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成为宋代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最重要原因
2.据陈峰先生统计的204名枢密院官员,除童贯是宦官出身外,其余203名枢密使官员,枢密院正职73人,文职出身54人,武职出身18人,占比分别为73.9%和24.6%。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108人,武职出身21人,占比分别为83.7%和16.2%。据此可以看出枢密院( )
A.是管文武官员的中央机构 B.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方针
C.掌调兵统兵全权分散相权 D.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风气
3.唐朝时地方藩镇在京师设立进奏官,负责联络朝廷和藩镇的公务往来,同时收集各种情报传递给藩镇。北宋时进奏官由中书门下从文官中选任,最多时有一百多人,办公经费全部由中央负责,传递给地方的信息要经过审核。北宋时进奏官的变化( )
A.体现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B.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
C.导致冗官冗费局面的出现 D.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
4.宋代每一路都设有四个平行机构,称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主管军政),‘漕’是转运使(主管财政),‘宪’是提刑按察使(主管司法),‘仓’是提举常平使(主管救济、农田水利)。这四个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控指挥地方的。这反映了宋代监司官( )
A.等级最高的是“漕” 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是中央行政机构 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5.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敝”;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边防压力日益增加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6.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7.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8.秦汉以来,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指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政府百官;谏指谏官,负责谏诤皇帝的过失,属于宰相属官,二者职责分明。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这反映出宋朝( )
A.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 B.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
C.官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D.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9.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1426年,又在南榜和北榜中各拿出部分份额,指定录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这几个西南省份的士人。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统治的稳定性 B.促进全国尚学风气的形成
C.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D.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
10.熙宁八年(1076),诏:“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告获一人,赏钱千缗;即居停知情人能告首,原罪外亦与酬赏。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据此可知当时政府意在( )
A.注重维护地方稳定 B.预防国家机密外泄
C.保障经济正常发展 D.加强监察提高效率
11.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 )
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
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12.宋仁宗时期对西夏用兵经费紧张,朝廷遂借开封富户“李氏钱二十余万贯,后与京官名目以偿之”。宋神宗时期司马光进言,称“置乡户衙前以来,民益困乏,不敢营生”,农户多种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粮,藏十匹之帛,邻里就将其视为富室,官府就会前来摊派差役。宋朝政府的行为( )
A.转向了抑制商业的政策 B.破坏了经济生产的环境
C.加剧了冗官冗费的困境 D.激化了新旧势力的党争
13.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 )
A.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
C.宋辽平等的政治地位 D.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
14.有学者认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使得宋代的士大夫具有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具有勤政爱民、重义轻利、清正廉明的从政精神。其中“忧患意识”的现实社会政治原因是( )
A.财政形势的日趋恶化 B.严峻的国家边防压力
C.外来宗教势力的扩张 D.士绅阶层的精神传统
15.疆域的变化反映着朝代的更替,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三个政权并存的时期。下列不同时期的地图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16.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与此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地方割据卷土重来
C.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D.瓦剌势力南下扩张
17.宋仁宗庆历八年下诏:“闻士庶仿效契丹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宜令开封府限一月内止绝;如违,并行重断。仍仰御史台、閤门弹纠以闻”。这反映了( )
A.政权关系影响民族交融 B.生活方式改变服饰选择
C.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 D.统治政策维护社会发展
18.宋代陕西路“西接羌戎,东界潼、陕,南抵蜀、汉,北际朔方”。如表是宋仁宗时期陕西路的财政情况(单位:贯)。据此可知,北宋时陕西路( )
项目 宝元元年(1038年) 庆历二年(1042年)
收入 19780000 33900000
支出 15510000 33630000
剩余 4270000 270000
A.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地 B.发展为地方上的割据势力
C.财政状况受政治影响明显 D.得到了中央财政大力支持
1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在强兵方面,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 B.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头绪过多操之过急导致失败 D.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导致分裂
20.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认为:“武举而试墨义,何异学究诵书不晓理者,无补于事。”熙宁六年九月,罢武举兵书墨义,以策试武举之士。因进士试已罢词赋,所试内容与制举无异,熙宁七年朝廷遂下诏罢废制科。熙宁九年三月,神宗策进士,并试律义断案。材料所述言行( )
A.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B.有助于增强军队作战能力
C.意在引导士子关心政治 D.旨在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持
21.苏轼在《思治论》中说:“今之所谓新政(庆历新政)者,听其始之议论,岂不甚美而可乐哉?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其规摹(“蓝图”和“目标”之意)不先定也。”苏轼意在强调庆历新政( )
