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方未安”。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现代中国版图定型
C.中国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2.李斯在《狱中上书》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 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这表明秦的统一得益于( )
A.商鞅变法的彻底 B.政策和策略的合理性
C.李斯的雄才大略 D.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3.下列为先秦时期诸侯国分布示意图。下列项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4.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比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因此被组织成一台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
5.《日书》是秦简中的一种文书,专门记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日书》中,出现了大量的“货”“材”“资货”这样的商品词语,还有专门章节详细记载买卖奴隶、牲畜、蚕的良辰吉日。这折射出秦国(朝) ( )
A.百姓生活富足 B.法律制度完善
C.天文历法发达 D.商品经济活跃
6.秦朝建立伊始,从政的“儒者”甚多,依据制度,博士、诸生“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可以治学,可以参政,享有一定礼遇。每逢皇帝大宴群臣,或集议大事,都有博士、诸生参与。这反映出秦朝初期( )
A.儒学影响比较广泛 B.君主专制体制强化
C.儒学成为社会显学 D.士人地位有所提高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来说,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
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
8.在2002年,湖南出土了38000多枚秦简,其中多为江陵县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文书内容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仑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这些秦简可用于证明秦朝( )
A.地方出现割据势力 B.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县级行政管理模式较为完备 D.刑法极为严苛
9.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王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行省制 国王四大政区
A.区域文明之间有一定渊源 B.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
C.专制主义是帝国普遍选择 D.世界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创立皇帝制 B.建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颁行“推恩令”
11.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1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汉书 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朝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实现国家统一
C.彻底消除地方隔阂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1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收缴六国武器,运到咸阳先集中销毁,再铸成悬挂乐钟的铜架和12座重达千石的铜人;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仅迁到咸阳的就有12万户。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B.恪守法家严刑酷法
C.巩固秦朝集权统治 D.保障关中劳力需求
14.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B.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
C.法律的严苛 D.对农业的重视
15.《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16.大秦帝国可以很恰当地被认为是法家的思想和行政技术的最高体现,可是费正清先生参与主编的《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秦始皇本人对于非法家的思想和社会道德价值很感兴趣。这一说法表明( )
A.秦朝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 B.诸子学说具有内在统一性
C.秦朝时儒法思想互相融合 D.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17.秦朝在岭南地区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利用其首领即“臣邦君长”对民族地区进行统治。而在有些地区还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且以其故俗治”。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 B.民族关系有待加强
C.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D.郡县制度推行受阻
18.吕思勉认为“当时(秦朝)的人,盖实以封建为当然,视统一为变局”“在后世,像晋朝、明朝的封建,不过出于帝王自私之心。所以唐太宗要封功臣,功臣竟不敢受”。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朝废分封导致其速亡 B.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帝王私心决定制度选择 D.秦朝之后分封制仍普遍存在
19.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20.秦汉时期,春秋以来的夷夏大防观念逐渐为新的民族观所取代,其中包括诸夏一体、华夷五方共天下、黄帝为华夷各族的共祖。这主要得益于( )
A.郡县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B.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汉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21.下图所示的制度变化( )
A.促进了封建经济产生 B.巩固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体现了儒家崇德尚贤思想
22.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统一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二世而亡;唐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两人的言论( )
A.对秦亡的分析存在矛盾 B.指出了秦朝兴亡的关键
C.肯定了官僚政治的作用 D.混淆制度和统治的差异
23.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奖励军功制: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据此推测,这一现象( )
A.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隐患 B.标志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步伐 D.加速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
24.秦代百姓不得随意流动,出县境都要得到官府批准;其他郡县的人无故不得随便进入内史郡,内史郡也不可收留外来人,违者将受到处罚,典、伍也要连坐。这一做法( )
A.保证了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C.有利于赋税和徭役的征发 D.推动了郡县制度的形成
25.秦朝统治者注重制度、法规建设,善于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运作政治;秦始皇曾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还曾自诩“上荐高庙,孝道显明”;为了“得众之心”,他还一度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以上现象( )
A.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B.顺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C.蕴含了外儒内法的思想 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
2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反秦力量走向联合
