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7 16: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维新派把救亡与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他们没有正面反对帝国主义,还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他们希望把自下而上的运动与自上而下的变革结合起来。由此可见,维新派( )
A.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 B.具有进步和保守的两面性
C.主张革命与改良并重 D.强调变法策略与实际相符
2.下表为维新派部分代表人物的主张。这些主张( )
人物 主张
严复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谭嗣同 “君”的产生应是由民“共举”,如有违民意,民可“共废之”
梁启超 中国欲锻造人民爱国的“国魂”,必须首先要“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
A.利于推动民众对现代国家的认同 B.为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C.旨在宣传变法改革挽救民族危机 D.表明君主立宪时机成熟
3.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新政,前后相继。尽管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抱残守缺,但他们中多数人不敢沉沦,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做出选择,企图实现统治阶级自我革新,然而由于在变革中的举措失当,最终被异己力量所推翻。这说明晚清( )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B.政局变动影响实现富国强兵的步伐
C.思想革新时机还不成熟 D.改革推进要注重充分借助外部势力
4.1897年,梁启超发表《医学善会序》强调:“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道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饴,国之勃然,盖有由也。”这表明梁启超认识到( )
A.强身健体是政治变革的必经之路 B.群众运动是革故鼎新的前提保证
C.变法改革是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D.学制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体现
5.王韬认为:“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骚驳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委经议院受酌。”郑观应指出:“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偏其平。“这体现出( )
A.传统思想对国人认识西方具有两面性 B.民本与民权思想本质上存在一致性
C.知识精英已具备领先时代的思想见识 D.近代政治转型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6.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这一点做不到”,则“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
②“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③“惟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7.1895 年6月3日,甘肃新疆巡抚陶模上《培养人才疏》;被人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奏请皇帝下令对陈腐现象“痛加删汰”;7月 19 日,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同月,又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折,条陈时务,提出六项自强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预备立宪改革的基础雄厚 B.科举改制尚未达成共识
C.要求变法的呼声趋向强劲 D.民族危机引发社会恐慌
8.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9.晚清的历史上,清政府面对危机,开展了三次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下列选项中,自救运动与危机匹配正确的是( )
序号 危机 自救运动
1 两次鸦片战争 ①
2 甲午中日战争 ②
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
A.①维新运动②洋务运动③清末新政 B.①洋务运动②清末新政③维新运动
C.①洋务运动②维新运动③清末新政 D.①清末新政②维新运动③洋务运动
10.有学者将晚清时期1860—1911年阅报组织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读以致用:管窥实务新知的知识窗口”“开风气、牖民智:以启迪民智、输入文明为鹄的(目标)”以及“政治宣传: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反映出( )
A.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民主科学思想不断传播
C.中体西用实践的彻底破产 D.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历程
11.晚清一观察家指出:“观于吾国政府,朝发一令曰,宜率此而行,外省置之不顾也;夕下一谕曰,宜以此为戒,外省依然如故。查询事件,则延迟不复;提拔款项,则藉词抵抗。”这表明晚清时期( )
A.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B.中国的民族危机正在不断加深
C.中央权力式微和督抚势力扩张 D.洋务运动的推行遭遇极大阻碍
12.1900年,英国政治家赫德预言:五十年以后,将会有千百万像今天义和团民这样的中国人,全副武装、听候国家的号召。他们将使任何列强都无法在中国待下去,他们会把一切势力强加给他们的一切,加倍奉还给所有侵略者。据此可知赫德( )
A.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 B.批判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
C.看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
13.在南京,金陵关税务司韩森满意地指出:“我相信外国人在南京比在别处还安全,虽然有排外的揭帖,但一贴上就被扯下来,换上意义相反的告示。”在湖广,张之洞断然下令:“已添重兵,出告示饬州县禁 谣拿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护。”材料中张之洞等人的举动旨在( )
A.动摇晚清政府政治统治的根基 B.勾结外部势力镇压义和团运动
C.保护人民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 D.维护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利益
14.德国媒体《上西里西亚流浪者》曾刊登题为一篇报道说:“周五一整天,在最危险的义和团成员聚集的天津东部上演了可怕的暴行。七点钟,他们纵火点燃了二十多座外国人的住房与仓库。……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我们需要一支比现在强大得多的欧洲军队来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报道( )
A.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原因 B.反映了中国民众的愚昧落后
C.反映义和团成为清政府的工具 D.掩盖了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
15.“(这场)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时序中,这种爱国反帝的狂飙起落成为介于变法和革命之间的一段历史。时人称“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变局”。材料所说的“(这场)运动”( )
A.严重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C.是近代国家出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D.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16.义和团运动打乱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在义和团活跃的地区出现“纪纲法度,荡然无存”的局面。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被摧毁。据此推之,义和团运动( )
A.直接推动了清王朝的灭亡 B.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客观上利于清末社会改革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17.1900年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这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义和团被中外势力仇视
C.西方列强的利益完全一致 D.中国主权遭受严重侵犯