A.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利益 B.未得到宋仁宗的真正支持
C.因具有自身局限性而失败 D.以吏治的革新为中心内容
22.王安石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23.宋代王安石认为:“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是以国家之势,苟修其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则天下之财不胜用。”王安石的这一思想
A.旨在宣传依法治国主张 B.突出了良吏善法对理财的重要性
C.强调了重义轻利的观念 D.助推了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变法
24.“庆历新政”时,朝廷将前代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策论,明经科中原来的背默经义变成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王安石变法时更直接废除明经诸科,另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据此可以推知,宋代科举制( )
A.更注重实用性 B.抬升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C.提高了国民素质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25.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C.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D.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26.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王朝,出现了罕见的刊印农书、劝农文的热潮。各级政府除了重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韩鄂的《四时纂要》,还编纂了反映当时农业生产新水平的农书。此举意在( )
A.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D.解决人地矛盾问题
27.宋初“儒将”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惋侚若儒生”的武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南宋时期“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宋代“儒将”含义的演变折射出( )
A.政治形势的变迁 B.崇文抑武的贯彻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强化
28.从两宋时期的大事年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960年 北宋建立 1038年 西夏建立
1125年 金灭辽 1140年 南宋郾城大捷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47年 宋夏达成和议
1127年 金灭北宋 1141年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B.金的社会制度比北宋进步
C.农耕民族无法战胜游牧民族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29.南宋兵制改革实行将兵法,兵将合一,兵权集中于将军,一时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战斗力惊人的军队。时人评价: “若夫尾大不掉,则非今之所虑也,事定然后徐图之可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武将势力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B.面临严重军事压力
C.重文轻武政策被迫彻底放弃 D.文官武将激烈冲突
30.宋代是宫廷绘画的顶峰,北宋宫廷画注重写意,表现富丽雅静的贵族生活和审美,南宋时期出现饱含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的宫廷画。如图是南宋刘松年的画作《中兴四将》,分别为南宋名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南宋能够长期偏安半壁得益于( )
①以岳飞为代表的宋军坚持抵抗 ②绍兴和议后宋金维持长期和平
③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 ④金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祖)召(宰相)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原因)何也 普曰: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对节度使“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 “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材料三 地方权力在宋元以后则基本丧失殆尽,因此自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但这样一来,地方长官因无权力,大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消极推诿,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无权,还直接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与区域文明的发展进步。例如宋代以后朝廷尽收地方之财,地方政府无以为计,不仅无力举办公益事业,诸如兴水利、办学校、恤灾荒,甚至连官俸有时也不能自给,结果自然阻滞了地方的正常发展。而更加严重的是造成国家或地方积贫积弱,从而失去抵御外侮的能力。元明清三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宋代一脉相承,宋一亡于女真,再亡于蒙元,明亡于满清,而清几乎亡于东西列强。
——周振鹤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宋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
——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或审覆、或执行的程序环节分工;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
——摘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角度说明作者认为“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的理由,并分别简述“合议于政事堂”及“就他官畀以他名”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朝和北宋前期中枢部门分工特点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
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青苗法也叫常平敛散法或者常平新法。宋神宗即位以后,不断征求“救荒之策”,于是王安石以他在鄞县的经验,向宋神宗建议推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其法先是各州县变卖库存的常平仓粮,以所得现金贷给农民。一般每年夏秋未熟前(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贷或借粮给农户,收息两分(20%),一年后随两税将借贷本息归还官府。借贷金额按户等有差别,户等越高可得贷款越多,贫户借贷则须富户担保。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农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这一变革可以克服常平仓仓储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弊病。青苗法推行若干年之后,其中的弊病就显露出来。元丰六年(1083年)初,朝廷又规定各地对当年的青苗钱实行定额敛散,以确保上缴一定的利息收入,并避免无限制发放青苗钱。