C.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27.有学者在评价秦朝时说:“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
A.秦朝因法家思想而灭亡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
C.采用黄老之学的必要性 D.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28.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记载:“御中发徵……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水雨,除兴(注:发徵:征发徭役;淬:斥责;除:免除)。”这说明( )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C.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 D.多元历史解释能认知历史规律
29.陈胜起义后,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据此可知( )
A.楚人受秦暴政迫害最深 B.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感
C.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 D.郡县制的治理模式缺乏有效性
30.历史学家卜宪群指出:“秦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B.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C.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嬴嘉丽《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
材料二 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 郡县制度的推行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中央通过郡县控制地方,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郡县受中央管辖,易避免对立和叛乱,故柳宗元说:“有叛国而无叛郡”,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镇压奴隶主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分裂活动……秦灭六国之后,公元前214年在东南沿海及两广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在北方驱逐了匈奴,在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广大地区,设置三十四县,重置九京郡。在新置郡县的同时,又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前往充实,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秦以后,郡县制度一直承袭下来,如隋以前的州—郡—县三级制,唐的道一府——州—县四级制,明的省—-府—州—县四级制,基本上都是沿袭秦的郡县制度。
——摘编自《论郡县制度》冉光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是我国哪位历史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到秦朝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郡县制度的作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文字产生的初期,而公文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公文包括制、诏等空帝御用公文,官像疏奏、上书,各级官府行移公文和官府考绩、管理公文等。给皇帝的上行文书除“味死言”外,客套虚语不多,平行文书也仅书“敢言之”即可,而下行文书往往径言“告某某”,直我了当。能够“坐治文书”,“辨解薄书”也成为每个文吏必备的基本技能。公文需还级下达和上呈,一般不越级。公文的主发和签署制度十分完备,公文由官府长官主发;如果长官不在署,则以兼行长官职权者主发文书,但是兼行者只能用自己的印主发文书,是表明兼行者对所发文书负有责任,公文结尾照例有经手属吏签名。大部分公文是由邮驿传送的,邮驿分段管理,各段负责传送的人均有完整的收发文记录,以便发生问题时查证。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随着文书的不断发布,“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缘饰文字,巧言丑诋”、“诣阙上书,书久不报”、“上计薄,具文而已,务为欺没,以避其课”等现象并非罕见。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公文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汉公文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之初,由于各国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统一铸币难以开展。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正式颁布货币改革之策,宣布统一全国货币,废除六国货币体系,重新铸造秦“半两”钱为法定货币。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秦半两“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用。
——贾天浩《探究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伍被认为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2)分别说明材料二、三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及理由。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
——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已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汉时期对长城以南的区域进行有效管理,但“不行于匈奴”,“北方未安”说明“中国一统格局只是初步形成,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主义的内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项;明清时期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汉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项结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可知,秦之所以得以统一,得益于在政治、策略、军事训练、品轶爵禄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合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商鞅变法,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A项;李斯的《狱中上书》提到了自己的功劳,但并未认为自己雄才大略,排除C项;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因此D项不构成秦统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图①中可以看到长城,以及赵国、燕国等诸侯国,结合所学,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且在此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只剩下几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故图①的时期为战国时期;图②中有“镐京”“周”可知图②是西周时期;图③中,秦始皇利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军事战略,已经吞并了韩国、赵国、魏国,剩下楚国、燕国和齐国,且图③中已不见洛阳,结合所学,战国时期洛阳先属于东周的首都,后来被秦国吞并,秦国以洛阳地区设立三川郡,此时秦国即将完成大一统,图③是战国后期;图④的都城在洛邑,还有“齐”“郑”等诸侯国,结合所学,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的几十年中,发生了郑庄公崛起、齐桓公即位以及宋襄公争霸等,图④处于春秋时期。