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3.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课堂小结课堂检测自主预习(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① 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自然力2.分类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重力能(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冷凝火山岩浆岩地震2.地壳运动
(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⑨ 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与地貌
a.⑩ ——高山和谷地。b.断裂→断层块状地堑褶皱水平运动(3)地震
a.概念:是地球? 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内部能量断裂构造运动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 、? 或地壳内的? 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热流思考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答案 这是因为渤海位于地壳构造运动的下沉地带,即内外力互补。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的结果?
答案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合作交流(一)褶皱及其应用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如果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1)判断甲、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为_____,乙为___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背斜向斜A.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
B.先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后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
C.先地壳上升或相邻地区下沉,后水平运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D.先地壳下沉后地壳上升,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答案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沉积 A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地。
(5)世界上有哪些高大的山脉如图中甲一样,是因水平挤压力作用而隆起形成的褶皱山?(试举两例)它们分别位于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处?
答案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乙甲反思归纳地质构造在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情况归纳如下表:练习巩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C、D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处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两处找油气应在____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__处。
(4)A、B、C、D四处,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第(1)题,从形态上看,中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
第(2)题,向斜槽部由于长期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第(3)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易于储水。第(4)题,由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较为牢固、稳定,适合修建地下隧道,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答案 (1)D
(2)山岭 向斜槽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3)D C
(4)C C为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二)断层及其形成
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分析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练习巩固(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解析 图中岩层中有a、b、c三条断层带,故地质历史上应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B(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 )
A.c断层早于②地层 B.b断层早于④地层
C.a断层早于b断层 D.c断层早于b断层
解析 图中c断层发生得最早,受其影响只有最早形成的①②两地层发生断裂错位,故c断层发生于①②两层地层形成之后;其后发生了b断层,导致①②③④四地层都发生了错位,b断层应发生在④地层形成之后;最后发生的a断层,使整个区域的所有地层都发生了断裂错位,故a断层最晚发生。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D断层的判断反思归纳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反思归纳读下列两幅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练习巩固(1)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地质构造看,泰山应属于发生在两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即图中的①。A(2)下列地理事物与②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
A.华山 B.渭河平原
C.安第斯山脉 D.富士山
解析 图中的②是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的岩块,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其地质构造属于地堑,故与②处构造在成因上相似的是渭河平原。 B(3)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或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构造,图中③是背斜构造。 C知识提纲数字法记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
(1)内力作用“一和三”
①“一种能量来源”: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三种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二和五”
①“二种能量来源”: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和地球重力能。
②“五种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强化记忆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地球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课堂检测1234A读下列地质剖面图,完成2~3题。1234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2343.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向斜山、地堑景观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② D.④①1234解析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位移(错动)为断层。图中②有地堑、③有向斜山景观。
答案 2.D
3.C12344.读下面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 下列各题。1234(1)图中A、B、C、D四地,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属于断层的是___。
(2)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的______运动造成的。1234B、DCA水平(3)图中B处成为谷地,C处成为山地,主要原因是背斜顶部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在图示直线的深度上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在A、B、C、D四地应选择______地。1234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B1234(5)如果E岩层是透水层,该地区也有形成石油的地质环境,那么该地区是否有石油的储藏?如果有,是A、B、C、D四地中的何地?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答案 没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处背斜含水层已被侵蚀掉,D处背斜含水层出露地表,无法储藏石油。课件47张PPT。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2课时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堂小结课堂检测自主预习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① 向② 迁移。③_____
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高处低处重力接近地表温度风化物风化侵蚀沉积堆积思考 风力作用就是风化作用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中,哪两种方式形成最终的地貌?为什么?