——摘编自王一胜《王安石与青苗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任用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动因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朝任用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利弊。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文官知州,通判副属”“转运使、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可知,这是宋代的地方机构,它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B项正确;宋朝是吸收了唐末五代以来封建割据的教训,而改变了地方机构设置,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排除A项;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C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枢密院虽然负责军事,但是其官员多出身文职,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方针,B项正确;枢密院负责军事,而非管理文武官员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枢密院有调兵权,而非统兵权,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旨是枢密院官员出身,并不能影响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来看,北宋时进奏官由中央任命,传递给地方的信息要经过审核,不再是地方在中央的情报人员,这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宋代进奏官的办公经费由中央负责,但这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是否增加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北宋进奏官最多时有一百多人,办公经费全部由中央负责”,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局面,排除C项;虽然材料提到北宋进奏官从文官中选任,但这并不能直接体现北宋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分化了地方的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说明宋代监司官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B项正确;宋代每一路都设有四个平行机构,四监司官地位平等,排除A项;宋代监司官属于地方行政机构的官员,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自宋以后,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城郭、街道、衙门等)与以前相比简陋很多,结合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宋朝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导致地方财政比较缺乏,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不是“下降”,排除A项;边防压力日益增加与郡县的建设状况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崇文抑武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材料提到敕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敕书诏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敕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敕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敕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路作为州的上级机构却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而是由四个平行机构组成,并且州之上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不同路的职能机构管辖同一个州,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汉唐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情况,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虚三级”体制的设置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并不是解决中央宰相专权问题,排除B项;中国分裂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的“虚三级”体制无法铲除小农经济,排除C项;“虚三级”体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地方管理复杂化,降低行政效率,但是不会使管理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可知,宋朝以后,御史和谏官由职责分立到统一,体现了宋朝通过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以此来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宋朝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在宋朝之前就已出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宋朝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官僚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时期由于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设置南北榜主要是为了照顾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实现全国的统一和平衡,从而加强政治的稳定性,A项正确;科举制是实行就有助于全国尚学风气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举措主要是为了地域平衡,并不是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的表现,排除C项;科举制在设立之初就开始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而不是到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可知,北宋王朝采取了奖励举报外国间谍的措施,说明其意在通过防范间谍的方式预防国家机密外泄,B项正确;材料信息“外国刺事人、北人泛使将至”与维护地方稳定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障经济正常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王朝的监察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治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雇佣是出卖劳动力,材料没有涉及出卖劳动力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由两段史料组成,宋仁宗时期表现为对城市工商业者的伤害,司马光所言表现为对农村富户的伤害,两者结合体现了朝廷政策对经济生产的破坏,B项正确;朝廷强借富户钱财的确会抑制商业,向富农摊牌差役不属于对商业的抑制,排除A项;向富农摊派差役与冗官无关,排除C项;宋仁宗时期的官僚同司马光并无党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官方对辽的称呼发生了变化,说明北宋君臣在意识上给予辽以平等地位,传统的夷夏观念有所变化,B项正确;“摆脱了”的说法过于夸张,当时北宋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北宋是在称呼上给予辽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宋辽政治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并不能体系那辽的经济军事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宋朝的国家边防压力相对于其他封建王朝更加严峻,士大夫“忧患意识”也由此更凸显,B项正确;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是受到国家政局不稳和边境压力,与财政恶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这一时期宗教势力并未扩张,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精神传统属于传统因素,而不是现实社会政治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北宋,西夏与辽并立时期的疆域,②是魏晋南北朝后期的北周,北齐与南陈并立时期,③是三国并立时期,④是南宋,西夏与金并立时期的疆域,依据时间其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北宋中后期,随着政府财政危机的加剧,以及改革的次生问题,民间社会矛盾激化,民变频发,地方社会秩序逐渐动荡,因此中央政府不断扩大转运使的汇报范围,试图通过制度调整来重建地方秩序,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卷土重来没有依据,排除B项;瓦剌是明朝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宋时民间仿效契丹服饰的较多,而政府对这种现象是禁止的,说明政权的紧张关系影响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实行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这时的宋代边防的压力增加,地处边境的陕西路虽然财政收入增加,但是支出更多,所剩就更少了,因而财政状况受政治影响明显,C项正确;仅仅是陕西路一地的财政情况,没有对比无法得出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地,排除A项;只是财政情况也不足以说明陕西路发展为地方上的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中央财政对陕西路的财政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使其(中国)。