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为②④①③,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明确指出,“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因此被组织成一台有力的战争机器”,这直接反映了秦国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及这种集权制度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国家的战争能力,进而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秦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统一六国起到了作用,排除A项;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比六国强,这实际上是在削弱“综合国力”作为统一原因的说服力,相反,它强调了秦国在集权制度下的高效组织和动员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日书》中出现大量商品词语,还有专门章节记载买卖奴隶、牲畜、蚕的良辰吉日,这反映出当时秦国(朝)的商品交易活动较为频繁,折射出商品经济活跃,D项正确;仅从《日书》中关于商品交易的记载不能得出百姓生活富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秦国(朝)的法律制度,无法得出法律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商品交易方面,而非天文历法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初期从政的儒者很多,且“掌古今”“辨然否”“典教职”,每遇国家大事“都有博士、诸生参与”,说明这一时期儒学影响广泛,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秦朝初期儒学影响比较广泛,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秦朝初期儒学影响比较广泛,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无法得出儒学成为社会显学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此时士人的地位,无法得出士人地位有所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而有效的控制,从而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正式统一政府的基础,D项正确;在商周时期,如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相对较弱,权力并未高度集中,排除A项;“封建的统一”在钱穆的语境中,更偏向于指秦以前的那种基于分封制度的、相对松散的统一,而非秦朝之后形成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中的“封建”并非指一种广泛的社会形态,而是特指分封制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秦简详细记录了江陵县的户籍、税收、物资、道路、刑徒管理以及教育、医药等多个方面的行政管理情况,这表明在秦朝时期,县级行政管理模式已经相当完备,能够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C项正确;这些秦简主要记录的是江陵县的行政管理情况,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地方出现割据势力,排除A项;材料中的秦简主要关注的是地方行政管理,而非皇帝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这些秦简中虽然提到了刑徒管理,但并未直接说明刑法的严苛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帝国、印加帝国)。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古代东西方和美洲地区,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域,但是在统治方式方面具有共同性,说明人类文明进程具有相似性,B项正确;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世界古代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区域间文明交流有限,呈现出多元性,表格中三大帝国之间不存在制度渊源,排除A项;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或极少数人拥有绝对的权力,独断专行,不受任何法律或制度的约束,表格中的帝国虽然都设置了皇帝或元首,但是专制主义是帝国普遍选择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世界各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是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类文明逐渐走向紧密联系的整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题干“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可知,C项正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都是中央制度,不属于地方制度,排除AB项;颁行“推恩令”的是汉武帝,且“推恩令”并非废除所有的诸侯国,而是削弱诸侯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统一文字形体……文体、称谓等内容”可知,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和法律文本格式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法律格式的统一有助于法律的发展和统一、因此材料中出现的“统一”有助于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D项正确;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不符合秦朝特点,排除A项;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材料现象出现于秦统一后,排除B项;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与统一文字和法律格式等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此时秦朝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B项;“彻底消除地方隔阂”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统一全国后,收缴六国武器,拆毁原六国城堡,迁移富豪强宗,这些做法有利于扼制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达到巩固秦朝集权统治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些举措并非主要为了践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这些行为不是为了恪守法家的严刑酷法,排除B项;保障关中劳力需求不是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设立治粟内史,制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法规及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等举措,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秦朝的重农政策及管理,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赋税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秦朝的法律确实严苛,但材料中的《田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无法体现这一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可知,秦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这说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秦国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排除C项;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官方意识形态上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和行政技术,使得大秦帝国成为法家思想的最高体现。然而,他对于非法家的思想和社会道德价值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体现了秦朝在统治过程中并非单一地依赖法家思想,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这一说法表明秦朝统治具有务实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秦朝统治的灵活性,而不是诸子学说之间的关系,且诸子学说尽管有某些一致性,但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差异性,排除B项;儒法思想互相融合是汉朝及之后的现象,排除C项;法家思想确实是秦朝官方意识形态,但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在统治过程中并非单一地依赖法家思想,而是采用灵活务实的统治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在岭南地区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岭南地区,按照当地的情况设置不同机构,治理方式灵活,反映出地方治理比较灵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不同地区的管理方式灵活多样,而不是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势力情况,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郡县制并未受阻,