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革命的时间越延长,在广大基层群众中郁积着的反帝反封的积极性就会愈加迸发出来,这是各地方地主绅商所最害怕的。鲁迅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写的《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特别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群众思想较为保守 B.革命缺乏严密组织
C.封建势力阻挠破坏 D.列强反对中国革命
2.下列中国近代的思想观点,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②“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③“盖天下皆是天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3.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颁布了如下政策。这反映出( )
1903年 商部颁布《奖励公司章程》 凡集股50万元至5000万元的工商业者,分别奖以议员或者商部头等顾问等职位,并加黄七品至头品预戴。若获奖者已有职衔则在所定等级之上加一级,还可以移奖给兄弟子侄
1906年 商部颁布《奖给商勋章程》 能制造新式机器者、翻新工艺者、精工制造者,奖给六品到二品的顶戴,五等至一等商勋
A.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B.民间工艺改良热情高涨
C.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D.传统抑商政策显著改变
4.有学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将其推翻,以免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宪法所规定的“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材料表明( )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
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骗性质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袭制
5.1911年3月,梁启超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一文,文中曰:“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然“十年来之中国若支破屋于淖泽之上,非大乱后不能大治。此五尺童子所能知也。武汉起事,举国云集响应。此实应于时势之要求,冥契乎全国人民心理所同然。”材料表明,当时的梁启超( )
A.认为美法式的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B.依然寄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
C.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重大变化 D.已预见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巩固
6.章太炎于武昌起义当天即致函满族留日学生,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革命党人陈其美等,于1912年5月即电呈大总统袁世凯,要求通电各省将此前“鼓吹排满各书”一律禁毁,以联络五族,促进共和。这反映出当时( )
A.五族共和思想推动革命胜利 B.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
C.民族平等观念得到社会认同 D.民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关系
7.李侃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革命派对袁世凯建立独裁有所防范 B.苛刻的和谈条件导致南北和谈破裂
C.这说明袁世凯在政治上做出了让步 D.孙中山辞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8.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群体提出的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群体 具体主张
太平天国领导者 男呼兄弟,女呼姊妹,不列尊卑,不分贵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尽杀妖
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并明确提出“推女学之源,国家兴衰存亡之系焉”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列担”
A.近代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
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加剧 D.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
9.1911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所以“希望袁能够找到一个办法,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泰晤士报》这一社论( )
A.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 B.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旨在促进南北和平谈判 D.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
10.1842年,谈判代表耆英等人认为“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1871年,曾国藩“窃思自道光二十二年间与洋人立约议抚,皆因战守无功,隐忍息事……故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1912年,梁启超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外交协会,提出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裁撤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等要求。这种变化说明了( )
①民国政府积极维护和争取国家权益 ②国际法思想进一步传播
③天朝上国理念一直影响着外交决策 ④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这是1911年一位美国人鲍布的一封家书的节选:“武昌现有15000人参加了革命党来反对政府,尽管清兵得到援助,但他们(起义军)烧毁了总督衙门及其他官署,他们(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汉口、武昌、汉阳三座城市。”家书中提及的这场革命( )
A.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12.186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翻译包括法学在内的西方著作;在洋务派创办的学堂里,《万国公法》被列为必修的课程;1905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上述变革( )
A.维护了日益丧失的国家主权 B.拓宽了科举制度的选官范围
C.适应了外交形势的迫切需要 D.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1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约法》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B.共和政体的不断完善
C.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 D.总统制符合发展趋势
14.1903年1月,湖北留日同乡会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有人对其评价:“一篇一章,一行一句,无不补国人公德之缺点,启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学益其智识,理论开其精神,事实助其感情,文词增其美德,实足养成中国将来之国民。”由此可见,该刊物创办的主要意图是( )
A.唤醒国民实现救亡图存 B.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培育留学生的爱国精神 D.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5.从1907年到1910年,仅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抢米”“抗捐”事件,就有八十多起,参加的农民、市民不可胜数。1906年安源煤矿六千余工人参加了同盟会在萍乡、浏阳、醴陵举行的起义。1911年川汉铁路筑路工人举行起义来响应“铁路国有”运动。由此可知,当时( )
A.革命党人注重民生问题 B.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C.工农是民主革命主力军 D.中国革命具备较强社会基础
16.中共一大筹备期间,邓中夏在代表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写道:“拿起任何一张报纸,即使是军阀们出版的报纸,都可以找到通篇是各种混乱思想同民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学说的大杂烩的文章。”这一现象主要缘于当时( )
A.政局动荡阻碍思想解放 B.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
C.各种社会思潮斗争激烈 D.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17.辛亥革命爆发后,政府下令剪辫子,许多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想剪。据说,黎元洪就曾因为拒绝剪辫子而被革命党人举枪在脑袋上警告,并最终被一个士兵抄起大剪“咔嚓”一声剪掉了。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百姓遭受军阀的迫害 B.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C.黎元洪反对武昌起义 D.民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
18.1916年7月版《新闻报》载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下图)。漫画中,一条大绳把人群圈在中央,绳索勾勒出一个“约”字。作者意在表达( )
