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17: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9分)
闽剧又被称为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一出出剧目__①__(chuàn)下来,一个个演员数过来,就是福州人熟悉的“地方志”。对许多海外华人华侨而言,闽剧还是“家乡的味道”。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闽剧团。闽剧400多年(  ),前有老一辈闽剧人的坚守,后有年轻力量的注入。闽剧历经多次起落,一直保持__②__(pénɡ)勃的生命力,这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__③__(xù)奋斗,更离不开闽剧扎根的文化土壤。福州闽剧院获奖的新编剧目《过崖记》经过近一年的重新加工、编排,终于与观众见面。(  )的反转性情节、充满闽剧美学特质的艺术呈现,获得广泛(  )。《过崖记》的成功演出成了又一出福州闽剧院的当家戏。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薪火相传 跌宕起伏 赞誉  B.一脉相承 抑扬顿挫 赞同
C.一脉相承 抑扬顿挫 赞誉  D.薪火相传 跌宕起伏 赞同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过崖记》的成功演出让福州闽剧院又成了一出当家戏。
B.《过崖记》的成功演出成了福州闽剧院的又一出当家戏。
C.《过崖记》成了福州闽剧院的又一出当家戏。
D.《过崖记》让福州闽剧院又成了一出当家戏。
2.名著阅读。(6分)
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阅读《艾青诗选》,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信仰?结合名著的特点和相关内容概括并阐述你运用的阅读方法。(6分)
二、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23分)
长在心中的大树
谭仲池
①我曾读过作家贺捷生①大姐写的一篇散文《去看一棵大树》。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你看,我和你们与这片深沉又肥沃的土地,这棵死而复生的树,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读者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
②有一年的一天,我去张家界采访。突然想起那棵心仪的大树,便萌发去看这棵大树的念头。从张家界市区到樟树村,车子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一路上,放眼山川,阳光明媚,白云飞渡,青山连绵,绿水潺潺,梯田层叠。栋栋新修的农舍点缀滴翠的山野,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尤其是在路边不断出现的各种形状、呈淡青色的嶙峋巨石,给这个氤氲着神秘色彩的大山增添雄壮和凝重的气息。我想,这应该就是湖南湘西的独特风情和古老乡韵。
③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澧水河岸。河岸长年生长着一排排枝叶茂盛的樟树。樟树的苍绿流进河里,河水变得柔软深幽,在微风吹拂下,荡漾着绿融融的光波。耸立在河岸的这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 200年。
④我怀着深深的眷恋和虔诚,跑向这棵大树。
⑤我跑进了遥远的古老溪口的萧瑟秋风和吊脚楼的如水月光里;我跑进了风雨如磐、潮起潮落的壮阔和苍凉里;我跑进了血火升腾、马蹄声碎、曙光初照的黎明里;我跑进了东风万里、春潮澎湃、歌声飞扬的艳阳里;我跑进了崭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花海里。
⑥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我的身体贴向大树,我在用心用情拥抱心中的这棵大树。我终于静下心来,在离树100米外的山丘坐下来,打开画夹。
⑦这时,在我的身边,悄悄地围来了不少老乡。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为这棵大树画像。画它经受的那些风霜雨雪、酷暑流火、雷鸣电闪赐予的沉重、悲苦、坚韧、挺立与壮烈;画它那一枝一叶的遒劲繁茂、躯干枯皮和根须的皲裂、伤痕和复活。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啊!我仿佛觉得它就是一条河、一座山、一杆旗、一部书!
⑧在我潜心画画时,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乡亲们跑来,不顾危险,全力扑火,才阻止了火势蔓延。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萎一半青翠的样子。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
⑨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裹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棵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⑩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伍中去。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棵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这时,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有如惊雷滚动,飓风掀起。我放下画笔,凝神细看、倾听,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我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向树的四周凝望。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我知道这座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洗礼、有近千平方米的老屋,就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当时人口很少的溪口镇,一次就有7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想到这一切,我笔下勾画出的大树的根和干、枝和叶,自然就融入了大树的意志和信念;我用钢笔精心为大树描绘,描绘它胸中的向往和坚守,描绘大树的情和义、善和美。
我明白了大树守望岁月青葱的一往情深;我看到了大树呼唤斑斓明天的梦想追寻。现在的溪口镇和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这里的新楼在绿荫里绽放欢乐;这里的瓜果在山坡飘香;这里绿色生态,清新怡人,成了旅游打卡的天堂;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让人的精神受到洗礼;这里的四季花开如云;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
我要跟着古樟树下的脚印,走进炮火硝烟的战场,去品味红旗漫卷过雄关的悲壮。我要从古樟深深的纹理里,拾回大树含情送别红军的朵朵泪花……
此刻的我,止不住泪珠盈眶。我要对大树说:今天,我来到你的身边,用笔雕刻你精神的伟岸,感悟你的平凡、豁达和伟大,再一次倾听你的深情叮嘱和召唤。你是长在我心中的大树,永远为在新征程上踔厉前行的追梦者,撑开绿荫,遮挡风雪,播洒春光……(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有删改)
【注释】①贺捷生:贺龙的女儿。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作者探访溪口镇,为大树作画为线索,串联见闻以及感受,脉络清晰。
