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7 16:2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将其推翻,以免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宪法所规定的“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材料表明( )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
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骗性质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袭制
2.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
①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②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③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④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1910年清资政院正式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议院性质的机构。在资政院第一次年会上,议员们对下一年的财政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查,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此可知,资政院的建立( )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 D.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4.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画中文字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该漫画旨在揭示( )
A.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时人对预备立宪的严重不满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D.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5.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类别部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
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
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6.章太炎于武昌起义当天即致函满族留日学生,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革命党人陈其美等,于1912年5月即电呈大总统袁世凯,要求通电各省将此前“鼓吹排满各书”一律禁毁,以联络五族,促进共和。这反映出当时( )
A.五族共和思想推动革命胜利 B.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
C.民族平等观念得到社会认同 D.民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关系
7.1912年,“中华女权同志会”创立者林宗素拜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承认女子完全参政权,孙立即表示“男女原应一例平等参政”。林将谈话记录公诸报端后,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性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材料说明( )
A.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大 B.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C.孙中山注重扩大群众基础 D.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
8.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B.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C.社会制度的变革要和人事相结合 D.辛亥革命未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9.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发布谕令:著自明年会试为始,凡一甲之授职修撰、编修,二、三甲之改庶吉士,用部属中书者,皆令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其在堂肄习之一甲进士、庶吉士、必须领有卒业文凭,始准送翰林院散馆,并将堂课分数于引见排单内注明,以被酌量录用。清廷此举意在( )
A.建立现代选官制度 B.探索新式人才培养
C.彻底废止科举制度 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10.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其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此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畅销全国。这说明( )
A.维新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B.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 D.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11.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磕磕绊绊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堪称预备立宪的“顶层设计”。然而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另在各部院本机构的清单中,如农工商部的清单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表明( )
A.清末新政维护了清朝统治根基 B.清政府借宪政达到固民心目的
C.清末新政能成功实现君主立宪 D.清政府从根本上违背立宪原则
12.下表是康有为和孙中山的部分思想。二者的思想( )
康有为 根据《公羊传》中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
孙中山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
A.植根于近代政治变革运动 B.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涵
C.肯定了社会变革的合法性 D.意在重建国人文化自信
13.(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国旗,如图)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象征自由,也代表民族主义。“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色象征平等,也代表民权主义。“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色象征博爱,也代表民生主义。据此可知( )
南京国民政府国旗
A.效法西方实行共和政体 B.象征意义蕴含三民主义思想
C.实现三权分立效果显著 D.阐释象征意义为推翻清政府
14.晚清流行的学堂乐歌(为新式学堂所设音乐课而创编的歌曲)有很多,如《中华国土》《何日醒》《醒狮》《警醒歌》《快快醒》《男儿第一志气高》《从军乐》《尚武之精神》《决死赴战》《出征军人》等,这些乐歌曲调简单,情绪激昂,又易学易唱,其普及程度远超学校范围。学堂乐歌的流行( )
A.说明救亡压倒启蒙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B.表明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侧面反映了现代教育制度的成功转型 D.表达了民众推翻压迫复兴中华的愿景
15.科举制废除后,各地纷纷举办新式学堂。知府何刚德说:“从前寒士读书,无所谓学费,如今学生无论贫富,学堂一律收取学费,很多的贫寒子弟失学。”湖南举人李蔚然也发文抱怨“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这说明新式学堂取代科举制( )
A.遭到守旧势力反对 B.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C.导致阶层流动停滞 D.损害多数国民利益
16.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他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 )
A.主权在民的理念 B.保护私有财产的意识
C.三权分立的原则 D.责任内阁制度的要求
17.就1911年11月浙江光复以来基本可考的44个州县民事长的身份来看,由本县士绅担任的有19人,其中旧官僚15人,而革命党人当选的仅为2人,其余民事长身份不详。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 )
A.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B.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遭到封建势力破坏
1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明确表示:(对于盐税和厘金)“不得不暂行照旧征收。将来实业发达,替代有资,必定删次前例。”同时,设立公债司,全面负责全国的公债和管理。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 )
A.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重点关注民生问题
C.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亟需解决财政危机
19.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相当的行政权,而《中华民国临时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构架( )
A.是仿效法国制度结果 B.使总统府和国务院对立
C.旨在防范袁世凯专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
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
2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成果有( )
①成立中华民国 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③清帝退位 ④推翻封建制度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参议院迅速制定民国组织法,并将法制局局长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呈交参议院以资参考。然而参议院却将原案退回政府,并组成编辑委员会起草《临时约法》。3月8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11日,孙中山正式颁布《临时约法》。这表明( )
A.民主共和的根基不牢固 B.政党政治运作有法可据
C.分权制衡原则得到维护 D.革命党人缺少政治权威