A.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B.民众们团结救亡的诉求
C.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 D.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
19.1925年桂系统一广西后,在清末地方团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民团制度,全省设置12个民团区,以黄绍竑、白崇禧为正副总指挥,各区设民团指挥部,下辖各县村机构,建立了一个从省到村的严密武装和行政体系,改变了以前基层治理一盘散沙的局面。据此可知,民团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社会阶层分化 B.着眼民生水平的提升
C.发扬了民主政治精神 D.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
20.下表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机器输入总额变化表(单位:千两白银),下列不属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年份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总额 5895 8086 8640 4766 6470 5907 7861 15336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1.有学者指出,在民国初年“新”与“旧”的争鸣论辩中,教育改革蓬勃推进,性别意识得以发现,域外文学思潮不断涌入,“人”被明确地摆在一代中国人的思想中心。该学者论述了( )
A.教育改革建立完整的学校制度 B.复辟帝制导致新旧思想冲突
C.思想解放唤醒国人的自我意识 D.文学革命彻底冲垮封建礼教
22.甲午战后,李鸿章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法,利用俄日矛盾相互制衡;在欧战爆发之后,民国政府谋求加入和会,通过“边缘会谈”的方式争取有利于中国的结果,这些行为( )
A.标志中国开启外交近代化进程 B.表明中国试图以外交手段维护利益
C.推动中国成功收回了山东主权 D.寻求中日通过直接交涉来缓和矛盾
23.1919年以前,孙中山奔走各处,专心政治运动。1919年下半年以后,孙中山开始集中心力,专事著作。 他认为“思想革命的势力,高过一切,革命如欲成功,非先从思想方面入手不可”。孙中山的这一转变(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
C.助推了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 D.缘于战后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2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认为社会政策应承担调和资本与劳动矛盾的职能,通过保护工人,限制兼并等方式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李大钊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时也强调,社会主义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他们的主张都( )
A.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B.反映出当时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D.推动了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25.1922年鉴于国内棉花稀缺的现状,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向政府递交呈文,要求暂行禁止国棉出口,暂行免征花纱、布税厘。但这一要求遭到了国会议员们的反对,也遭到各国公使团尤其是日本公使的反对,最终纱联会的请求化作了泡影,民族棉纺织业陷入萧条。这一结果( )
A.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关系密切 B.体现南京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
C.说明日本是民族工业最大外敌 D.源于内外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
26.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女人们意识到高领妨碍脖颈转动,衣领禁锢了身体的自由,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废领运动。去掉了领子,将领口做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钻石形等样式,并在领口装点各种花边、领结等,还做成海军领、青果领等西式时装领子。当时的服饰改革( )
A.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导致中国传统服饰的消亡
C.促使妇女地位的显著提高 D.体现服装的中西合壁特点
27.1916年新年伊始,陈独秀发表文章说:“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 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这一主张( )
A.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指明了出路 B.目的在于批判儒家伦理观念
C.将人的解放与国家振兴相联系 D.主张先个性解放后改造社会
28.“在旧时,文言文是贵族和文人的专属,普通百姓很难理解。但如今,无论是经典著作,还是民间传统,都可以以简洁明了的白话文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由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 )
A.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有利于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C.具有强烈的激进性 D.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9.史载:“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一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中国主权不完整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③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大、发展过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1929年,天津转运商边筱亭等人在谈及铁路运输渐减之原因时说:“揆诸当时民生之状况,疑经济之艰窘,已不堪忍受,乃军阀淫威,只知聚敛……捐税之重,无与伦比”;“我国各路,原来运费,比各国都重……于数年运费,又加二五”;商民视陆运为畏途,多改道于河海。这说明,当时中国( )
A.铁路技术相对落后 B.军阀割据导致政局动荡
C.北方水路运输便利 D.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恶劣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 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年 246次
1846-1855年 933次
1856-1865年 2332次
1865-1875年 909次
1876-1885年 385次
1886-1895年 314次
18961911年 635次
——摘编自杨庆垄《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季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数月之间,各省响应。袁世凯为清廷内阁总理,虑全国扰乱,力持停战,遣使南北议和,定优待皇室条件。清帝逊位,让权于中华民国。是时各省军队纷扰,藩属离心,几成分崩之势。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已而正式大总统仍举袁世凯续任,友邦同时承认,民国基础乃固。
——1915年《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政治革新,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其和,力图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的局限,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革新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及共同结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们发动的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趋势。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中指出革命时间延长会激发广大基层群众的反帝反封积极性,而这是各地方地主绅商所害怕的,并且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的“不准革命”一章,都体现了封建势力对革命的阻挠和压制,他们不希望群众参与革命,害怕群众力量的崛起威胁到他们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封建势力的阻碍,而非群众思想保守,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革命缺乏严密组织这一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时空是近代(中国)。①项,“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民为要,练只又以制器为先”是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①项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②项,“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通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项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项,“盖天下皆是天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张,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年-1864年,③项时间是1851年—1864年;④项,“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子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我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1923年,④项时间是1915年—1923年。