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7 16:1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多处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处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 )
A.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B.三教合流开始形成
C.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2.早期阶段的云冈石窟,面相丰润,高鼻深目,具有浑厚淳朴的异域风格。晚期的石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我国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云冈石窟造像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宗教成为维系北方政权的支柱 B.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过程
C.北魏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 D.魏晋国人审美观念趋同
3.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4.伴随着天竺佛学的传入,唐代出现了研究天竺历法的家族或学派:迦叶氏、瞿昙氏、拘摩罗。他们在华期间,传授天文历法知识,僧一行编撰的《大衍历》、李淳风修订的《麟德历》都曾受到“三家”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华文化对周边的辐射力 B.佛教传播的文化环境较宽松
C.佛教适应社会日趋中国化 D.科技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5.家具中的“几”是中国的传统家具,而椅子和墩的祖籍乃是天竺佛乡。古时几“为长者尊者设”,到魏晋南北朝时,几已广泛使用于民间,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中也出现了曲形凭几。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第一把椅子形象是敦煌石窟285窟西魏壁画中的“山林仙人”之椅,从后世的各种墩中也都能寻出佛家莲花宝座的形迹。这反映了( )
A.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汇 B.佛教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中原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D.石窟的壁画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宝
6.如图所示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
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7.下表是唐中期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这反映出当时( )
韩愈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柳冕 “经术尊则教化美,教化美则文章盛,文章盛则王道兴。”
柳宗元 “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仆尝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庶几可以语于古。”
A.佛教实现了本土化 B.文学改革助推儒学复兴
C.士人倡导三教合流 D.黄老之说成为主流思想
8.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据此可知,唐朝( )
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
C.完成复兴儒学的任务 D.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
9.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10.印度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后变化巨大。北魏佛像更突出主尊,显示北方民族强悍作风,强化佛像的帝王尊严。南朝将印度衣薄透体的造像风格改造成中国化佛像,符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的发展 B.北朝的皇权较之南朝更为强势
C.政局和地域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D.丝绸之路有力促进佛教的传播
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每个时代各有其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如表中朝代与文化和科技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朝代 内容
A 春秋战国 ①《孟子》②《荀子》③《史记》
B 两汉时期 ①佛教传入②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③《伤寒杂病论》
C 魏晋南北朝 ①书法开始成为艺术②顾恺之《洛神赋图》③鉴真东渡
D 隋唐时期 ①女史箴图》②建安文学③火药运用于战争
A.A B.B C.C D.D
12.后人将某一书法作品的特点概括为:多融入魏晋风流,并掺之以北朝的骨力洞达,故初观似觉平常,颇有剑拔弩张之势,然细察之则一招一式颇富变化,方劲整饬中寓清灵通秀之气,其一点二画,一如刀斫般齐整,干脆利落。下列作品体现该书法风格的是( )
A. B.
C. D.
13.唐代民间蒙书《太公家教》指出:“他篱莫蓦,他户莫窥,他嫌莫道,他事莫知,他贫莫笑,他病莫欺,他财莫愿,他色莫思,他强莫触,他弱莫欺,他弓莫挽,他马莫骑。弓折马死,偿他无疑。”这说明唐代童蒙教育( )
A.重视忠孝立身之道 B.尊重孩童的自然天性
C.体现理学的世俗化 D.注重知识与道德培养
14.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如《神异经》《十洲记》托名于西汉的东方朔,《汉武帝故事》托名于东汉的班固;东晋葛洪辑抄后的《西京杂记》仍将作者标注为东汉名士刘歆。这一现象折射出( )
A.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 B.文学呈现玄学化和世俗化并存的特点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 D.南方社会对中原文化存在一定归属感
15.魏晋时期“画以载道”逐渐向“画以寄兴”转变。绘画不再是政教的附庸,不再以伦理道德决定价值意义,具有了多向度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性,能够与哲学思想和生命情调相互观照。绘画的这种转变反映了( )
A.市民审美风尚的转变 B.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
C.士人摆脱了道德束缚 D.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16.唐朝时期的绘画选材多以释道人物画为主,所谓“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但至五代十国时期,绘画选材内容逐渐转向以画家居于其中的出水为主,释道人物画的阵容趋于衰落,山水、花鸟、动物画的阵容日趋壮大。这一变化是因为当时( )
A.国家政治局势的衰颓 B.儒学正统地位的消亡
C.开明文化政策的实施 D.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17.《历代帝王图卷》是唐初宫廷画师阎立本的作品。作者抓住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位先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帝王赋予了或沉稳从容、气宇轩昂,或面色虚浮、色厉内荏等不同的形象。该作品( )
A.融合了多种传统绘画风格 B.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C.具有以古鉴今的教化功能 D.意在强调唐朝的正统地位
18.文物是活的历史。下列是关于唐三彩的一组文物图片,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
①展示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
