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李继香
单位
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⑴ 在整个教材与专题中地位:
? 辛亥革命是20世 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关键点 ,标志着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本节是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三第二节内容,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承上启下。同 时对必修三《三民主义》和选修四《国父孙中山》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⑵在现实中的地位:
?辛亥革命反映了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其革命精神浩气长存;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学习很有现实必要。
二、学生分析
优势:高一新生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又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已适应高中 的学习生活,具备了一定的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在思考分析问题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劣势: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仍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比较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
1、【课标内容】: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辛亥革命背景、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景、材料解析、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辨证质疑等方法,来感悟历史,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会孙中山的爱国献身精神,感受孙中山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
??????? 正确评价《临时约法》;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利用多媒体,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给学生丰富的史料供学生阅读,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在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时,我播放革命视频,让学生重温这段历史,更为直观。梳理学案上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引入第二个情景:旧官僚黎元洪复杂内心的生动描述。我给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是:一幅图片和一段文字。这样便于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影响和最终的失败加深理解。
2、创设情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史料分析和情景模仿中抓住重难点、领悟重难点、突破重难点。
3、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我采用的是开放性评价。通过多媒体我给学生提供了比较直观的参考资料:一段总结性的解说视频,学生可以从中感悟总结出辛亥革命的伟大贡 献;另外有给出三幅幽默诙谐的漫画,把革命的局限性非常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就能把本科的难点轻松解决。教师把参考要点呈现给学生,要学生明确评价历 史事件的三要素:性质、积极性、局限性。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辛亥革命不是一次完美的革命,但瑕不掩瑜,革命的贡献是最主要的方面。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用新闻图片和热播剧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导入
看图片,回答问题 ,和历史拉近距离,融入历史,感知历史。
以新闻和龙主导演的热播电影《辛亥革命》剧照引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在这里,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女侠秋瑾作为情境载体,主要是想突出革命的背景;我给学生两张参考的图片,一是突出革命的必要性,二是突出革命的重要条件,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常考知识点:同盟会。
第一学习小组的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
PPT图片:人物和文字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
?
播放革命视频,梳理学案上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引入第二个情景:旧官僚黎元洪复杂内心的生动描述。我给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是:一幅图片和一段文字。
学生根据视频重温这段历史,更为直观;完成学案内容。
视频、人物、文字图片,这样便于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影响和最终的失败加深理解。
辛亥革命的过程:建立民国,颁布约法
?
我以时间的方式呈现事件,然后以考考你和材料解析的方式突破强化重难点。
从考试的角度看,临时约法是重点,我设计了合作探究:我把高三复习中遇到的一道选择题改编成问答题,教师点拨,这样,历年的常考重点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突破强化。
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学生可以从时间中得出很多信息。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文字图片,合作探究。
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夺权
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
阅读教材,结合图片,得出结论及认识。
教材、图片。
辛亥革命的评价:
我以人物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的参考资 料:一段总结性的解说视频;另外给出三幅幽默诙谐的漫画,把革命的局限性非常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就能把本科的难点轻松解决。教师把参考要点呈现给学 生,要学生明确评价历史事件的三要素:性质、积极性、局限性。我又设计了一道合作探究题目,难度不大,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同时培养学生 合作探究、灵活运用基础史实,准确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情境对比进行开放性评价;学生从视频中感悟总结出辛亥革命的伟大贡献;通过观察三幅幽默诙谐的漫画,了解革命的局限性;合作探究,强化重难点。
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漫画和文字材料。
拓展延伸、感悟历史:弘扬中山先生精神
?