18.1900年6月,慈禧太后向英美等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立马致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随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这( )
A.反映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步伐
C.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使中央权力机构开始发生变化
19.1900年,盛宣怀首先给闽浙总督许应骙去信说:“粤督李鸿章、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三帅均‘已遵旨联络一气,力保东南’”。许应骙忙回电答应,并称:“敝处早经会各领事,力任保护,与江、鄂办法不谋而合。”这反映了( )
A.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B.清政府灭亡具有必然性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必败 D.清朝统治已经宣告土崩瓦解
20.《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认可美国在“门户开放”政策中提出的“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B.列强以更隐蔽的方式形成侵华的同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国力 D.中国独立主权国家身份获得列强承认
21.如图为19世纪末美国著名杂志《PUCK》上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雅典娜女神表示:“首先要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文明,那条龙在给我们带来麻烦前必须被干掉,你不动手,那我就亲自来!”该漫画反映了( )
A.西方列强对自身文明充满了优越感 B.义和团运动是庚子事变的根本原因
C.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D.列强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吞并中国
22.1901年,梁启超提出:“凡借款所办之路,其路必至展转归外人之手而后已……此所以卢汉铁路由华俄银行经理借款,而英国出全力以抗之;牛庄铁路之借款于汇丰银行,而俄国以死命相争也。诚如是也,则中国多开一铁路,即多一亡国之引线。”他强调的是( )
A.技术创新的迫切性 B.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C.修建铁路的局限性 D.列强之间矛盾的复杂性
23.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积极介入地方公共事务治理的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如图为1872-1900年间绅董掌控地方事务类型变化情势概要图。绅董的出现( )
A.引发了中央权力下移 B.剥夺了地方政府职能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推动了社会治理变革
24.湖南衡阳的水口山矿以铅锌矿石品位高、产量大而著称。清末民初,日本利用湖南财政困难之际,多次以操控水口山矿为条件,与湖南当政者及北京政府等进行借款交涉,对此,湖南绅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抵制,历时将近10年,最终日本阴谋落败。这反映出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各界共识 B.湖南民众民族意识强烈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湖南成为日本侵略重点
25.1902年蔡锷在《军国民篇》指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他认为的国魂,便是尚武精神;1903年梁启超在其《论尚武》中也指出,“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他们旨在( )
A.锻炼国人体魄推翻满清统治 B.学习军事技术抵御列强侵略
C.振奋国人精神挽救民族危亡 D.进行思想启蒙维系传统文化
26.下列属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的是( )
A.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B.资金充足 C.轻重工业同步发展 D.基础扎实
27.1906年,时人建议关于募集新学资金等“公益事业”所涉及的民间公产不能“官不经手”,应在各州县“设立公产调查局,由该州县选举公正绅商数人……禀由地方官给予照会,调查本邑公产若干,作为兴办公益之用”。这表明时人认识到( )
A.官绅合作是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 B.救亡与兴办公益应相互结合
C.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具有必要性 D.基层力量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2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德也者,非一成不变者也(吾此言颇骇俗,但所言之者德之条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亘万古而无变者也。读者幸勿误会。本原惟何?亦曰利群而已),非数千年前之古人所立一定格式以范围天下万世者也。”这反映出,梁启超( )
A.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
C.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 D.提升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29.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絜矩之道” 相通。这反映了严复( )
A.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 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 D.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
30.李鸿章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后为了保护李氏家族利益公开反对变法。张之洞先后向清廷举荐梁启超等数十名思想开明、通洋务、懂西学的新派人士,但后来为“恐忤廷逆”解散了上海强学会。这反映出( )
A.维新派主导的社会改革急于求成 B.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
C.洋务派应对社会变局的矛盾心态 D.拯救民族危亡已成为社会共识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张海鹏教授对晚清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的概括。
阶段划分 阶段特征
阶段一1840~1864年 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遽变化作出初步反应的时期
阶段二1865~1895年
阶段三1896~1901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作出强烈反应的时期
阶段四1901~1912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仿照材料中作者对阶段特征的概括思路,写出1865~1895年的阶段特征。
(2)指出阶段三中“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作出强烈反应”的代表性事件,并任选其一简述其历史意义。
(3)作者认为“1901~1912年是中国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举出两个事例说明该观点。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中美《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需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在容闳等人的促推下,清政府开始举办幼童留美计划。1872—1875年,120名学生赴美留学,由清政府承担费用,设“幼童出洋肆业局”进行管理。学生在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和土木工程等的同时,由随行出国的汉文教习“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19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排华浪潮,加之清廷惧怕学生“西化”,留美幼童被迫中断学业、提前撤回,仅两人大学毕业。
材料二 20世纪初,曾为留美幼童的梁诚担任驻美公使,发现美方损失远小于庚子赔款所得。因此提出退款,并用于开设学堂、兴办教育,得到美国总统与国会的认同。1909年6月,晚清游美学务处成立,负责考选学生,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清华学堂。1909—1929年,庚款留美学生共计1289人,学习美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科学与技术等,其中87.3%获得学士以上学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中波《中美关系视野下的中美教育交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期间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美”与20世纪“庚款留美”的相同之处。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 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 压惩办。