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却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其中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故有人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人民的自由只是“猫口之鼠之自由”。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 B.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
C.缺失制约政府的机制 D.忽视人民的民主权利
24.辛亥革命后,一批知识分子意识到:单纯的政治革命尚不足以救治中国,原因在于多数国人思想守旧、迷信盲从,无独立性,无自觉心,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人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与封建政治、奴隶政治没有两样。材料意在说明( )
A.开展政治革新的紧迫性 B.增强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C.推动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D.调和东西文化的可行性
25.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不少中国人为国家命运筹谋划策,开出处方,希望中国能改弦更张别开生面。这些救沉疴的处方包括以下诸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______;主张学习西方武器和生产技术及典章制度、其思想源于明治维新的______;借用基督教、动员中国民间力量的______;以革命行动建造新国家体制和民主政权的______。下列判断与上述“处方”对应无误的是( )
A.睁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义和团运动 五四运动
D.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26.近代的《时报》曾这样报道当时的社会氛围:“……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这一社会氛围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学术研究方向引导晚清政体的变革
B.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广泛传播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社会影响深刻
D.近代中国政党政治争取民主的结果
27.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所说的,在辛亥以后,“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表明( )
A.封建专制思想影响历史进程 B.民主共和建立顺应世界潮流
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28.传统北京剧坛基本皆为男性演员,即使是旦角也一律由男性扮演。1912年,在北京义明戏院股东俞振庭的邀请下,天津女伶赴京献艺,开创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随后掀起了各地女伶进京演出的潮流。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革新助推社会思想解放 B.区域交流促进戏剧发展
C.男女社会地位已经实现平等 D.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29.毛泽东1919年8月4日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作者旨在( )
A.号召联合广大民众进行革命 B.批判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C.提出在中国创建中国共产党 D.号召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30.如表是辛亥革命前后有关历史文献的内容摘录。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 遂因缘祸乱,盗我神器,奴我种人者,二百六十有八年……由鄂而湘而粤而川,扶摇大风,卷地俱起……此真逆胡授命之秋,汉族复兴之会也
《清帝逊位诏书》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A.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B.国家认同意识得到强化
C.民族平等得以实现 D.民族自决原则正式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31.[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出生在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一富商家庭。自幼具叛逆性格,鄙薄科举。后受维新思潮影响,先后到重庆、上海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1903年4月回上海,结识了章太炎,5月出版《革命军》。他在书中指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该书刚一问世,即“不胫而走”,在国内外不断再版,销售逾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数的第一位。1903年《苏报》案发生后,邹容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容主张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邹容革命思想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清朝政府既然已许外国人在华“设厂制造”,自然没有理由反对民间“设厂制造”。于是,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据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各省开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商办厂矿共80个,相当于过去20多年发展水平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李时岳《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2民国初期的工业发展被认为是近代工业化中的一个黄金时代。1912—1920年间,棉纺、面粉、缫丝、卷烟、火柴、电力、水泥、矿冶等8个主要行业的投资年增长率为13.8%。1913—1920年间,民营工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1.9%,远高于官营工业资本和外国工业资本的增长速度。且民营工业资本在工业总资本中的比例由一战开始时的30%增至1920年时的42.3%。
——摘编自龚会莲《变迁中的民国工业史(1912—1936)——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工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材料二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治边政策转变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片中的人物对中国出路所作的探索。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将其推翻”可知,材料讲述了预备立宪后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尽快推翻清王朝,B项正确;材料表明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由材料看不出革命派想要建立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在于预备立宪对革命的促进作用,不是在讲预备立宪的欺骗性,排除C项;材料表明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材料没有讲述革命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分析中,确实注意到了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包括国人种族观念的郁积、晚清政治的腐恶及威信的失坠、新思潮的输入等,这些都是导致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也提到了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等具体事件,这些事件使得革命的可能性得以爆发或扩大,①符合题意;梁启超的分析更多地是集中在宏观的社会背景和思潮上,而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梁启超的分析并没有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他是从政治、文化和思潮等方面进行探讨,②不符合题意;梁启超的分析中并没有明确提及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他主要是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可能性,而非革命的成败得失,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清政府被迫成立资政院,结果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反映了资政院的建立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C项正确;资政院的建立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资政院的建立是被迫适应社会变革之举,未体现对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B项;“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09年(中国)。根据材料“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及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的极度腐朽反映出其政权覆灭的必然性,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具有必要性,C项正确;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材料反映出的表象内容,并非该漫画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时人对预备立宪的严重不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00年的“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此项与漫画《不倒翁》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更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了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了列强入侵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军阀势力扩大与新军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近代军阀混战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才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章太炎由之前鼓吹排满到武昌起义当天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以及促进五族共和的转变,说明了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五族共和思想推动革命胜利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章太炎一个人的民族平等观念代表不了整个社会,无法得出民族平等观念得到社会认同的论断,排除C项;材料讲述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不能说明民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据材料“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随即致信孙中山,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良习惯性虽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众论’。