。(张岱《湖心亭看雪》)
(2)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5)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1)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欲渡黄河冰塞川
(5)沉舟侧畔千帆过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湖心亭看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路难(其一);醉翁亭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直接性默写。作此类题,要注意“ 凇 ”“ 沆砀 ”“ 缺 ”“ 弊 ”“ 衰 ”“ 朽 ”“ 岭 ”“ 渡 ”“ 塞 ”“ 畔 ”“ 忧 ”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1)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欲渡黄河冰塞川
(5)沉舟侧畔千帆过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此题考查直接性默写。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题。
【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乙】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解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   
②余拏一小舟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客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问其姓氏 其此之谓乎
D.更有痴似相公者 起坐而喧哗者
10.下面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摩”二字极为精当,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壮,而且有生气。
B.黄河仿佛夹着怒气,华山直刺苍穹,写二者是为了引出第三句,表达诗人心中满满的希望。
C.第三句译为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在金政权的风沙里,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失望。
D.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是想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失地之志。
1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2.【乙】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湖雪景图,西湖之景有什么特点?
13.【乙】文中,舟子语“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志趣,其实【甲】诗中也体现出一种“痴”,谈谈你对这两种“痴”的理解。
【答案】8.下雪;撑(船);竭力;客居
9.D
10.B
11.到了亭子上,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在温酒,炉里的酒正在沸腾。
12.清新淡雅。
1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痴”是指北地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湖心亭看雪》中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同道中人的偶遇,痴迷于旧朝故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呢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结合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的意思,进行归纳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再围绕比较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句意:下大雪多日。雪:下雪
② 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着
③我勉强喝了三大杯然后(与他们)告别。强:竭力、勉强
④句意:在这里客居。客:客居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连词、和/和.....比
B:表顺承/表递进
C:代词,他们/大概,那样
D:都是“.....的人”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B:有误。诗歌前两句写了祖国河山的奇伟壮丽,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第三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泪尽”—词,千回百转,含有无限酸辛。第四句中的“望”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出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11.本题考查翻译。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对坐:相对而坐;烧酒:温酒;沸:沸腾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可知,西湖的景色呈现清新淡雅的特点。
1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文的意思,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痴”是指北地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湖心亭看雪》中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同道中人的偶遇,痴迷于旧朝故都。
三、语言综合运用
14.(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13《湖心亭看雪》 同步检测)综合性学习。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1)【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2)D
【知识点】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⑴ 采用符合题意的句式写出对所选文人孤独的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
⑵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表达的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是表现文人的孤独。
故答案为:⑴ 【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5.(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时练)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咏雪》(《世说新语》)《雪》(鲁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湖心亭看雪
【解析】【分析】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特别是多读写雪的文章,多背有关雪的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咏雪》(《世说新语》)《雪》(鲁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回忆小学或初中学过的课文和古诗文,准确写出题目和作者名字,默写有关的名句,此题较容易,一般学生都能完成。
16.课堂上,同学们就《湖心亭看雪》的“文眼”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知识卡片和讨论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知识卡片
文眼指诗文中那些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部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它像一个人的眼睛——心灵的窗户,是一篇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 凝聚着作品的全部精神,读者可以从中理解文章内在的奥秘。
小安:《湖心亭看雪》的文眼当属“痴”字,“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是借舟子之口道出了张岱和金陵人的“痴”。
小慧:这篇文章写的是对已覆灭的明王朝的无限怀念,文眼是“崇祯”一词,也就是一份故国之思吧!
小文:我的看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中的“沸”字!在冰雪中,张岱的心情在遇见金陵人的那一刹那被点燃了。
小明:这么说来,文眼似乎还可以是“独”字,也可以是“绝”字……
我认为《湖心亭看雪》的“文眼”是“   ”字。   
【答案】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不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难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人山时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恋,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及下,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故答案为:(1)痴;(2)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不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难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人山时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恋,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文章;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抓住文章中的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心情。
1 /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精彩练习】13湖心亭看雪)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    孥    更定    一芥   
毳衣    雾凇    铺毡    沆砀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时练)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余挐一小舟   
②惟长堤一痕   
③上下一白   
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精彩练习】13湖心亭看雪)写出含有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字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统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4.《湖心亭看雪》中,“   ,   ”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寒冷、寂静的西湖雪景图。文中总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5.《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议论性语句是“   ,   ”。
6.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   、   、   ,   ”。
7.(2023九上·揭西月考)默写古诗文。
(1)   ,天与云与山与水,   。(张岱《湖心亭看雪》)
(2)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5)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   ”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题。
【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乙】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解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   
②余拏一小舟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客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问其姓氏 其此之谓乎
D.更有痴似相公者 起坐而喧哗者
10.下面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摩”二字极为精当,使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雄壮,而且有生气。
B.黄河仿佛夹着怒气,华山直刺苍穹,写二者是为了引出第三句,表达诗人心中满满的希望。
C.第三句译为宋朝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在金政权的风沙里,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失望。
D.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是想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失地之志。
1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2.【乙】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湖雪景图,西湖之景有什么特点?