据结论可知,时间正确顺序是③①②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成立商部,制定商业法律,给杰出的工商业者以爵位、官职奖励,这反映出传统抑商政策得到显著改变,D项正确;传统思想观念有所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间工艺改良热情,排除B项;材料是政策,未体现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将其推翻”可知,材料讲述了预备立宪后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尽快推翻清王朝,B项正确;材料表明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由材料看不出革命派想要建立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在于预备立宪对革命的促进作用,不是在讲预备立宪的欺骗性,排除C项;材料表明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材料没有讲述革命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就题干材料整体而言,意思是梁启超原来主张在中国实行“开明”式的君主立宪制,但十年来(1901-1911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包括预备立宪的破产、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的成功,已转而接受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主张,说明他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C项正确;当时的梁启超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重大变化,AB项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当时的梁启超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重大变化,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章太炎由之前鼓吹排满到武昌起义当天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以及促进五族共和的转变,说明了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五族共和思想推动革命胜利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章太炎一个人的民族平等观念代表不了整个社会,无法得出民族平等观念得到社会认同的论断,排除C项;材料讲述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不能说明民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的三个条件是为了防范袁世凯走向专制独裁的道路,所以革命派对袁世凯建立独裁是有一定防范的,A项正确;南北和谈没有破裂,最终使得清帝退位,南北统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的主张,但袁世凯并没有全部接受,排除C项;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在孙中山辞职前,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论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阶级领袖还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有识之士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人士,他们的思想主张都体现出男女平等这一思想,且这一主张把女性解放与民族救亡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妇女解放和救亡图存相结合,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新旧文化冲突加剧”“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排除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英)。根据材料“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在英国的支持下,迫使清帝退位,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此材料所述《泰晤士报》这一社论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泰晤士报》对武昌起义的态度,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破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泰晤士报》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没有体现促进南北和平谈判的目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故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梁启超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外交协会,提出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裁撤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等要求”体现的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利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主权,说明的是国际法思想进一步传播和国家主权意识逐步增强,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梁启超个人行为不能代表民国政府,①错误,排除AB项;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理念对外交决策的影响,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1911年”、“武昌现有15000人参加了革命党来反对政府,尽管清兵得到援助,但他们(起义军)烧毁了总督衙门及其他官署,他们(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汉口、武昌、汉阳三座城市”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排除A项;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后,但是是在辛亥革命之前,排除B项;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是五四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后的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翻译西方法学著作、必修《万国公法》、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反映了晚清外交中熟悉和运用国际法的迫切需求,C项正确;维护了日益丧失的国家主权,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近代教育改革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总统权力的变化,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图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实行总统制则有利于扩大袁世凯的权力,所以这种变化的实质是新旧势力的交锋十分激烈,C项正确;题干是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与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锋,不能说明总统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03年留日湖北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湖北学生界》,“输启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学益其智识,理论开其精神,事实助其感情,文词增其美德,实足养成中国将来之国民”,说明创办《湖北学生界》的目的是启发民智,唤醒国民实现救亡图存,A项正确;材料强调《湖北学生界》思想启蒙的作用,并未涉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排除B项;该刊物创办于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不仅仅是培育爱国,而是救国,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才开始,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涉及的是该时间段农民、市民和工人纷纷参加革命运动,说明当时中国革命具有较强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党人对民生的关注,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革命主力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拿起任何一张报纸,都可以找到通篇是各种混乱思想同民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学说的大杂烩的文章”,这表明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斗争激烈。 