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
?百家争鸣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 的内容,就教材所讲述内容来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属于历史主干知识,在中国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要让学生抓住本单元的一 条主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形成并兴起;汉代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体系,真正做到把知识学活、会用,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学习时要详细梳理知识点,如解释“百家”和?“争鸣”等。并结合政治史和经济史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该种状况的的原因,让学生建立整体框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掌握孔孟荀等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水平有限,尽量设置紧靠教材基础知识的题目,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激发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技术:多媒体信息 包括课件展示,音频展示、实物投影等出示课堂进程中问题提示及需要的音频视频链接,利用多媒体的声画感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堂情境,从而产生共鸣。
在导入新课,合作探究环节利用PPT展示图片、文本资料、图表等。目的在于营造历史时空走廊,让僵硬的历史鲜活起来,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和名人面对面,和历史事件面对面,在虚拟的历史时空中感悟历史。
?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展示孔子、老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图片,导出课题
识图并说出代表人物的名字
通过PPT展示、结合图片进行。
学习新课
明确复习目标,解读课标
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投影展示课标
学习成果展示
检查学生所做学案情况
展出学案、接受检查
?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材料,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思考,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补充完善答案
小组展示
知识梳理
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P2-10,概括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影响。完成表格
?依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性论上观点分歧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2.儒、道、法三家的治国主张分别有哪些?
依据学案,构建知识框架
通过PPT展示、结合图片进行。
课上研讨
从儒家、道家、法家的主张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2分钟后请学生回答,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
研讨
小组展示
小结
百家争鸣的意义
?
结合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以上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学习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并学会合作互助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当堂达标评价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以评促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合作凝聚力和学生的成就感。
另外,通过TTP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历史人物认识。
课件25张PPT。新课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群星灿烂、盛况空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奇异景观。它是一泓活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战国时期,感受百家争鸣的历史盛况。高二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哪些主要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哪些?你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吗?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儒、道、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宏观把握】 儒家——政治理想道德准则
墨家
生产力发展 思想领域 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社会大变革 百家争鸣 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兵家
共同构成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 阅读本课导言及课后第10页 “阅读与思考”,从以下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时间:3分钟) (6分)
(快速阅读——同桌交流——老师点拨——自我整理)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5.学术环境:
总结根本原因:【学习过程】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学术环境: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性善论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先义后利性恶论朴素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奠基人,
“亚圣”,
集大成者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一目,合上教材,默写完成下表内容。
(要求:1、默写时注意要点化。2、自查自纠用红笔改正并记住。)
(8分) (时间:3分钟)教师点拨:
孟子思想体系间的内在联系:
仁政
(核心)仁爱对民,
以德服人重民民贵君轻性本善基础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
(基本内核)富贵…贫贱…
(基本表现)孟子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
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主张?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三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为之[问题探究] ——我来解读儒家思想 (27分)
(要求:1、自主写下答案要点。2、小组内交流完善。3、课堂展示:C层次展示,A层次补充。4、质疑释疑。5、精讲点拨。6、整理巩固)
1、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积极作用是什么?(5分)
思想主张:仁政。
积极作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巩固统治,具有进步意义。
2、依据上述表格,请你说说孟子的主张与荀子的主张有何不同?(4分)你认为谁更能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为什么?(6分)
(1)不同:
政治思想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而荀子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后天可以教育。
(2)孟子。
因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继承:仁、德治、民本 ;发展:将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成为统治者制定
国家政策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而荀子又吸收了法家思想,与孔孟学说不完全一致。
3、结合第1课,概括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12分)(思路提示:时代+人物+主张+地位) 1、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养浩然之气等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3、战国时期的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治国应礼法并施,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战国时期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自主学习 ] 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 (时间:5分钟)(二)战国时期的墨家、道家、法家、兵家课堂上的百家争鸣——我来扮演思想家(6分)
从墨、道、法、兵四家中挑选你最欣赏的一位思想家,阐述其思想和影响。
(要求:1、仿照下列示例,自主写下要点2、小组内交流想法,要有对思想的解释或评价3、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在课堂展示。)
例:“我是墨子,我的思想主张是…… ,我的学派代表……的利益,当时的地位……”
思考:
1、如何认识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墨家在战国前后地位变化的原因?
2、为什么韩非子的思想在当时备受重视?
1、兼爱反映了人们要求平等的呼声,但是这种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非攻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战争、希望安定的愿望,但在争霸背景下,难以被统治者采纳。
显学: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不受重视: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手工业受限制。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符合当时社会由统一走向分散的发展趋势;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为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张变法革新——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反映了庄子“齐物”的世界观,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 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
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是庄周。醒来后,已分不
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挺
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使他很纳闷,
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
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其实蝴蝶就是庄周,
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看见庄子正盘腿
坐草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责备他说:“你的妻子现在死了,
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
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
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后来由形体渐渐地
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
的东西,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
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
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
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
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上述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火眼金睛]
请判断:这是哪一派别、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5分)
1、“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4、“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5、“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结合下列材料,从地位、性质、对文化、对社会的角度来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6分) (时间:3分钟)
材料一 教材P10最后一自然段。
材料二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1、地位:重要阶段,基础
2、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3、对文化:共同构造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
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对社会:推动了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总结升华】
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仅在2500年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大放异彩。请你说说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对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完善个人修养等方面有什么借鉴作用?(6分) (5分钟)
(要求:1、自主写答案要点。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代表课堂展示。)儒家:仁的思想——协调人际关系
仁政——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养浩然之气——公正、廉洁、自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兼爱——平等、博爱
非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节用、节葬——节约、低碳生活
道家:辩证法——正确对待生活、学习当中
的顺境和逆境、成功与挫折
天与人不相胜——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法家: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进行变革,与时俱进,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孔子 仁、礼、德治、教育 儒家创始人孟子 仁政、性善论、养浩然之气 奠基人、亚 圣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集大成者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创始人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