孙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表示前论‘不过个人闲谈’。”和所学可知,孙中山由完全赞同男女平等平等参政到为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收回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的软弱和妥协,B项正确。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代表封建顽固势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孙中山注重扩大农民和工人等群众基础,排除C项;“传统观念妨碍妇女解放”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据本题材料“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既要重视制度更要重视人事,只是模仿外国的制度,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是愚蠢的,说明社会制度的变革要和人事相结合,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三民主义,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制度和人事的关系,并没有提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要和人事相结合,没有涉及到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著自明年会试为始,凡一甲之授职修撰、编修,二、三甲之改庶吉士,用部属中书者,皆令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其在堂肄习之一甲进士、庶吉士、必须领有卒业文凭,始准送翰林院散馆,并将堂课分数于引见排单内注明,以被酌量录用”可知,清政府在原有科举选官制度的基础上选拔出来的人才,还要进入京师大学堂接受教育,然后才可正式录用,这体现了清政府探索新式人才的培养,B项正确;清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现代选官制度,也不会建立现代选官制度,排除A项;此时科举制尚未废除,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1903年邹容《革命军》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这表明革命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C项正确;邹容在《革命军》中谈的是革命思想而不是维新思想,故除A项;“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不是邹容的《革命军》,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可知,清末新政中启动预备立宪,但宪政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清政府从根本上违背立宪原则,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D项正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预备立宪的骗局,立宪派的幻想逐渐破灭,革命派的斗争此起彼伏,清政府很快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而非维护了清朝统治根基,排除A项;清政府谋求借预备立宪挽救统治危机,但宪政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清政府更加失去民心,排除B项;清末新政并未能成功实现君主立宪,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根据《公羊传》中的“三世说”总结出社会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即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这是历史的进步,肯定社会变革的合法性;孙中山则指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提出民主共和的理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者的思想都将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增强其政治理念的历史合法性,C项正确;二者的思想是为了促进社会变革,A项因果倒置,排除A项;孙中山立足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这与丰富传统儒学内涵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重建国人文化自信无关,而是主要论证社会变革的历史合法性,以促进社会变革与救亡图存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青色象征自由,也代表民族主义”“白色象征平等,也代表民权主义”“红色象征博爱,也代表民生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象征意义蕴含三民主义思想,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对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含义的解读,没有体现出南京国民政府效法西方实行共和政体,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对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含义的解读,不能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三权分立,排除C项;材料中对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解读没有关于推翻清政府的内容,同时清政府与1912年被推翻,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晚清”“《中华国土》”“《警醒歌》”“《决死赴战》”等可以看出学堂乐歌反映了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从“《男儿第一志气高》”“《尚武之精神》”“《出征军人》”等可以看出学堂乐歌反映了民众挽救危亡的决心和意志,D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救亡压倒启蒙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结论,排除A项;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侧面反映了现代教育制度的成功转型说法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从前寒士读书,无所谓学费,如今学生无论贫富,学堂一律收取学费,很多的贫寒子弟失学。”“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人之,僻远不人;有势力者人之,寒微不与”可知,近代学堂教育存在地域差异和社会群体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B项正确;材料说明新式学堂取代科举制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材料并未涉及守旧势力的态度,排除A项;导致社会流动停滞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城镇和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损害多数国民利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强调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服务,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项;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没涉及,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是《临时约法》中规定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辛亥革命期间, 大批旧官僚趁机混入革命队伍, 并攫取地方政权, 该现象不利于革命的发展,说明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B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相关内容可知, 题干中未提及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南京临时设立公债司,管理公债,以解决财政困难,实现政府运转,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中央政府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孙中山提倡民生主义,但不能从材料得出临时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排除B项;C项“推动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项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初期推行总统总理负责的双轨制,这一制度的创设旨在防范袁世凯的专权,C项正确。《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学习法国宪法的部分,但两个行政中枢的状况法国并未出现,排除A项;结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未对二者进行权力的划分,而不是对立,排除B项;两个行政中枢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与史实相反,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锋十分激烈,C项正确;题干是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与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组成南京临时政府,南北议和后清帝退位,结束了满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错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④错误。