C项正确;政局动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思想领域各种思潮的混杂,而非政局动荡对思想解放的阻碍,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多种思潮的并存和混乱,而非突出马克思主义在华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但不是造成各种思潮大杂烩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期间,剪辫运动遭到部分民众反对,说明部分民众思想仍未解放,民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D项正确;政府实行剪辫法令并不意味着百姓遭受专制军阀迫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新的社会生活习俗,只体现废除旧的习俗,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民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与黎元洪反对武昌起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中国)。根据材料“漫画中,一条大绳把人群圈在中央,绳索勾勒出一个‘约’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字样指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漫画中,可以看到一群人中有军阀、资产阶级、学者等,人们希望这些人都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约束之下,说明民众渴望维护民主政治,A项正确;团结救亡不符合材料追去民主共和的主旨,排除B项;实现国家统一与材料的主旨维护民主共和并不相符,排除C项;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图中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2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民团制度是桂系治理地方的重要制度,主要目的是提升对地方的整合程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增强桂系军事实力。民团制度改变了清末民国以来广西各地区分裂混乱的局面,有效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阶层分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民团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提升民生水平,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发扬民主政治精神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1912至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5至1919年,中国的机器输入总额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1927年到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符合题意;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发生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属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属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教育改革蓬勃推进,性别意识得以发现,域外文学思潮不断涌入,‘人’被明确地摆在一代中国人的思想中心”和所学可知,民国初年,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人的地位凸显,说明的是思想解放唤醒国人的自我意识,C项正确;民国初年的学习制度并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帝制对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文学革命对封建礼教产生巨大冲击,但是并未冲垮,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类、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李鸿章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法,利用俄日矛盾相互制衡;在欧战爆发之后,民国政府谋求加入和会,通过‘边缘会谈’的方式争取有利于中国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政府应对复杂的国际现状,试图以外交手段维护中国的利益,B项正确;中国开启外交近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北京条约》的签订,排除A项;中国成功收回了山东主权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政府利用其外交手段维护利益,不是寻求中日通过直接交涉,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919年前孙中山专心于政治运动,1919年后则将精力集中于启迪民众思想。结合五四运动推动民众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可知,孙中山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象的建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的这一转变不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排除A项;中国革命性质在此时并未发生转变,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由政治运动转向思想解放,与“西方文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和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保护工人,限制兼并等方式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可知,陈独秀和李大钊追求共同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和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言论代表当时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B项正确;李大钊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材料中的言论与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时间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但还未实现中国化,排除C项;材料中思想仅反映当时人民的愿望,结合时代背景当时还未实现中国农村共同富裕,排除D项。
2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内棉花稀缺,加上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民族工业,以及外国公使团,特别是日本公使的反对,都可能是导致民族棉纺织业陷入萧条的原因,说明民族棉纺织业萧条来源于内外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D项正确;1922年并非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而题干中提到的是1922年的事件,时间上不吻合,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日本公使反对了这一要求,但仅凭这一点不能断定日本是民族工业最大的外敌,排除C项。故选D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中国)。根据材料“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女人们意识到高领妨碍脖颈转动,衣领禁锢了身体的自由……还做成海军领、青果领等西式时装领子”,反映妇女们追求服饰自由和思想解放,D项正确;A项是在甲午战争后,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促使妇女地位的显著提高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时空是191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集人成国。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把人的解放与国家的振兴联系起来,将思想启蒙作为变革政治的手段和工具,C项正确;这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观点,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指明出路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不是批判儒家伦理观念,而是主张将人的解放与国家振兴相结合,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个性解放与改造社会的先后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无论是经典著作,还是民间传统,都可以以简洁明了的白话文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大力提倡白话文,有利于传统经典与民间传统被国人理解接受,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激进与否,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利于向人民群众传播传统文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9.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攫取了一系列的特权,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很多国家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所以一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主权不完整,①符合题意;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②④符合题意;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企业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时间与题干不合,③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转运商边筱亭等人认为,铁路运输渐减与国内经济窘迫、军阀割据及运费高昂相关,这折射出当时国内经济、政治、交通等条件都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说明民族经济发展的环境比较差,D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恶劣,A项对材料解读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恶劣,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商人选择水运是被迫的,而不是因为北方水路运输便利,排除C项。故选D项。