13.【乙】文中,舟子语“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志趣,其实【甲】诗中也体现出一种“痴”,谈谈你对这两种“痴”的理解。
三、语言综合运用
14.(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13《湖心亭看雪》 同步检测)综合性学习。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5.(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时练)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16.课堂上,同学们就《湖心亭看雪》的“文眼”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结合知识卡片和讨论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知识卡片
文眼指诗文中那些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部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它像一个人的眼睛——心灵的窗户,是一篇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 凝聚着作品的全部精神,读者可以从中理解文章内在的奥秘。
小安:《湖心亭看雪》的文眼当属“痴”字,“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是借舟子之口道出了张岱和金陵人的“痴”。
小慧:这篇文章写的是对已覆灭的明王朝的无限怀念,文眼是“崇祯”一词,也就是一份故国之思吧!
小文:我的看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中的“沸”字!在冰雪中,张岱的心情在遇见金陵人的那一刹那被点燃了。
小明:这么说来,文眼似乎还可以是“独”字,也可以是“绝”字……
我认为《湖心亭看雪》的“文眼”是“   ”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zhēn;nú;gēng;jiè;cuì;sōng;zhān;hàng;dàng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注音,尤其是要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
故答案为:zhēn;nú;gēng;jiè;cuì;sōng;zhān;hàng;dàng。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字音。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课后读写,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读音易错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不同字音代表的意义。
2.【答案】通桡,撑;只;全白;客居
【知识点】湖心亭看雪;通假字;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客”:客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通桡,撑;只;全白;客居。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挐”是通假字,“客”是名词作动词。
3.【答案】(1)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人声鼎沸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句意:湖中哪想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哪里。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意思与之相同;
(2)句意: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俱:都。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俱”意思与之相同;
(3)句意:一个童子正在煮酒,炉火旺,酒正沸腾。沸:指水开了;成语“人声鼎沸”中的“沸”意思与之相同;
(4)句意:还有船中两三个人罢了。已:罢了,算了;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的“已”意思与之相同。
故答案为: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人声鼎沸;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及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再根据成语的积累写出成语。
【答案】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4.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俱、凇、沆、砀
故答案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痴
故答案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堤、痕、芥
故答案为: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答案】(1)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欲渡黄河冰塞川
(5)沉舟侧畔千帆过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湖心亭看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路难(其一);醉翁亭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直接性默写。作此类题,要注意“ 凇 ”“ 沆砀 ”“ 缺 ”“ 弊 ”“ 衰 ”“ 朽 ”“ 岭 ”“ 渡 ”“ 塞 ”“ 畔 ”“ 忧 ”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1)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欲渡黄河冰塞川
(5)沉舟侧畔千帆过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此题考查直接性默写。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答案】8.下雪;撑(船);竭力;客居
9.D
10.B
11.到了亭子上,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在温酒,炉里的酒正在沸腾。
12.清新淡雅。
1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痴”是指北地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湖心亭看雪》中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同道中人的偶遇,痴迷于旧朝故都。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呢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结合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的意思,进行归纳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再围绕比较点进行分析和阐述。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句意:下大雪多日。雪:下雪
② 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着
③我勉强喝了三大杯然后(与他们)告别。强:竭力、勉强
④句意:在这里客居。客:客居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连词、和/和.....比
B:表顺承/表递进
C:代词,他们/大概,那样
D:都是“.....的人”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B:有误。诗歌前两句写了祖国河山的奇伟壮丽,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第三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泪尽”—词,千回百转,含有无限酸辛。第四句中的“望”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出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11.本题考查翻译。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对坐:相对而坐;烧酒:温酒;沸:沸腾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可知,西湖的景色呈现清新淡雅的特点。
1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文的意思,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痴”是指北地遗民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湖心亭看雪》中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同道中人的偶遇,痴迷于旧朝故都。
14.【答案】(1)【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2)D
【知识点】见解表述;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⑴ 采用符合题意的句式写出对所选文人孤独的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
⑵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表达的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是表现文人的孤独。
故答案为:⑴ 【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5.【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咏雪》(《世说新语》)《雪》(鲁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湖心亭看雪
【解析】【分析】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特别是多读写雪的文章,多背有关雪的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咏雪》(《世说新语》)《雪》(鲁迅)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回忆小学或初中学过的课文和古诗文,准确写出题目和作者名字,默写有关的名句,此题较容易,一般学生都能完成。
16.【答案】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不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难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人山时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恋,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及下,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故答案为:(1)痴;(2)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不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难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人山时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恋,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文章;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抓住文章中的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心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