B.路边不断出现的巨石奇形怪状,给湘西大山增添几许神秘和凝重的气息。
C.“我”为大树被雷击后烧焦而感到酸楚,也为老乡们的叙说而欣慰。
D.本文作者思绪漫游,时空交叠,传递革命精神,表达对红色文化的赞美。
4.阅读文章,梳理大树的传奇经历。(3分)
名字:古樟树  树龄:1 200多年传奇经历:1934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0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雷击后复活,半边枯萎半边青翠。现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6分)
(1)樟树的苍绿流进河里,河水变得柔软深幽,在微风吹拂下,荡漾着绿融融的光波。(赏析加点词语)(3分)
(2)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赏析句子)(3分)
6.樟树村打算以这棵大树为依托拍摄一个视频,发展红色旅游项目,第⑩段作者用较多笔墨写想象,你觉得此处镜头是否有必要拍摄?请阐述理由。(5分)
7.小滨想选择下面这首歌作为本视频的背景音乐,你同意吗?请结合选文主旨和情感说说理由。(6分)
好大一棵树(节选)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12分)
材料一:所谓福文化,其实亦是一种内涵广泛的传统民俗文化概念。中国古代流传的“五福”说法,对后世曾经产生广泛的影响,《韩非子》亦说“全寿富贵之谓福”,此后逐渐形成诸如福禄寿、加冠晋禄、长命百岁、子孙万代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而来的则是各种相关民俗元素和事象的流传。“福”又分为“五福”,《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方海权著作《福报的由来》对五福的记载: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无病,第四福:子孙满堂,第五福:善终。
(摘编自《福建日报》《福建福文化漫谈:福地福人居》)
材料二: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为名的省份。带“福”的市名全国有五个,福建占四个:福州、福清、福安、福鼎(另一个是贵州省福泉市)。福建传统艺术也反映了与之相关的艺术元素。戏曲、文学、美术、雕塑(包括木雕、石雕、漆艺、年画、泥塑、剪纸等传统装饰)以及书画作品中展现了崇福、盼福、祈福、追福的愿景。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或闽南南安、安海、龙海古厝村落的门窗柱头,经历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可见各种美轮美奂的雕刻。
在福建各种非遗项目中,更是“福意无边”。如南音、莆仙戏、送王船、妈祖信俗、福船制造、厦门漆线雕等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福文化。
(摘编自方友德——《闽台“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
材料三:“福”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字形为“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其意为祭祀。随着时代变迁,“福”有了更多的含义,一方面寓衣食富足,另一方面寓诸事顺遂、生活平安。
8.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福文化的内涵丰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福内涵的解释往往把寿排在第一位。
B.《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其中“全”的意思是全都。
C.福建的福文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主要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D.“福”字的内涵由最早的祭祀演变成了对安康富足的愿景。
9.福建的福文化可谓“福意无边”了,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10.寒假期间,学校布置了“身在福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寻找春节期间体现身边“福文化”元素的节日活动,返校后在班会课上交流,说说自己从什么活动中发现了福文化元素,并说说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内涵。(5分)
三、写作(50分)
11.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材料二:“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释义为:接受并负起责任。
材料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担当:在家庭生活中,因为有父母和儿女的担当,家才能幸福美满;在学校教育中,因为有老师和学生的担当,教育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在国家建设中,因为有每个公民的担当,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 (1)①串 ②蓬 ③续
(2)A
(3)C
2. 示例:从作品中我读出了作者对革命胜利和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如《我爱这土地》,以“土地”为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感;《黎明的通知》则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体现了他崇高的信仰。阅读时,可以抓住诗歌重点意象进行赏析,圈画重点语句,品味诗歌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一)3. C
4. ①树下贺、萧闹革命,树旁群众入红军 ②雷击起火烧半边,村民合力护周全 ③笑看新楼绽欢乐,喜迎四方打卡人(守望岁月情意深,悉心照顾追梦人)(每空1分)
5. (1)“流”的本义为液体流动,“荡漾”意为(水波)一起一伏地动,(1分)在这里指樟树翠绿的倒影映入河中,(1分)写出一排排樟树枝叶的茂盛和河水微漾的动态美,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体现了环境的清幽、宁静。(1分)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土家吊脚楼建筑比作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守护着澧水,(1分)突出其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1分)
6. 有必要拍摄。(1分)①本段生动地再现了贺龙、萧克在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革命的历史场景,能丰富文章内容,拓展时空视野。(2分)②本段展现了大树的千年沧桑和红色文化底蕴,为下文点出大树的意志和信念,表达对其赞美做铺垫。(2分)
7. 示例:我同意。(1分)这首歌反复讴歌大树,匹配文中的“这棵大树”。歌曲赞美了大树坚强不屈的品质、播撒绿荫的美德,和文中大树的坚强不屈、在雷击后焕发生机、播撒绿荫为自然添彩相一致,和文中大树象征的革命先辈们英勇奋斗、浴血奋战的精神相一致。用这首歌作为视频的背景音乐,能起到渲染气氛、深化景点内涵的作用。(5分)
(二)8. B 点拨:材料一《韩非子》中“全寿富贵之谓福”这句话中的“全”不是全都的意思,而是保全,保全自身,平安无恙的意思。所以选B。
9. 体现在城市命名、传统艺术、房屋建筑、非遗项目等。(4分)
10. 示例:我在贴春联的时候发现了“福文化”,每家每户都在大门口贴一个大大的福字,这里的“福”内涵包括:健康、长寿、财气、平安等。(5分)
三、11.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