答案 不是。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的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风化作用中对岩石产生破坏的是相对静态的物质(温度、水、生物等),而风力作用中风是动态的。形成最终地貌的是侵蚀和堆积(沉积)。因为风化作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仅仅是个过程,不会形成地貌;被搬运的物质遇到阻力时便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合作交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解析 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据图分析如下:答案 (1)峡谷 三角洲 沙丘
(2)外
(3)山区 河口地区
(4)C反思归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内容列表总结如下:练习巩固读如下组图,完成(1)~(3)题。(1)关于上图显示的地貌成因,正确的是( )
A.图1-冰蚀作用 B.图2-流水侵蚀
C.图3-风力侵蚀 D.图4-流水侵蚀
解析 图1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
图2山麓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图3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图4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D(2)关于以上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和图2多见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B.图3和图4多见于我国青藏高原
C.根据图3中新月形沙丘可以判断风向
D.图2中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无规律性 解析 风力作用常见于降水较少的地区,如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山麓冲积扇多分布在河流出山口的地方。我国青藏高原多冰川地貌。我们可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缓坡是风的来向。山麓冲积扇的颗粒物沉积是有规律的,从扇心到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分布。
答案 C(3)下列成语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
C.泥沙俱下—搬运和沉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解析“积沙成滩”指的是沉积作用,“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而“山崩地裂”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侵蚀的结果,“水滴石穿”指的是侵蚀作用。B自主预习1.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 或侵入地壳,?__________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 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 、?______条件下,发生? 而成。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固结成岩高温 高压 变质作用2.物质循环过程(1)转化的岩石:如岩石的名称。(2)循环环节冷却凝结侵蚀沉积变质作用3.地质作用对地貌影响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差异加大。
(2)外力作用: 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高低不平夷平思考 三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
答案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所有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转化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合作交流(1)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
答案 (1)其差别如下表:(2)沉积物沉降下来以后,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
答案 沉积物经过埋藏及固结成岩作用,才能变成沉积岩。(3)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三大类岩石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哪一类?该类岩石有何特点?
答案 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原先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下沉,或者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温度和压力升高,从而发生变质作用。
沉积岩。
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具有层理构造。(4)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
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
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实际上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反思归纳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下列问题。练习巩固(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E为变质岩 B.A为沉积岩
C.D为岩浆岩 D.C为岩浆
(2)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⑤为外力作用 B.⑥为变质作用
C.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D.①为冷却凝固作用解析 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原理,图中A、B、C、D、E依次是岩浆、侵入岩、喷出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根据物质循环过程判断地质作用即可。
答案 (1)A
(2)D知识提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强化记忆1.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发生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课堂检测1234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1234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岩层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岩层首先形成,然后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接着发生了沉积形成沉积岩Ⅰ,又发生了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伴随着发生的地质作用是(甲褶皱形成后)上升运动(外力侵蚀)—下降运动(沉积)—岩浆侵入(花岗岩形成)。
答案 D1234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2~3题。12342.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解析 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掩埋在地壳中并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而形成的,应处在沉积岩中,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无关。1234A3.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解析 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热(与岩浆接触)变质而成的。1234B4.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34(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______ b.楼兰故城__________
c.天山一号冰川____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____
e.“鱼米之乡”_________ f.“黄土高坡”__________1234(2)请你用地质作用解释各地貌景观的成因。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__
(3)进一步给旅游参观者解说D图中①、②、③的具体名称:①是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
(4)以上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于__________。1234解析 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A为流水侵蚀而形成的长江三峡;B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我国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符合这种地貌;C图为分布在干旱地区的风力沉积地貌沙丘,我国的楼兰古城就消失在了茫茫大漠之中;D图是冰川地貌,①为冰斗,②为角峰,③为冰川运动中侵蚀而成的“U”型谷;E图为我国典型的黄土沟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F是风力侵蚀而成的风蚀地貌,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魔鬼城”,其实就是风蚀城堡。1234答案 (1)a—A b—C c—D d—F e—B f—E
(2)流水侵蚀 流水沉积 风力沉积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3)冰斗 角峰 “U”型谷
(4)太阳辐射(或地球外部)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