BCD项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参议院退回政府部门起草的法案,独立行使立法权进行法律编撰,这体现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约与平衡,C项正确;材料符合民主与共和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政治运作原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党人政治权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的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明显的法理缺陷,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人民自由保障问题,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与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无关,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它并没有在思想深处破除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旧思想的迷信甚至依赖,导致辛亥革命后乃至整个民国时期,民主制度虽然在中国大地宣告成立,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地生根,因此材料认为要巩固政治革命的成果,维护民主政体,需要推动民众思想的解放,从而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近代中国国家出路探索之中,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开展政治革新的紧迫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增强民族意识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调和东西文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还希望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经验,来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借用基督教、动员中国民间力量;辛亥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运动。通过革命行动,辛亥革命成功地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B项正确;“睁眼看世界”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开明人士所提出,他们并没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洋务运动只主张学习器物,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并没有借用基督教,而是反对基督教的;以革命行动建造新国家体制和民主政权的是辛亥革命,而不是五四运动,排除C项;主张学习西方武器和生产技术及典章制度、其思想源于明治维新的是维新变法,而不是清末新政;义和团运动并没有借用基督教,而是反对基督教的;以革命行动建造新国家体制和民主政权的是辛亥革命,而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应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些变革深刻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服饰、礼仪等,C项正确;“学术研究方向引导晚清政体的变革”的说法夸大了“学术研究”的作用,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主要是在20世纪初,特别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而这段描述的社会变化更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政党政治和争取民主的过程确实对社会有所影响,但材料描述的变化更多地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政党政治争取民主的结果不完全对应,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辛亥以后……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反映君主专制已为人唾弃,民主共和顺应世界潮流,成为人心所向,B项正确;材料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非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反对君主专制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体现国人现代民主政治意识增强,而非缺乏,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政治转型取得重要进展,而非转型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北京剧坛打破了禁止女伶演戏的传统,掀起了女伶进京献艺的潮流,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对女性歧视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京剧坛禁止女伶演戏传统的破除,“区域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已实现平等”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新思想、新习俗的传入,国人已开始了文明开化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未能动员广大的民众,即缺乏社会基础。说明他意在强调联合广大民众进行革命的重要性,A项正确;毛泽东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问题,“批判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材料未涉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从“讨满”到五族共和,人们逐渐认识到各民族和地区均是中国的一部分,体现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维护,体现了国家认同意识的强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件对各民族的看法,体现不出主权在民原则,排除A项;民族平等在当时并未得以实现,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1.(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腐朽卖国的本质为时人所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个人强烈的救国责任感。
(2)影响: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近代爱国志士的觉醒;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做舆论准备。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从材料的“1902年”“190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正值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并结合材料“章太炎”“革命”等信息及所学得到邹容为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而从时代背景、个人情感和思想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时代背景来说,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腐朽卖国的本质为时人所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思想来说,据材料“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从个人情感来说,据材料“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个人强烈的救国责任感。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影响:可从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意识、民主革命等角度展开分析;据材料“在国内外不断再版,销售逾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数的第一位”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近代爱国志士的觉醒;据材料“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做舆论准备。
32.(1)原因:清政府放开民间办企业的限制;列强对中国大量资本输出的刺激;工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民族工商业者的努力。(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表现:工业增长迅速;民营工业资本快速增长。(言之成理即可)影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推动了产业工人增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谕令各省‘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可知,清政府放开民间办企业的限制;根据材料“清朝政府既然已许外国人在华‘设厂制造’”可知,列强对中国大量资本输出的刺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商业者的努力。
(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民国初期中国。表现:根据材料“1912—1920年间,棉纺、面粉、缫丝、卷烟、火柴、电力、水泥、矿冶等8个主要行业的投资年增长率为13.8 %”可知,工业增长迅速;根据材料“民营工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1.9%”可知,民营工业资本快速增长。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工厂增多,推动了产业工人增加;国人创办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
33.(1)背景: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传统中国的领土观念受巨大冲击,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形成。
(2)探索:李鸿章: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康有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等,以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制度,出任临时大总统,创建了中华民国。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传统中国的领土观念受巨大冲击,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探索:根据材料二图片中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李鸿章: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康有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等,以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制度,出任临时大总统,创建了中华民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