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 17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 17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8-29 08: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7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考向一:经纬网的应用
考向二:海洋生态,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2024·广西)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要点)
材料二: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试运行,成功为南海多个岛礁供电。“南鲲”号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日最大发电量2.4万度。可满足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随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日臻成熟,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材料三:波浪能流密度是表征波浪能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南海某岛礁附近海域月均波浪能流密度变化图。
(1)说明图所示波浪能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上的困难。
(2)简要论述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作用。
【答案】(1)特点:能流密度不稳定,季节变化大;10月一次年1月波浪能富集(秋末冬初相对丰富),其他时间虽不富集但可利用,总量尚可。
困难:季节变化大,发电量不稳定;设备易受台风、海水腐蚀等威胁;远离大陆,电力输送难度大、成本高;生产生活设施配套不便。
(2)论点: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运用能保障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土空间安全,助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
论据:我国大功率波浪能发电技术逐渐成熟,能满足临海港口及海上基地的用电需求;带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促进海洋产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积极行使我国海洋国土空间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知识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的信息显示,波浪能在时间上(季节)变化大,表现为秋冬季波浪能密度较大,春夏季较小,尽管春夏季节能量较少,但仍可利用,秋冬季节是富集区,说明总量较较大。波浪能利用的困难主要从其季节变化大、受海洋影响开发困难及相应设施不完善等方面说明。 季节变化大,发电量不稳定;设备易受台风、海水腐蚀等威胁;远离大陆,电力输送难度大、成本高;生产生活设施配套不便。
(2)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主要从确定论点、寻找合理的论据进行论述。
论点: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运用能保障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土空间安全,助力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论据:我国大功率波浪能发电技术逐渐成熟,能满足临海港口及海上基地的用电需求;带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促进海洋产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积极行使我国海洋国土空间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点评】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方式 内容 作用
耕海牧渔 利用人工鱼礁、深水网箱、深水养殖船、海上平台等对海洋资源的集约式立体开发利用;并通过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等方法,建立海洋牧场 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运输线 主要有海上航道和海港、海底隧道、海底管道和跨海大桥等 对我国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都很重要
填海造地 把原有的海域通过人工技术转变为陆地的开发利用方式 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为军事设施建设提供土地
海岛开发 能够供人类长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岛发展海洋资源、实施海岛旅游 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重要军事和国防价值
一、选择题
(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产品损耗 B.应对市场风险
C.保护种质资源 D.降低劳动投入
2.与传统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动方式清洗鳞茎有利于(  )
A.提高清洗效果 B.减少清洗工序
C.保持土壤肥力 D.提高产品品质
3.为打造全国平贝产业高地,铁力市宜重点布局(  )
A.医疗器械企业 B.医药制造企业
C.食品加工企业 D.农机装备企业
二、综合题
4.(2024·甘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是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的草原曾因过度放牧而出现生态退化现象。2011年以来,祁连山草原被划分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仍可放牧但不得超过核定载畜量),政府给予退出禁牧区的牧户补助、草畜平衡区的牧户奖励。经多年保护,祁连山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促进了祁连山牧区和河西走廊农区的协同发展,牧户和农户的收益均得到提高。下图示意牧区—农区协同发展模式。
(1)列举草畜平衡区牧户收入增加的途径。
(2)分析河西走廊农区在祁连山草原保护中的作用。
(3)简述该模式在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意义。
5.(2024·全国甲卷)[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我国西北某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通过条带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防风阻沙的合理方式。下表对比了当地生态建设中常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特征。
特征指标 灌木 草
植株高度 高 低
根系深度 深 浅
水分消耗 大 小
设计实验,探索当地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6.(2024·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野生动植物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是近缘物种,主要栖息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贡嘎山和秦岭均有分布。两物种日活动高峰都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中华鬣羚的活动早高峰早于中华斑羚,晚高峰晚于中华斑羚,且夜间活动强度高于中华斑羚。如图示意两物种在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
(1)两物种主要栖息地空间分布重叠程度较高且能共存,试分析其原因。
(2)与中华斑羚相比,中华鬣羚环境适应能力更强,请从其活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给出依据。
(3)判断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与秦岭分布的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
(4)请从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的角度,提出加强该保护区两物种保护的合理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B
4.【答案】(1)草地流转给牧业大户,获得流转租金收入;种植、销售饲草,就近满足冬季补饲需求;承包草原,集中牲畜和草地资源,取得规模效益;外出务工、经商,在异地提高收入;利用山地牧场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获得政府的生态奖励。
(2)农田冬季闲置,承载祁连山牧区牲畜越冬,促进天然草原的休养生息;饲草种植并提供给祁连山牧区,减轻天然牧草的压力:安置祁连山牧区的生态移民,减轻人类活动对草原的破坏。
(3)因地制宜,优化牧区和农区的资源配置,提高环境承载力;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遏制沙漠化更好发挥祁连山草原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变游牧为舍饲、半舍饲放牧,减轻牧业活动对生态的干扰:通过饲草种植、草原流转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改善牧民生活水平;通过人工草地提高载畜量,提高收入;提高冬季农田等闲置资源利用率,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答案】本题设计实验模拟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写出实验名称、目的、材料与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尽可能贴近现实情境,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名称:探索西北地区在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实验目的:验证不同植物种植方式对阻沙的效果,寻求在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最佳的种植方式
实验材料和设备:西北某试验场、若干灌木和草类、模拟风沙的设备
实验步骤:①准备工作:在我国西北某试验场内,分成若干实验样本田,有灌草结合种植,比如外围是灌木,中间是草类,外围是草类,中间是灌木,灌草相间分布;单独灌木种植田及单独草类种植田。
②实验操作:将不同试验田种植成活后,模拟自然环境生长条件,利用风沙装置模拟沙尘运动,测量不同环境下沙尘漂移数量,同时测试灌木和草类在当地成活度。
③数据处理:讲不同数据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阻沙效果最显著的一组。
实验注意事项:尽可能模拟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可适当增加同类试验田数量,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6.【答案】(1)两物种具有亲缘关系和较为相似的生活习性;两物种生态位在空间维度上高度重叠,但在时间维度上分离程度较大;自然保护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和较少的人类活动,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隐蔽条件。
(2)时间上,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早于和晚于中华斑羚,且对夜晚时间段的利用强度更高;空间上,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大于中华斑羚。
(3)中华斑羚主要栖息地在贡嘎山海拔高于秦岭山区。主要原因是贡嘎山纬度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秦岭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不同纬度与不同海拔的组合形成了相似的局部水热条件,从而均形成了适宜中华斑羚栖息的环境条件。
(4)建议管控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的负面影响;建议在该区域建立生物廊道,扩大两物种的适宜栖息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