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6 11: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批评论文。陈炎教授作为中国当代的学者,他在目睹了中国文化的现状后做了深刻的反思。他在论述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时,特别呼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种全球化的趋势,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突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歧。针对这种差异,有的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好,就像曾经流行一时的一句话“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而有的人认为中国的什么都好,我国著名的保守派学者辜鸿铭就认为中国的文化什么都好,就连裹小脚也是好的,他说:裹小脚就是美,慈禧太后就是最美的女人。面对种种,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学习陈炎教授《中》一课,会不会给我们一个答案。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陈 炎陈 炎介绍作者 陈炎,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史哲》杂志主编。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
处,并把握处理两者关系的态度及其意义。
2.学习对比论证的手法,加以合理使用。基础巩固1.给下列画线词语注音。
慰藉(jiè) ?? 载体(zài)? 有悖常理(bèi)??
沉溺(nì)?? 雕塑(sù) 上乘佳作(chéng)???
宣泄(xuān)? 匮乏(kuì)
2.解释词语。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自读课文,并用一句 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 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考察,提出观点。
2 谈西方文化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
3 西方文化对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两极的极端追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艺术与工艺不发达。
4 中国文化由于其根本观念形成了传统体育与科学均不发达的局面。
5 中国文化在感性与理性交融地带造就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
6 中国文化的体育与科学受到艺术与工艺的制约,带有艺术化和工艺化的影子,显现出中国与西方文化各有短长。
7 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取长补短。
8 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论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揭示了论述的范围。如果将它补全了,就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短长,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西
方感性文化的极度表现(体育)
-------感性生命力的探究,肉体的沉醉。理性文化的极度表现 (科学)
-------理性生命力的探究,精神的沉醉。中
国感性生命(体育)------知足、容忍(蔑视竞争、压抑冒险)-------气功、太极(艺术化)
理性生命(科学)-------知行合一
-------(只注重实践、忽视思辨)
-------没有理论体系(工艺化)艺术和工艺特别发达文学
工艺艺术-科学化(模仿说)体育化(宣泄说)------失去审美情感的魅力。说长论短说长论短论短说长
第三段:(7节)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反面论证)(进一层)
第四段:(8节)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再进一层)
1.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法
对比把握住相应的范畴进行比较,显得条理分明。
举例有代表性,表述点到为止,比较概括。
2.语言:
㈠干净利落,用词造句注意把握分寸。
  ㈡生动形象,“资源”——“矿藏”——“富矿”
——”矿脉”——”勘察”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问题探讨《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分别从不同领域论述了文明对话的意义,两篇文章有那些异同? 明确同:结论大致相同,两种文化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异:《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以历史考察探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正反对比揭露错误认识和偏见的失误所在。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着眼于现状的分析,两两比较,从文化结构到具体领域比较两者的差异短长。影响西方文化的两种神灵崇拜宗教崇拜之一:酒神狄俄尼索斯宗教崇拜之二:日神阿波罗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活动特征疯癫,完全的感性。
破坏自然物,如生吞活剥牲畜。产生的思想理性是可厌的。尽情释放内心。  端庄宁静的阿波罗浑身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光明、智慧、理智的象征。  对拥有无限力量的神的追求,带来对极限的追求。课堂探究1.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提示】
文章的题目是论题,揭示了论述的范围。如果将它补全了,就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短长,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2.文章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文章开篇提出全文的理论支撑点,即打算从文化结构上,也就是从根本观念上,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了自己潜心研究的成果。3.第一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
作者先从“资源—矿藏”入手,揭示出大致思路,即从根本上来考察。再提出自己所采取的角度和方法:在宏观的视野下,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出自己考察后得出的论断,为后面的分论作出了总体安排。4.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提示】
作者谈了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
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即从原因推及到结果。比如在谈到西方的体育事业时,用了“不仅……也不仅……而且”的递进句式,这是原因;接下来连举了几个事例进行论证,这是结果。解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批评论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就是揭示论述的范围。如果将它补全了,就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短长,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词义辨析
(1)考察?考查
同:都是动词,都指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异:“考察”多用于目的性不强的场合,实地观察调查,或仔细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于目的性较强的场合,指用 一定标准来检查、衡量人的行为、活动等。
判断正误:①卡特彼勒产品经理弗雷德一行6人考查访问了浙江台州先顶液压有限公司,跟公司领导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
②湖北省政府出台《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将强化对科学素质的考察。(×)(2)压抑?抑制
同: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制止、压抑”的意思,都表示通过某种力量来限制某种行为,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其他事物。
异:“压抑”表示竭力限制或制止,含有用强力来限制的意思,力量比“抑制”大;“抑制”表示压下去,控制, 可用于指大脑皮层的基本神经活动过程。
判断正误:①北京市家教研究会针对部分中小学生家长的一项调查显示,压抑孩子的创造性已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容乐观的问题。(√)②在处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稳定物价二者间关系中,央行正在把抑制通胀、控制流动性放在稳定经济增长之前,作为当前的首要矛盾来抓。(√)(3)声嘶力竭?大声疾呼