——《辛丑条约》
(1)列举上述不平等条约所涉及的列强侵华战争。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维新派把救亡与维新紧密联系在一起,希望把自下而上的运动与自上而下的变革结合起来,这体现的是救亡图存的积极的一面;但他们没有正面反对帝国主义,还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这体现了一定的软弱性和保守性,B项正确;A项表述中,“各方”的说法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维新派以改良为主要手段,排除C项;材料所述状况与变法实际并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由题干“国者,斯民之公产也”“‘君’的产生应是由民‘共举’的结果”“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等可知,他们都主张“民”应掌握国家权力,这有利于推动民众对现代国家意识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属于维新派,他们主张改良而非革命,排除B项;三人主张塑造国民意识,未涉及变法改革,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君主立宪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在变革中的举措失当,晚清时期的维新变法和新政相继失败,体现了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A项正确;材料说明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政局变动影响实现富国强兵的步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明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未涉及思想革新,排除C项;材料说明晚清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未体现改革推进要注重充分借助外部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道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饴,国之勃然,盖有由也”可知,梁启超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崛起和发展,主要原因是通过变法改革,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史实可知,梁启超认识到变法改革是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C项正确;虽然材料涉及通过体操强身健体,但梁启超也认识到学堂、教育的作用,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变法改革推动英国崛起,并非群众运动,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学堂,但也涉及强身健体等方面,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政治大小,委经议院受酌”“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莫要于设议院”“君民共主者权偏其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下,近代早期改良派认为唯有采纳西方的议会制度才能解决“君民之隔”的状况,他们看到了西方国家在民主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但是他们用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来解读和诠释西方的民权思想和宪政制度,这使近代早期改良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流于片面,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说明传统思想对国人认识西方具有两面性,A项正确;民本和民权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民本指的是重视人民,民权指的是主权在民,排除B项;并不能因为早期改良派对西方政治有一定认识,就说明当时整个知识精英群体具有了领先时代的思想见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传统思想对国人认识西方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未反映近代政治转型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①“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这一点做不到”,则“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指的是列强的侵略实力深入中国内地,这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②“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该话语是对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反思,主张变法图强,这是维新思想的表现;③“惟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反映的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清朝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事件;④“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表明这是在谈论早期的不平等条约,体现在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故本题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震动了清廷朝野上下,从晚清官员陶模、张之洞、刘坤一,乃至保守派的官员徐桐等人的奏章中可以看见要求变法图强、保卫国家的呼声日益高涨,C项正确;预备立宪开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其他群体对于科举改制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恐慌”,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时期,广学会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异邦兴衰史,且不断获得传播,该现象体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应对民族危机,D项正确;“师夷之长技”是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众普遍认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措施,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发动了“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C项正确;维新运动时间是1898年,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争时期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该学者从阅报组织创立的目的及功能追求角度,对阅报组织进行阶段划分,时空定位从1860年到1911年,认为阅报组织经历了从注重致用、讲求实用到启迪民智,再到为政治进行宣传动员的变化历程,其转变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相关,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反映了近代社会变革的艰难曲折性,D项正确;阅报组织发展的阶段反映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无法体现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材料的阶段是1860—1911年,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实践是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与材料中阅报组织的宗旨不尽相符,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朝发一令曰,宜率此而行,外省置之不顾也;夕下一谕曰,宜以此为戒,外省依然如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命令在外省得不到执行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在处理事务和财政上的拖延和不合作态度。