由题干所述“在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贷款”“在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内容可知,强调了变法中官府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国家管控以图富国强兵,CD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项。
20.D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武举而试墨义,何异学究诵书不晓理者,无补于事。”与“熙宁九年三月,神宗策进士,并试律义断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改革科举制度,特别是对武举和进士试的改革,是为了选拔能够理解和支持变法理念的人才,以推动变法的实施,目的是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持,D项最佳;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到改革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材料说明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变法提供人才支持,“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夸大王安石人才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武举改革,从考察墨义到考察策试,使得考察方式更加符合实际发展,这有利于选拔军事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军队作战能力,但是这王安石选拔人才的影响之一,这主要体现部分材料,B项次佳;根据材料“熙宁七年朝廷遂下诏罢废制科。熙宁九年三月,神宗策进士,并试律义断案”可知,王安石罢词赋,以律义断案断案来选拔人才,意在引导士子关心政治,来选拔支持变法需要的实干人才,但是“引导士子关心政治”只体现部分材料,C项有一定道理。故答案为:D(3分);B(1分);C(1分);A(0分)。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本题材料“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其规墓(“蓝图”和“目标”之意)不先定也。”,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改革者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整体上对北宋的积弊进行改革,C项正确;A、B两项也是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两项;D项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与材料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天”沿 着天道运行与变化,而不是人为干预,人与天是独立的,天即自然的运行不受人的支 配与影响,这属于唯物主义,王安石引用“天“作为解释自然构成的要素,而不是以物质为第一位,这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C项正确;辩证法指的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与解决问题,材料没有谈及发展,联系,全面(矛盾)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材料讲的是自然物质与人类行动的关系,并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曾提出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论断,力排众议推行变法,王安石并不完全相信传统的天命观,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可知,王安石的思想是认为良吏善法对国家理财的重要性,B项正确,王安石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了宣传变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良吏善法对理财的重要性,排除C项;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变法主要是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主要围绕富国强兵进行,排除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根据材料“朝廷将前代进士科注重诗赋改为策论,明经科中原来的背默经义变成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王安石变法时更直接废除明经诸科,另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断案”可知,宋代减少或变革了唐代的科举科目,重视策论、明法等考试内容,体现了科举考试更注重其实用性,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科举考试的地位,排除B项;提高国民素质的说法夸大了宋代科举变革的作用,排除C项;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说明其意在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项正确;免役钱的征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是征收免役钱的客观作用,排除C项;题干中的“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王朝为了增强国力,抗衡北方的金朝,致力于农业资源开发,以及农业技术提高,重视农业生产,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B项正确;改善农业没技术是材料表面意思,排除A项;宋朝始终重视农业,不存在调整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解决人地矛盾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太祖、太宗出于平衡文武关系、巩固统治的目的,提倡和推崇“儒将”,北宋中后期,文臣士大夫通过对“儒将”的赞扬拒斥武人,巩固崇文抑武格局。南宋时期随着武将势力的膨胀“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在严峻的军事、政治形势下,人们通过追述和再评价“儒将”历史为现实困境寻求出路,A项正确。崇文抑武的贯彻是直接反映出来的,不是折射,折射应是背后本质的因素,排除B项;科举发展和儒将演变无关,排除C项;中央集权强化不是本质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表中涉及到了辽、金、西夏、北宋和南宋政权及各政权间的战争和战争及和议结果,表现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D项正确;材料除战争外还有各政权间的和议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权制度的描述,不能得出金的社会制度比北宋进步,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涉及南宋的大捷,故农耕民族无法战胜游牧民族不符合材料叙述,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面临严重的军事压力,南宋兵制改革推动了军队战斗力的增长,有利于抵御外患,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兵制改革后,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战斗力惊人的军队,未涉及对皇权的影响,排除A项;宋朝始终坚持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项;南宋兵制改革反映了当时面临严重军事压力,未体现文官武将激烈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30.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宋能够长期偏安半壁,主要和岳飞为代表的宋军的抵抗、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以及金世宗死后金朝统治逐渐衰落等因素有关,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绍兴和议大约维持了20年的和平,长期和平的表达不符合史实,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削弱。