②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③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④是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隋唐时期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科技成就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①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②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③国家颁行的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本草》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年号关涉封建政权的正统地位与合法性,不可丝毫错用和妄用,但身在北魏的郦道元却于《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晚期)中屡次使用南朝年号,如“元嘉”在《江水注》中出现三次、在《温水注》中出现四次。这反映了作者( )
A.对南朝优秀文化的向往 B.追求天下重新统一的旨趣
C.对北朝日渐衰微的失望 D.历史地理融合的学术追求
21.南北朝时医学、算学先后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这( )
A.反映选官制度的严密性 B.冲击了传统科举制度
C.体现国家重视实用科学 D.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
2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
A.要充分利用土地 B.要重视选育良种
C.要顺应天时地利 D.要改进生产技术
23.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下列医学典籍按照问世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千金方》 ②《黄帝内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2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父子、赵爽等,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探讨,具有一种“非实用”、重理论的趋向。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条件是( )
A.国家文化政策的开放 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C.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5.唐朝初年,孙思邈著《千金方》等书,总结唐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兼及养生方法,对道教医药学做出很大贡献;成玄英为老庄作注疏,结合老庄,吸收佛教学说,将《老子》中的“玄之又玄”解释为“重玄”。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唐朝初年( )
A.思想文化兼收并蓄 B.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C.中外文明交流繁盛 D.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
26.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
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27.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8.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了13批“遣唐使”。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当时日本“遣唐使”部分批次表
皇帝 批次 年份 船数 人数
唐玄宗 第6次 717 4 557
第7次 733 4 594
第8次 752 4 500
唐肃宗 第9次 759 1 99
唐代宗 第10次 777 4 778
唐德宗 第11次 804 4 不明
A.中外文化交流形式多样 B.唐朝开放的时代精神
C.政治局势影响中外交流 D.东亚文化圈已经形成
29.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诵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着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此最全面的解读是( )
A.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B.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
C.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 D.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30.南朝时期,被视为弥勒菩萨化身的傅大士(傅翕),见梁武帝时身着道冠、儒履、佛袈裟。相传,东晋高僧慧远送别来访的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不觉破例过了所居庐山东林寺外的虎溪桥,相与大笑,留下“虎溪三笑”的佳话。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儒家的正统地位已经丧失 B.儒、佛、道的差别已消失
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佛、道三教交融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范缜(约450—515)认为“形”(形体)“神”(精神)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归于消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形质神用”的论点,即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范缜还对“质”和“用”给予了论证,提出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精神作用只是活人的特有属性,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类:“知”(感知觉)和“虑”(思维);并指出二者的差别,“浅则为知,深则为虑”。范缜强调物体的变化有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范缜主张人们应秉承天性,行自我修养,人人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其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
——摘编自潘富恩、马涛《范缜评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范缜思想的核心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缜创作《神灭论》的历史背景。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间的广泛流播,产生重要物化成果,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极言南朝佛寺之多。其实,南朝佛寺何止四百八十,仅据《南史·郭祖深传》载,梁朝“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在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新疆、四川等地保有许多石窟和数以千计的佛像。最著名者,一为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晋太和元年(366)始建,历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元各朝都在此开凿,现存石窟四百多个,佛像2450尊,为石刻艺术精品;二为山西大同云岗石窟,魏文成帝(452~465在位)时始建,几百年间开凿五十多个洞窟,现存造像五万尊;三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洛后第三年(497),中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连续营造四百多年。现存佛龛二千一百个,佛像十万尊。此外,还有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甘肃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摘编自吴慧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物”本指某个地方的特产,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意有所延伸,与我们所说的物品相近。在古代东亚话语体系中,“方物”又与“贡献”这一古代东亚政治制度密切相连。方物虽然是静态的,但蕴含在方物中的象征意义却是动态的。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