同:都有“用力呼喊”之意。
异:“声嘶力竭”意思是嗓子喊哑,力气用尽,形容拼命叫喊、呼号;“大声疾呼”指大声呼喊,提醒人们注意。
判断正误:①当音乐响起,帕克缓缓走上红地毯,影迷人群中立刻暴发出阵阵尖叫和掌声,红地毯两侧的摄影和摄像记者都大声疾呼地呼喊着帕克的名字。(×)
②“儿童不是娱乐的玩偶!还他们一个真正的童真乐园!”政协委员声嘶力竭。(×)4)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同:两词都有“胡乱效仿,生搬硬套”之意。
异:“邯郸学步”含有“模仿别人,将自己的忘掉”之意;“东施效颦”比喻不了解人家的长处在哪里,也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学习。
判断正误:①无论学习什么,都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否则,东施效颦,将会贻笑大方。(√)
②学习国外的文化一定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否则,就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没学好别人的东西,反而把自己的传统也遗忘了。(√)1.什么是“感性”和“理性”?如何理解 二者与“体育”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提示:感觉、知觉、表象属于感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属于理性认识。“体育”一般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使人产生一定的感觉体验,以及知觉、表象等直观认识,因而“体育”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感性特征的活动;而“科学”离不开判断、推理,是一种理性活动。2.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
提示:(1)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这种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思想,使我们缺乏西方民族那种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缺乏那种将自我放在自然的对立面上、以人的血肉之躯与之抗衡的勇气,缺乏求新的渴望与冒险的热情, 陶醉在所谓“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格言之中。(2)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虽然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误区,但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3.怎样理解“中国人丝毫也不比他人愚钝,然而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一句的含意?
提示:这句话说明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智力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之所以在理性生命方面没有惹人注目的发明,完全归咎于中国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这种只注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这一传统像“铅砣”一样绑缚在“理性的翅膀”上,限制了我们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因而也就很难有“高飞远举”的科学理论发现了。此处用了两个暗喻:理性的翅膀和实用的铅砣。这种修辞手法很有表现力,也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可以据此仿写句式,来提升 自己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知识的 天空一旦拥有罪恶的乌云,就难以艳阳高照了。1.作者在分析中西文化的特点与不足时,也批评了一些抬高西方文化的论调,针对这些论调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提示:(1)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科学比我们先进,因而其他方面也一定比我们发达,所以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作者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主张以系统结构的功能作用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系统结构内在诸元素之间有一种自组织、自协调的功能,并且能够通过这种功能的作用来满足系统的基本需要,所以不应该用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作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2)有些人认为科学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艺术和工艺是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作者认为我们并不否定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健全,而不是简单地邯郸学步。2.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弱点?造成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优势:中国文化处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
弱点:中国文化中的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因而传 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西方文化的弱点恰恰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因而艺术与工艺不够发达。(2)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文化: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而使体育活动艺术化,科学研究也有工艺的成分;注重实践,注重人的修养,从而使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人们的为人处世哲学也深受艺术的影响。
西方文化:重视对生命力极限的探究,他们注重沉醉于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命力,沉醉于人的精神在科学领域的生命力,所以西方文化长于体育与科学。3.文章写了中西方文化的短长,在写西方文化时,为什么先写优点,后写弱点?写东方文化时,为什么先写缺点,后写优点?
提示:这符合人们通常的观点,即人们在看西方文化的时候,更多地看到西方科学技术方面的优点,而较少看到西方科学的弱点;而在看中国文化的时候,更多地看到中国艺术工艺的缺点,而较少看到我们艺术工艺的优点。当然,顺应这种通常的观点,是为了批驳这种观点,文章花大量篇幅写了中国文化的优势,并在盛赞中国文化的优点的前提下大力倡导中西文化的互补。写西方文化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写东方文化用的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佳作片段
(一)取长补短,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长处的。比如,高个子有高个子的长处,矮个子有矮个子的长处。有的人擅长于文科,有的人则擅长于理科,还有的人擅长于艺术。
能做到取长补短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别人的长处你要做到善于发现、善于学习,这样,你才有可能做到取得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生活中也不乏不善于取长补短的人,他们的眼睛永远只是看见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结果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生活的道理教会了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人要勇往直前。要善于取长补短,善于学习,善于工作,善于生活。谦虚谨慎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取长补短是人们取得更大进步的动力之源。(二)箱子可以放东西,但不容易拿;而木杆只能挑东西。如果把箱子和木杆合二为一,再加上两个轮子,就变成了既可放东西又容易拿的拉杆箱,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椅子可以坐人,但不容易搬动;轮子容易移动,但不能坐人。如果把椅子和轮子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既可以坐人又容易带的轮椅,深受患者朋友的喜爱。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布置作业: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