(2)解除武将兵权;设诸路转运司通管地方财政,收回地方上的兵权、财权;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路一级监察机构;设置通判监督地方;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3)有效防止了内部动乱,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和稳定;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地方治理及发展;导致国家或地方贫弱,失去抵御外侮的能力;为后世历朝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北宋时期的中国。
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一“ 其故 ( 原因 ) 何也 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即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弱。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北宋时期的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二“‘杯酒释兵权’后部分将领回家休养,对节度使‘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可知,解除武将兵权、收回地方上的兵权、财权、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根据材料二“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设置路一级监察机构.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根据材料二“始置诸州通判”可知,设置通判监督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 根据材料三“自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可知,宋代极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这有利于减少地方叛乱的因素,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和稳定;根据材料三“地方长官因无权力,大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消极推诿,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可得出,降低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三“直接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与区域文明的发展进步”可得出不利于地方治理及发展,从而得出,阻碍了地方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三“更加严重的是造成国家或地方积贫积弱,从而失去抵御外侮的能力”可得出导致国家或地方贫弱,失去抵御外侮的能力。根据材料“元明清三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宋代一脉相承”得出,为后世历朝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32.(1)理由: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不同之处: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
举措: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任选3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理由: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合议于政事堂”作用:根据材料“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和所学知识可知,提高工作效率。(或“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或“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就他官畀以他名”作用:根据材料“任宰相者,不必身为两省长官,但就他官畀(注:给予)以他名,特以两省究为枢要之地,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遂为习用之名”和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宰相任用的范围;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和北宋前期(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隋、唐定制,本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究不敌中书、门下之亲,故其后惟两省长官为真相;而两省之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北宋前期)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可知,唐朝按照程序环节分工,北宋按照政务范围的不同分工。 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为实现这种“分立”所采取的举措包括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三衙”与枢密院分权,负责统兵但无权调兵。
33.(1)动因:“三冗两积”的困境;原有常平法的弊端;有利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鄞县的成功经验;儒家经邦济世的观念;宋神宗的支持。
(2)评价:利: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有利于常平仓的改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政府职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宋朝积贫局面;为后世信贷提供历史借鉴。弊:不法官吏强迫借贷;借贷还息增加负担;农民贫困催款困难;加剧北宋社会危机。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动因:根据材料“宋神宗即位以后,不断征求‘救荒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冗两积”的困境;原有常平法的弊端;第二小问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于是王安石以他在鄞县的经验,向宋神宗建议推行青苗法”可知,鄞县的成功经验;根据材料“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可知,宋神宗的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经邦济世的观念。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利:根据材料“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农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可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政府职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宋朝积贫局面;根据材料“这一变革可以克服常平仓仓储不足以及管理困难的弊病”可知,有利于常平仓的改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信贷提供历史借鉴。弊:根据材料“青苗法推行若干年之后,其中的弊病就显露出来。元丰六年(1083年)初,朝廷又规定各地对当年的青苗钱实行定额敛散,以确保上缴一定的利息收入,并避免无限制发放青苗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不法官吏强迫借贷;借贷还息增加负担;农民贫困催款困难;加剧北宋社会危机等方面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