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学者认为晋朝和明朝的分封只是出于帝王的私心,唐太宗分封,功臣不敢接受,因为当时的潮流是中央集权,因此学者强调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项正确;秦朝灭亡是因为实行暴政,排除A项;C项错在“决定”,排除C项;D项错在“普遍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题目中的信息“按列国来分配……后来……按各州来分配”可知这体现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原则,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将天文与地域联系起来,并不是天文学方面取得了成就,排除B项;“君权神授”的思想出现于西汉时期,晚于“列国”推行的时间——西周时期,排除C项;“天人感应”思想出现于西汉时期,晚于“列国”推行的时间——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夷夏大防观念逐渐为新的民族观所取代”“诸夏一体、华夷五方共天下、黄帝为华夷各族的共祖”及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华夷观念逐渐被“汉族”观所取代,形成了华夷各族的共祖意识,这主要得益于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C项正确;“郡县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从周朝到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图片反应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图片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从分封制到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反映的是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B项正确;封建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官员的选拔,排除C项;秦朝时期崇尚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贾谊分析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改变其苛刻统治,柳宗元分析的楚秦朝变革的是制度,一人分析秦朝之得,一人分析秦朝之失,可以用来理解秦朝兴亡的原因,B项正确;柳宗元并未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两者分析方向不同,彼此不矛盾,排除A项;贾谊并未分析官僚政治,排除C项;两人分别从施政方式和制度建设分析,并没有混淆两者,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秦朝沿袭商鞅时代奖励军功的传统,导致统一后的秦朝出现了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军人从政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加剧了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为阶级矛盾激化埋下隐患,A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秦朝”一词说明这时期秦已经完成统一,排除C项;早期国家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由材料可知,秦代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由流动,而户籍管理的本质意图在于征收赋税和徭役,C项正确。秦朝二世短命而亡,没有长治久安,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排除B项;郡县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无论是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还是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或者是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都是顺应现实政治的需要,B项正确;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无论是运用法制化手段治理国家还是指令群儒议定封禅典礼的仪轨、或者是推行过“缓刑罚,薄赋敛”的政策都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没有违背法家思想的精神,排除A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题干中“诛暴秦”“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等信息可知,秦朝末年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秦朝短命而亡”及反秦力量之间的关系变化,排除A、B两项;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2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反映了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朝不是因为法家思想而亡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黄老之学,排除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记录的是“失期,法皆斩”,而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则记录的是“失期三日到五日,谇”,二者记录的内容并不一样,反映出有关《秦律》的史实还有待考证,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C项正确;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不是难以统一的关系,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历史事实是可以确证的,排除B项;历史规律与多元历史解释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反秦起义中,楚国人的气势最盛,其他国家皆不如楚国人,说明楚国旧地对秦缺乏认同感,对秦灭其国积怨较深,体现了地域文化差异对反秦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楚人是受秦暴政迫害最深的地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郡县制的治理效果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卜宪群认为,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暴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D项正确;题干内容是对秦亡原因的分析,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1.(1)秦始皇(嬴政);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2)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
战国时期:产生郡县两级制;
秦统一后:郡县制推向全国;
(3)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避免叛乱/分裂);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确立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统一中国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等。
(2)演变: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迟,多在边地”可知,春秋时期:郡县制开始萌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边地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知,战国时期:产生郡县两级制;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知,秦统一后:郡县制推向全国;