让学生体会孙中山的爱国献身精神,感受孙中山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和振兴中国的民族责任感;跳出情境,与现实联系。
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体会伟人的伟大精神。
图片、文字材料。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整体采用创设情境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史料 感悟、问题导学”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占有史料、感知史料的基础上,抓住有效历史信息,并依据导学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形成历史结论、历史认识和 历史情感。在增加学生兴趣方面,通过再现视频、人物图片、漫画等方式,使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感悟历史;最后跳出历史,回到现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完成我们新课改历史的更高级别的学习任务。
课件44张PPT。 王振兵 兖州实验高中 李继香专题三 第二节 辛亥革命 10月9日晚,第13届“辛亥首义文化节”盛大开幕!武昌首义广场华灯璀璨,夜幕下的湖北剧院宛如一颗明珠,照亮着103年首义情怀。浓浓“首义情”,美丽“中国梦”!践行辛亥首义精神,实现中国伟大梦想!【课标内容】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重点:
中华民国成立和对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一、辛亥革命背景:[知识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 的建立
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 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时代背景: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基础:
有利时机:
保路政党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中国同盟会
时间: 年,地点 ,
政治纲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 革命政党。
东京1905资产阶级(统一的领导、比较完整的纲领)黄花岗起义(1911、4)----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对此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英勇不屈的起义战士七十二烈士之墓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提供了有利时机【议一议】 结合辛亥革命背景,分析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导火索)各是什么?一、辛亥革命背景:[知识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 的建立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 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时代背景: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基础:
有利时机:
保路政党可能性议一议 结合辛亥革命背景,分析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导火索)各是什么? 必要性山雨欲来风满楼 场景一(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一、背景 (场景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过程(一)武昌起义,建立民国 (场景二:惊天动地谱春秋)(二)各派角逐,清帝退位(场景三:你方唱罢我登场)(三)颁布约法,确立共和(场景四:拨云驱雾定共和)二、过程 (一)武昌起义,建立民国
(场景二:惊天动地谱春秋)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二、过程1、武昌起义
时间: 年 10 月 10 日
结果: 被革命军占领, 军政府成立,
国号“ ”。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在全国统治 。1911湖北武昌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北京★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 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都城: ;国旗:
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性质: 政权南京1912五色旗资产阶级革命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二、过程◆考考你: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国纪
年,目前台湾地区依然采用此纪年法,
那么2011年时值民国纪元的哪一年?
A 99年 B 100年 C 101年√火眼金睛 一位初中学生为纪念辛亥革命103周年,创作了下面一段历史剧,有5处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1911年10月10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天武昌那边出事了,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了。定都北京,采用三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是一个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火眼金睛 一位初中学生为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创作了下面一段历史剧,有5处错误,请你帮他修改:
1911年10月10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天武昌那边出事了,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了。定都北京,采用三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是一个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袁世凯通电赞成 ,孙中山辞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 共和 1912 (二)各派角逐,清帝退位(1912、2)二、过程场景三:你方唱罢我登场宣统帝和摄政王 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旁立者),中坐者是溥仪的父亲兼摄政王载沣,载沣怀中的是溥仪的弟弟溥杰。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颁布约法,确立共和(1912、3)场景四:拨云驱雾定共和措施:(1)社会:颁布 法令 (2) 经济:颁布保护 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3) 政治: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移风易俗民族资本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体现了什么原则?否定了什么政体?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2: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国民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材料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从法律上确立了何种政体? 材料3: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3)材料规定体现了什么政治体制,主要目的是什么? 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确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民主共和政体。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想一想”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 《 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 的宣传漫画。“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什么思想观念?人民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 ①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_________政体的灭亡和________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③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君主专制民主共和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说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三、历史功绩[理一理]⒋社会生活:移风易俗,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 、性质:
2 、功绩
(1)政治:推翻了 ,结束了中国 政体,建立了 ,打击了 在中国的统治。
(2)经济:促进 的发展 。
(3)思想: 的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资产阶级共和国 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易混点:君主专制制度(政体)和封建制度(国体)3、局限性: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朝统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参考资料:理解局限性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辛亥革命的问题将成为高考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二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社会转型。 (1)辛亥革命是如何将这棵大树砍断的?
(2)“树断了,树墩还在” 树墩指的是什么?
(3)举例说明“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4) 如何理解材料二的观点?【合作探究】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封建经济基础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袁世凯复辟帝制 材料二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推动了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社会转型。 理解: 从现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先驱者。(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2)经济上,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3)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风俗上,发生巨大变化,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中山精神南京中山陵 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 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毛泽东领导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邓小平领导的.”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领导我们苏醒了领导我们站起来了领导我们富起来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历史巨著《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根据材料请回答:
1、领主封建制是指?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结构模式?这次大革命的领导者?
2、“它结束了帝国”含义是?“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是?领导者是?这次革命名称是?
3、第三次革命的名称是?领导者? 王振兵世界潮流:政治 民主化、法治化 经济 市场化、工业化 思想 科学化、理性化中国近代化进程显著的里程碑【小 结】 时代要求革命基础武昌
起义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巩固练习】1、《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这次“革命”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的颁布
3、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B C C 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5、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A C 辛亥革命背景过程武昌起义(1911 、10 、10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颁布《临时约法》(1912、3)功绩【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