唐朝与日本方物交往概况
时间 唐朝传入日本方物名称及数量 日本传入唐朝方物名称及数量
665年 表函
735年 弘文馆之画像、唐礼一百三十卷、太衍历经一卷、太衍历立成十二卷、侧影铁尺一枚、铜律管一部、铁如方响、写律管声十二条、乐书要绿十卷、弦堰漆角弓一张、马上饮水漆角弓一张、露面漆四节角弓。
769年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770年 唐国消息、藤原朝臣清河等书
835年 锦甲一百领、胄一百口、袴四百腰
847年 金刚般若五干卷、转经(为宽门大神转一干卷、二十九日午前为住吉大神转伍佰卷、午后为香椎名神转五百卷;十二月一日午前为筑前名神转五百卷、午后为松浦少贰(藤原广嗣)灵转五百卷;二日为香春名神转一千卷;三日为八幡菩萨转一千卷),日本国首传禅宗记、圆载之表状。 绢八十疋、绵二百屯、冬衣、生料米十硕、衣粮、金币
894年 牒、中瓘(日本僧人)消息 表状、沙金一百五十小两
——徐亚丽《从方物交往看唐朝的中日交流》
(1)据材料分析两国方物交流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与日本方物交流的影响。
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唐朝开窟造佛像很多,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反映出唐朝文化在兼容并包下新发展的特色,A项正确;三教合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排除B项;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不符合史实,佛教的传播不分地域,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所示为云冈石窟不同时期佛造像的不同特征,早期阶段,佛造像呈现出浓厚的异域风格,晚期则体现出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过程,B项正确;北方政权的支柱是地主阶级,排除A项;北魏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尚未形成,排除C项;仅从云冈石窟造像的变化不能得出魏晋国人审美观念趋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儒学世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核心,坚守并传承儒家文化,这有利于儒学复兴,C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天竺历法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华历法的编订,这体现了当时科技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D项正确;这是天竺文化影响中华文化,并不是中华文化影响周边文化,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文化环境的宽松与否,排除B项;由材料也看不出佛教日趋中国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 可知,家具中的“几”是中国的传统家具,而椅子和墩的祖籍乃是天竺佛乡,佛教中逐渐出现曲形凭几,从后世的各种墩中也都能寻出佛家莲花宝座的形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融合、交流融汇,相互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汇而非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排除C项;石窟壁画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宝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再龙门石窟中雕刻的佛像却带有明显的汉族特征,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D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向,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原生活习俗,排除A项;“遍布大江南北”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唯一题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中期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古文运动是为了推动儒学的复兴,B项正确;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并非实现了本土化,排除A项;唐中期的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复兴儒学,士人倡导三教合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西汉初期,黄老之说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意思为,唐太宗认为,从宗祖立朝的角度考虑,道教在先,若从对社会的宣传效果看,佛教应居上,根据材料“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文化,又认可佛教与道教,重视宗教的实用功能,B项正确;三教合流在北宋大致成型,排除A项;宋朝理学出现完成了复兴儒学的任务,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唐朝并不缺乏统一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吸收儒道的内容,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未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相互吸收,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未涉及儒学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北魏佛像突出主尊、帝王尊严、北方强悍作风,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南朝佛像仿南方士人审美需求,能看出佛教造像在受到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分裂割据的政局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而不仅是民族融合问题,排除A项;北魏造像突出主尊、帝王人格不能说明北朝皇权更强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佛教的传播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造纸术,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B项正确;《史记》是两汉时期的史学著作,排除A项;鉴真东渡是在唐朝时期,排除C项;建安文学出现于东汉末年,不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所述可知是楷书,C项《金刚经碑》属于楷书,C项正确;A项是隶书,排除A项;B项是行书,排除B项;D项是草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显示,唐代民间蒙书《太公家教》告诫儿童要时刻警醒,言行端正,在对儿童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儿童品行的培养,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唐代童蒙教育注重德行修养,礼仪规范,未体现忠孝观念,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唐代蒙童教育是用礼仪规范告诫儿童的言行,是对孩童天性的纠正,排除B项;理学产生于宋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人南迁,建立东晋,对中原文化的有归属感,D项正确;材料“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不是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文学的内容和特点,排除B项;材料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画以载道”向“画以寄兴”的转变,体现了人们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宣扬政教和伦理道德的工具,而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而非市民审美风尚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绘画功能转变而非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排除B项;当时士人依旧受道德束缚,“摆脱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五代十国时期承唐末社会动荡之余绪,政局不稳,面对乱世,一部分士大夫险世避祸,出现“绘画选材内容逐渐转向以画家居于其中的山水为主……山水、花鸟、动物画的阵容日趋壮大”情形,A项正确;儒家正统地位并未消亡,排除B项;唐朝时期统治者亦采取开明的文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国家政治局势的衰颓对绘画内容的影响,未反映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题干“《历代帝王图卷》...