(3)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郡县制度的推行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中央通过郡县控制地方,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郡县受中央管辖,易避免对立和叛乱,故柳宗元说:‘有叛国而无叛郡’,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镇压奴隶主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分裂活动”可知,有利于政局稳定;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避免叛乱/分裂);根据材料“秦灭六国之后,公元前214年在东南沿海及两广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在北方驱逐了匈奴,在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广大地区,设置三十四县,重置九京郡。在新置郡县的同时,又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前往充实,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可知,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根据材料“秦以后,郡县制度一直承袭下来,如隋以前的州—郡—县三级制,唐的道一府——州—县四级制,明的省—-府—州—县四级制,基本上都是沿袭秦的郡县制度”可知,确立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32.(1)特点:种类多;格式简洁;责任明确;运行程序严密(主发和签署完备、运行有序、收发完备);传递有保障;高效。成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封建官僚制度确立);文字统一;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全国性道路网;政务繁杂。
(2)
评价:是秦汉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一;提升了官吏的素养(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后期出现公文繁多、内容虚假、运转迟滞等等不良状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秦汉时期的公文包括制、诏等空帝御用公文,官像疏奏、上书,各级官府行移公文和官府考绩、管理公文等。”可得出种类多;据材料“给皇帝的上行文书除‘味死言’外,客套虚语不多,平行文书也仅书‘敢言之’即可”可得出格式简洁;据材料“坐治文书”“辨解薄书”可得出责任明确;据材料“公文需还级下达和上呈,一般不越级。公文的主发和签署制度十分完备,公文由官府长官主发;如果长官不在署,则以兼行长官职权者主发文书,但是兼行者只能用自己的印主发文书,是表明兼行者对所发文书负有责任,公文结尾照例有经手属吏签名。”可得出运行程序严密(主发和签署完备、运行有序、收发完备);据材料“大部分公文是由邮驿传送的,邮驿分段管理,各段负责传送的人均有完整的收发文记录,以便发生问题时查证。”可得出传递有保障;据材料“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可得出高效。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及所学可得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封建官僚制度确立);据材料“大部分公文是由邮驿传送的,邮驿分段管理”可得出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据材料“给皇帝的上行文书除‘味死言’外,客套虚语不多,平行文书也仅书‘敢言之’即可”及所学可得出政务繁杂;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文字统一;全国性道路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秦汉时期的公文包括制、诏等空帝御用公文,官像疏奏、上书,各级官府行移公文和官府考绩、管理公文等。”可得出是秦汉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为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与三公直接处理,九卿在其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独立处理公文,地方行政机构有相应的公文处理权,大量的公文在郡一级就完成了。”及所学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一;据材料“公文的主发和签署制度十分完备,公文由官府长官主发”及所学可得出提升了官吏的素养(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据材料“随着文书的不断发布,‘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缘饰文字,巧言丑诋’、‘诣阙上书,书久不报’、‘上计薄,具文而已,务为欺没,以避其课’等现象并非罕见。”及所学可得出后期出现公文繁多、内容虚假、运转迟滞等等不良状况。
33.(1)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统一货币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秦始皇统一货币也奠定了后世货币的基本形制,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材料二对秦始皇的评价是肯定,理由是他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这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也巩固了统一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否定的,理由是秦始皇的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如修筑长城等工程,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行为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对秦始皇的统治造成了负面影响。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由于各国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统一铸币难以开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据材料“宣布统一全国货币,废除六国货币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货币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据材料“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秦半两‘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也奠定了后世货币的基本形制,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二“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可知,材料二对秦始皇的评价是肯定;据材料“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可知,理由是他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这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也巩固了统一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三“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可知,材料三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否定的;据材料三“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可知,理由是秦始皇的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如修筑长城等工程,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行为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对秦始皇的统治造成了负面影响。
34.(1)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政治集团;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结合。
(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不是。理由: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根据材料一“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政治集团;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权与王权结合。
(2)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第一小问进步,由材料二“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得出,其指的是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由材料二“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得出,结束了世卿世禄制度;由材料二“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得出,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第二小问理由: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可以持肯定或者否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证明。如: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不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二“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