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李倩
单位
山东省茌平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是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 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在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本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由于上学 年已经对必修Ⅰ、Ⅱ相关的政治、经济内容进行过学习,故本课的教学更多地采取展示资料、问题探究、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 论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感悟升华,对本课内容形成总结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经过上一学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受传统主次科目观 念的影响,对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刚刚结束的必修Ⅰ、Ⅱ中的大部分知识已经遗忘,由于本课有比较多的内容涉及到必修Ⅰ、Ⅱ 的内容,尤其是探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各阶段出现的背景和影响时,必须联系必修Ⅰ、Ⅱ的内容,估计届时学生的问题会较为突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提高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教材以及相关材料的方法,探讨中国各阶层学习西方的具体情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提高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四、教学环境
??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本节课在信息技术方面应用了哪些技术:课件、白板。
2.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
在授课环节中,利用多 媒体课件让同学们能在课堂上运用到较多的历史材料,并出示问题加强同学们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在练习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当堂练习 运用,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理解。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问题设置: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世界形势与中国形势如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展示
讲授
多媒体展示
自主学习
教材结合多媒体完成学习任务
探究
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抛砖引玉,点评总结
同桌讨论
课件中展示有关材料、问题和答案
建构
教师引导构建本课题系
根据本课所学归纳总结
表格归纳
训练
随堂检测
展示答案
课件展示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中,用了新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学案预习、复习导入、问题探究、表格归 纳、分组讨论各种形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用到了较多的历史材料,并出示问题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 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踊跃参与课堂学习,同 时也注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
课件12张PPT。 第21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致书友人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1)林魏二人提出了什么相同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2)林则徐和魏源分别为“开眼看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3)他们的思想有何作用和局限?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2、人物及思想:(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建议制造西方炮船。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编撰《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史地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雾中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5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思想1、背景:(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2)国内:清朝衰落,闭关锁国。(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1)积极: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为洋务派思想奠定基础。(2)局限:局限于少数开明分子,对西方认识停留在器物层面,几乎没有实践。3、影响: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1)材料中的思想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2)什么是“中体西用”?洋务派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思想?(3)洋务派的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异同?(4)“中体西用”的思想有何作用和局限?二、移花接木学器物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1、背景:(1)必要性:内忧外患。(2)可能性:西学传播,洋务派形成(曾李左)。2、思想:中体西用,师夷自强(1)含义: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封建统治。 (1)积极: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2)局限: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限于器物层面,最终失败。3、影响:(2)与林魏相同: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有抵抗侵略的意图,都未达到目的。 不同:前者唯一目的是抵抗侵略,后者首要目的镇压农民起义;前者主要介绍西方情况,后者有30多年实践。三、昙花一现变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1、产生: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3)影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为维新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背景: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郑观应《盛世危言》 郑观应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指出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和影响。(2)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思想有何异同?2、发展:19世纪90年代康梁严谭维新思想(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成因:①维新派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③为了减少变法阻力。(2)洋务派与维新派: 不同:①学习内容:器物——制度; ②阶级属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③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相同:创办新式学堂,维护清朝统治。(3)代表人物和主张: 推动了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影响: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雾中开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思想二、移花接木学器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三、昙花一现变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1.阅读以下当时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2.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3.“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①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继承并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④为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 郑观应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夫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之。”这表明他主张
A、依法治国 B、维护专制 C、主权平等 D、公平贸易
5.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_______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6.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