阎立本的作品...抓住...不同帝王的性格特点...赋予了...不同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阎立本的这幅作品通过描绘历代帝王的形象,并赋予其性格特征,旨在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一定的道德或政治寓意,提醒观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C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提及绘画风格的融合,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个性描绘而非促进民族认同,排除B项;题干更侧重于描绘帝王个人特点,并非强调正统性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唐三彩”及图片信息“骆驼、胡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其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②正确;唐三彩是唐朝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③正确;胡人是指北方游牧民族,其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④正确;因为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属于陶器,和瓷器制作无关,①错误,排除A项、B项;因为①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高宗时期《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因此①②③项正确,B项正确,④项错在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并非在隋唐时期,排除ACD项。故本题选择B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年号关涉封建政权的正统地位与合法性,不可丝毫错用和妄用,但身在北魏的郦道元却于《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晚期)中屡次使用南朝年号”可得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屡次使用南朝年号,说明郦道元对南朝的认可,也反映了作者追求天下重新统一的旨趣,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南朝的优秀文化,只是对年号的认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朝衰微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历史与地理的融合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至唐朝(中国)。南北朝时医学、算学进入官学,唐朝有明算科和医举,还有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反映当时的政府重视实用科学,C项正确;医学、算学进入官学、建立太史局等不属于选官制度范畴,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度的关联不大,排除B项;太医署等机构是服务于朝廷的,和官员文化素质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题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C 项正确;题干更多强调的是耕作时机与自然环境的配合,而非利用土地,排除A项;选育良种和改进生产技术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B、D 项。故选 C 项。
23.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史实。①《千金方》出现于唐代;②《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与西汉之间;③《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④《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撰写的。 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③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父子、赵爽等,他们的科学研究带有一种自由自在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式的探讨,具有一种‘非实用’、重理论的趋向”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有了一定规模的交融,因而促进了这一时期科学研究的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国家的文化政策并不开放,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因战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项;经济中心南移开始于唐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孙思邈总结以前医学成果,吸收道教、佛教相关理论,充实中医理论,说明思想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不符合材料中中医理论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内思想交流,不属于中外文明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思想的借鉴,无法体现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传到中国”可直接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体现沿线地区“经济是否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丝绸之路”是否是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也不能得出中国是否是世界经贸“中心”,排除B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日本遣唐使的派遣在唐玄宗至唐德宗期间频繁进行,尽管批次、年份、船数及人数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体现了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遣唐使的人数和船数都相对较多,显示出唐朝对外开放的活跃程度。