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央权力的弱化,以及地方督抚势力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晚清政府在内部的问题,没有提及外部隐患,排除A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是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列强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其实力范围等,但是这些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无法得出“民族危机正在不断加深”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清朝的中央集权衰弱的问题,但是没有提及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的中国。据题干“五十年以后,将会有千百万像今天义和团民这样的中国人……他们会把一切势力强加给他们的一切,加倍奉还给所有侵略者”,并结合所学可知,赫德已经看出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忍无可忍的中国人起来反抗是一个民族的必然觉醒,即他看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由义和团引发的赫德对未来的预言,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赫德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本身的态度,排除AB项;当时十月革命、中共成立等大事件都未发生,没有人能预料新中国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所述可知,金陵关税务司韩森指出外国人在南京比在其他地方还安全,虽然有排外的揭帖,但很快就被扯下来,换上意义相反的告示。这表明当地政府采取了措施来确保外国人的安全,防止排外情绪引发冲突。在湖广,张之洞下令增派重兵,发布告示要求州县禁止谣言和抓捕匪徒,并强调对所有洋商教士的保护。这些措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外国人和本地人民的财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张之洞等人的举动是在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而不是动摇晚清政府政治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北方地区,并没有到南京和湖广地区,排除B项;张之洞等人是地主阶级,维护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利益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媒体强调义和团运动威胁了外国人的住房、仓库,叫嚣增加侵华的欧洲军队“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掩盖了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D项正确;该报道掩盖了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并未揭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原因,排除A项;中国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部分信息,并非其主旨,排除B项;该报道掩盖了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材料并未体现义和团运动与清政府统治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题干材料“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爱国反帝”“成为介于变法和革命之间的一段历史”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说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正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严重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不是近代国家出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但他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华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义和团活跃地区出现了纲纪法度,荡然无存的局面,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被摧毁,这为后来的清末社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辛亥革命直接推动了清王朝灭亡,排除A项;半殖民地化主要表现为主权遭到破坏,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义和团的对内影响,未涉及对外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如果清政府不接受,将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表明西方国家在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且武力干涉威胁中国政府,反映了国家主权遭受到严重侵犯,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清政府的态度,不能得出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不能得出义和团被中外势力仇视,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西方其他国家对该提议的意见,且西方国家利益完全一致,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张之洞、李鸿章等地方实权督抚对朝廷的命令置之不理,这是中央权威遭到重创和地方势力扩张的结果和表现,这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排除A项;“抵制了”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央权力机构开始发生变化始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 年(中国)。据题干盛宣怀给闽浙总督许应骙的信息,可知李鸿章等地方督抚相互联络,打算“力保东南”,而许应骙也积极回应并表示做法一致,这反映了清朝地方督抚势力坐大,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体现出清政府统治的摇摇欲坠,也表明清政府灭亡具有必然性,B 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清朝统治内部的状况,而非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排除 A 项;题干不能直接得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必败的结论,排除 C 项;此时清朝统治还未完全土崩瓦解,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信息看,门户开放政策的被接受体现了列强以更为隐藏的手段来“瓜分中国”,维护各方的利益,B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并未体现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项;“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 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并且此时中国的主权并不完整,且该表述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首先要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文明”可知,该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认为自己的文明要优过中国,要把中国人彻底征服,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并不是庚子事变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了以后,漫画内容无法体现,排除C项;漫画说明列强是要彻底征服中国,而不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清朝(中国)。