31.(1)问题:民变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尖锐;清廷统治危机加深。(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社会性质转变;列强侵略加深;传统经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民族主义高涨;清廷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评析: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他们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积极推动中国宪政,希望政府能够切实落实立宪措施;立宪派的态度体现了其坚定的政治理想,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和空想性。
革命派:始终反对清政府立宪活动,认为预备立宪是骗局;不断发动反清起义以抵制预备立宪。他们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提出并践行三民主义,对清朝的反动统治不抱幻想;革命派看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认识到清末预备立宪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但在实践上具有脱离群众的一面。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第一小问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中晚清民变统计情况表可知,晚清时期民变发生次数呈现出增加趋势,据此可知晚清时期民变频繁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社会矛盾尖锐,从而也加剧了清廷的统治危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自《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班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开始转变;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侵略逐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随之而来,中国传统经济(自然经济)解体也随之加深,中国社会结构也出现新变化;随着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向西方学习,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促进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依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清政府的赔款也越来越多,最终摊派到百姓身上,加重了百姓负担,导致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统治腐朽,统治摇摇欲坠。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立宪派:依据材料二“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依据材料“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可知,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结合所学知识,随着西方君主立宪制思想传入中国,立宪派受西方君主立宪制思想的影响,积极推动中国君主立宪制,希望清政府能够切实落实立宪措施;根据材料中立宪派的看法,体现出立宪派坚定的政治思想,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立宪派已经看出了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表现出了立宪派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和空想性。革命派:依据材料中“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可知,革命派始终反对清政府立宪活动,认为预备立宪是骗局;依据材料中“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可知,不断发动反清起义以抵制预备立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民主共和思想传入中国,革命派深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提出并践行三民主义,也认清了清朝的腐败,不对清政府抱任何幻想;革命派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也让革命派认识到了清末立宪运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但在实践上具有脱离群众的一面。
32.(1)局限: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原因:袁世凯独裁统治(北洋军阀统治)确立;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
(2)示例:论题: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 阐述:1898年,维新派联合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期间维新派提倡的新学与民权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深度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的灭亡,促进了社会政治进步。近代部分政治革新尽管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影响。由此可知,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局限:据材料“清季政治不良,民军起义于武昌,以图改革。数月之间,各省响应”可知,忽视革命党、孙中山等的历史功绩;据材料“幸民国成立迅速,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从事整理,秩序渐复”可知,夸大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原因:据材料“1915年《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可知,袁世凯独裁统治确立;据所学只似乎还可知,此时期袁世凯想要称帝,强调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是为袁世凯称帝造势;此外还可以从,二次革命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的分裂;教科书体现政府意志等方面进行说明。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政治革新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可以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政治革新对社会发展能起到积极影响”或“政治革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存在局限性”等不同层面,自拟论题。可拟定论题如下:近代政治革新促进社会发展。在进行阐述时,主要通过近代以来的政治革新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史实,用两个及以上的具体史实予以说明,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性总结或得出相关启示。可进行阐述如下:1898年,维新派联合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冲击封建制度。期间维新派提倡的新学与民权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戊戌政变后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901年,清政府实行政治革新,采取了包括教育、军事、经济、政治在内的诸多领域的新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深度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的灭亡,促进了社会政治进步。近代部分政治革新尽管未取得完全成功,但仍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影响。由此可知,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革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谋求今日社会之发展,不可一味因循守旧,应当随着国情与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革新。
33.(1)原因:列强入侵;农民起义。
(2)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失败
(3)原因:辛亥革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趋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可知,列强入侵、农民起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探索:根据材料列举的人物可知,涉及的探索活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探索都失败了.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可知,辛亥革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趋势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