然而,到了唐肃宗时期,第9次遣唐使的船数和人数显著减少,可能与安史之乱导致的政治动荡有关,这反映出政治局势对中外交流有直接影响,C项正确;表格主要展示了遣唐使的派遣情况,未直接体现文化交流的形式多样性,排除A项;虽然可侧面反映唐朝的开放性,但更直接的指向是政治局势的影响,排除B项;仅凭日本派“遣唐使”不足以全面证明东亚文化圈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各阶层受唐文化浸染,朝鲜和越南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文化不仅对日本的政治变革产生了推动作用,还在诸多方面如文化习俗等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国家影响巨大,C 项正确;“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仅提及了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没有全面覆盖题目中关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 “唐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日本”虽然表述正确,但未涉及对朝鲜和越南的影响,不够全面,排除B项;“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侧重于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而题目要求的是对整体文化交流现象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 C 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身着道冠、儒履、佛袈裟”“东晋高僧慧远送别来访的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可知,魏晋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虎溪三笑”等故事体现了儒、佛、道三教交融发展,D项正确;儒学自汉代开始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未丧失,排除A项;“差别消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31.(1)主张:人的形体和精神不可分割,而是有机统一于人体的;强调“形质神用”,只有活人才有精神作用,且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感知觉、思维两个阶段;事物的变化是逐渐的,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2)背景: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不安,佛教盛行;佛教教义(出世)与儒家思想(入世)的冲突;佛教势力的扩张激发人们的反佛意识;范缜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主张:根据材料“形神不二”可分析出人的形体和精神不可分割,而是有机统一于人体的;根据材料“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可分析出强调“形质神用”,只有活人才有精神作用,且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感知觉、思维两个阶段;根据材料“物体的变化有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可分析出事物的变化是逐渐的,有其内在规律性;根据材料“人们应秉承天性,行自我修养,人人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可分析出人们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背景:结合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分析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不安,佛教盛行;结合佛道思想可分析出佛教教义(出世)与儒家思想(入世)的冲突;结合佛教的盛行可分析出佛教势力的扩张激发人们的反佛意识;根据材料“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可分析出范缜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
32.(1)主要表现:广为兴建寺院;出现巨型石窟造像。
原因:战乱和动荡的局势;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统治阶级的尊崇;佛教教义迎合了民众精神需求;佛教的本土化;儒学自身的僵化。(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佛教过度盛行,劳民伤财,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佛教经统治者的引导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社会上出现反佛势力与佛教的斗争;佛教和道教、儒学融合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中国建筑、绘画、书法、石窟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任答5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主要表现:根据材料“其实,南朝佛寺何止四百八十,仅据《南史·郭祖深传》载,梁朝“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兴建寺院;根据材料“在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新疆、四川等地保有许多石窟和数以千计的佛像。”得出,出现巨型石窟造像。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化背景回答即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动荡的局势;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佛教教义迎合了民众民众精神需求;佛教的本土化;儒学自身的僵化。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 梁朝“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得出,大量修建寺院,劳民伤财,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材料“ 在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新疆、四川等地保有许多石窟和数以千计的佛像。最著名者,一为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晋太和元年( 366 )始建,历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元各朝都在此开凿,现存石窟四百多个,佛像 2450 尊,为石刻艺术精品”得出,对中国建筑、绘画、书法、石窟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反佛斗争;佛教经统治者的引导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佛教和道教、儒学融合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33.(1)特点:交流具有双向性,持体时间长;交流频繁;日本主动交流;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种类更多;唐朝传入日本的方物以文化类为主;日本传入中国以经济类为主。(任意2点即可)
原因:唐朝对东亚地区强大影响力;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政府与日本处于和平交往状态;日本借助方物交流向唐学习。(任意2点即可)
(2)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革新与进步;促进了中日和平交流;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任意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表格中有唐朝传入日本的方物,也有日本传入唐朝的方物,可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从665年一直持续到894年,可得出持体时间长;交流频繁;从表格中对比中国传入日本的方物和日本传入中国的方物,可得出唐朝传入日本方物种类更多;据材料”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可得出日本主动进行交流;唐朝传入日本的方物以文化类为主:日本传入中国以经济类为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可得出,唐朝对东亚地区强大影响力;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政府与日本处于和平交往状态;日本借助方物交流向唐学习。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迫切想要汲取和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与站在世界文明顶端的唐朝方物交流非常频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方物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革新与进步;促进了中日和平交流;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