据题干中梁启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借款修建铁路会导致铁路最终落入外国人之手,从而成为亡国的引线,他强调的是中国民族危机的严重性,B项正确;梁启超的观点并未直接涉及技术创新的迫切性,排除A项;他并不是在讨论修建铁路的局限性,而是在警告铁路借款可能带来的民族危机,排除C项;虽然他的观点中提到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这不是他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872-1900年间绅董掌控地方事务类型变化情势概要图”及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以地方公务的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这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变革,D项正确;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不会影响中央权力,排除A项;绅董并未剥夺地方政府的职能,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绅董不属于正式的官员,不会影响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并不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日本意图霸占湖南的水口山矿山,但在湖南绅民的抵制下,挫败了日本的图谋,由此说明当时湖南民众民族意识强烈,自觉抵制外来侵略,B项正确;“成为各界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湖南成为日本侵略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可知,蔡锷和梁启超倡导尚武精神,其目的在于振奋国人精神以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蔡锷和梁启超旨在振奋国人精神挽救民族危亡,未体现他们都主张推翻满清统治,排除A项;蔡锷和梁启超旨在振奋国人精神挽救民族危亡,未涉及学习军事技术,排除B项;蔡锷和梁启超旨在振奋国人精神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维系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压迫,资金少、规模小,发展历程艰难曲折,A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金,排除B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轻工业较好,重工业薄弱,排除C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基础薄弱,排除D项。故选A 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王朝时期对民间办学和民间公益等秉持着“官不经手”的原则,不直接干预民间经济的处理。而随着办学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民间资金亟需政府介入,对经费使用加以规范,这一认识顺应了清末新政时期强化地方自治、调整地方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使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借由公益事业强调调整地方政府职能的必要性,而非强调救亡与兴办公益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实施民主宪政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强调时代发生变化了,传统道德也需要变化,要对传统道德加以改造,适应新的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德要利群,要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B项正确;梁启超想借助改革传统道德,培养新的国民,而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西方文化,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梁启超对传统道德的理解,无法看出对国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严复主张自由,主张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并且与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思想相通,可见,他的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A项正确;严复主张维新,反对封建统治秩序,排除B项;据材料“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可知,他主张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不是保守思想,排除C项;维新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后为了保护李氏家族利益公开反对变法”“举荐梁启超等数十名思想开明、通洋务、懂西学的新派人士……‘恐忤廷逆’解散了上海强学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洋务派虽然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倾向,但仍不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固有思维,仍然以维护阶级利益和封建统治为主,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戊戌变法的具体情况,无法体现维新派的改革“急于求成”,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矛盾心态,而不是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排除B项;洋务派矛盾心态与“拯救民族危亡已成为社会共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1.(1)从沉沦和探索两个角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期;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与失败时期(或中国变法和改良的酝酿时期,或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强烈反应”: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任意答出其中1点)或义和团运动意义: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任意答出其中1点)
(3)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落后;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企图独揽大权。(任意答出其中2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5~1895年。特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6~1901年。“强烈反应”:依据材料时间与内容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意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义和团运动意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企图。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1~1912年。说明: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末年,清政府为零挽救统治实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两个改革的失败,让国人认清清政府的腐朽落后;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企图独揽大权,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32.(1)近代西学对中国的影响;洋务派官员的积极酝酿和推动;中美有关留学的条约规定;晚清政府的支持;留美幼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2)都由政府主导,设有专门管理机构;都得益于国内有识之士的推动;都与中美关系发展密切相关;都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培养了人才。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中美《蒲安臣条约》规定……”可以得出“中美有关留学的条约规定;晚清政府的支持”等结论。然后结合近代中国近代伴随着西方侵略,西学在中国影响不断扩大、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官员的积极运作以及这批幼童的志向和抱负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洋务运动时期和20世纪两个时期,有识之士积极推动、晚清政府都进行运作并成立相关机构、美国在留学中的作用、都为中国培养了人才等角度,进行归纳可得出,都由政府主导,设有专门管理机构;都得益于国内有识之士的推动;都与中美关系发展密切相关;都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培养了人才。
33.(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特点: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一“ 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可知,材料一是鸦片战争;据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可知,材料二是甲午中日战争;据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 压惩办。——《辛丑条约》”可知,材料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一“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点;据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和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据材料三“(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和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