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l六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l六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17: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少年不识愁滋味,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3)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_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7)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在《无题》中运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6分)
有网友在某省人民政府网站留言:“《水浒传》丑化女性,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应将其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推荐目录中清除出去。”此留言引发网友热烈的讨论。作为具有理性思辨精神的八闽学子,你是否赞成该网友的建议?请你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回答并说明理由,不少于100字。
二、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6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释】①斩楼兰:西汉时,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强烈,感情喷涌而出,具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D.本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及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
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联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9题。(18分)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徐则臣
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⑦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⑧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我上一次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他说:北京人。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⑨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震惊于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逐渐地失去曾经的家园。
B.曾经在“我”的心中,家园是“我”判别这个世界的一把最重要的标尺。
C.儿子的答案让“我”心惊,是因为他竟然完整地说出了“我”的感受。
D.“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在人的意识中正逐渐淡薄。
6.“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的模样。 (3分)
7.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5分)
(1)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2)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8.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4分)
9.“家园”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乡,创作的源泉,比如徐则臣小说里常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花街”,沈从文的作品多展现湖南湘西的民俗、民风。请你再列举一位这样的作家,说说他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2题。(10分)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24名受访家长进行了“美育教育”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二:每到踏青季,许多家长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然而,当儿童身处偌大展厅,严肃的展陈有违他们活泼的天性,专业的解说让他们一知半解,他们还要为写感想、写游记发愁……大部分博物馆主要服务于成年观众,缺乏对儿童参观体验的考虑。要让博物馆对儿童产生持续久远的积极影响,需要优化参观体验,让孩子乐意“钻进去”。儿童博物馆如何准确把握自身定位、突出创意特色,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审慎考量。
有人认为,建设面向儿童的博物馆并不容易,大到主题设置,小到展品选择,都需要以孩子的眼光来审视。这其实指出了建设儿童博物馆的实践原则:用儿童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讲好“文物故事”。国内一些博物馆已经展开过相关尝试:首都博物馆曾面向儿童推出亲子活动及课程,制作科普动画和在线游戏,让儿童“看得懂、学得会”;南京博物院曾策划恐龙主题儿童展,以“恐龙”的独特视角引领孩子学习相关知识,还将科普与亲情元素巧妙融汇于故事线中。
相关领域专家认为,目前博物馆面向儿童、青少年等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关注满足“参展者的个性化观展和差异化的成长需求”,要立足孩童视角,开展“个性化+儿童向”展览活动;还可以打造亲子空间,疏通孩子与家长情感交流的渠道,让“大朋友”和“小朋友”都有所收获。
(选自《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设计博物馆》,《中国青年报》,2023年2月15日,有删改)
材料三:当下,越来越多美术馆立足本馆定位,深入挖掘馆藏资源,以新颖的叙事策划展览,并在展览中加入作品导赏,完成了从学术研究向展览、向公共教育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导赏词的撰写是公共教育的基础,却往往不被重视。作为知识的再生产,导赏词不仅要有学术含量,还要通俗易懂。
对此,北京画院美术馆进行了相应探索——在展览中加入作品网上导览;针对亲子家庭开发观展手册,以轻松的语言为其解读展陈逻辑、展览作品,并根据观展手册策划实施面向儿童的工作坊体验活动等,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内容制作上,美术馆尤为注重知识的输出效果,比如“满园青青百草同——齐白石的跨时空对话之一”展览的亲子观展手册,富有创意地将齐白石作品与西方艺术经典进行对比阐释,以比较学的方式,带领观众了解中西艺术异同。如今,很多美术馆线下线上齐发力,在充分开展线下公教的同时,又丰富线上体验,从实体展览虚拟现实(VR)呈现、直播导览、线上策展、云端讲座,到新媒体、短视频的宣传推广,让美为更多观众共享。
(选自《人民日报》,2023.2.19,有删改 )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育教育”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应免费向青少年开放。
B.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亲子活动课程及符合儿童博物馆建设的实践原则——“用儿童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讲好‘文物故事’”。
C.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拓展了新空间,让美的艺术被更多的观众共享。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公众关注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11.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为发展青少年美育教育,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需做出哪些改变。(3分)
12.漳州市博物馆决定在2023年10月15日于馆内举办“国际丝绸之路”展览活动。请你以举办方的身份给华侨中学的师生拟写邀请函。(4分)
三、写作(50分)
13.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反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 (1)爱上层楼 (2)山雨欲来风满楼
(3)为赋新词强说愁 (4)相见时难别亦难
(5)却道“天凉好个秋” (6)晓镜但愁云鬓改
(7)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8)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2. 示例一:我赞成这位网友的建议。书中充斥着暴力,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如“武松血洗鸳鸯楼”“李逵江州劫法场”等情节中,“英雄豪杰”们视兄弟如生命,却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不利于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应该把此书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推荐目录中清除。
示例二:我不赞成该网友的建议。《水浒传》的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推荐目录中保留,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老师应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情况,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二、(一)3. D 点拨:该诗化用西汉傅介子的故事,描绘了守边将士在边塞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并没有表达“壮志未酬的抑郁”。
4. 不好。“抱”是抱着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晚上怀抱着马鞍打盹儿,准备随时应战的情景,体现了将士戍边生活的紧张;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用“枕”有安逸舒适的效果,不符合诗意。
(二)5. C 点拨:根据第⑨段“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了本,而是,震惊于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可知,儿子是“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故C项“完整”错误。
6. ①古典朴素的。②个性独特的。③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有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传统的家园精神内涵。(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7. (1)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强调了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家园的重要意义,句式整齐,富有气势。(1分)
(2)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板着”一词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1分)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1分)
8. 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的痛心与无奈。②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的震惊和愧疚。③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 示例一:鲁迅是浙江绍兴人,(1分)他的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常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1分)比如《社戏》《孔乙己》《五猖会》。(1分)
示例二:老舍是北京人,(1分)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1分)比如《骆驼祥子》《茶馆》。(1分)
(三)10. A 点拨:由材料一调查数据可知,建议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的家长占总数的64.9%,超过一半。
11. ①用青少年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讲好“文物故事”;②要立足孩童视角,开展“个性化+儿童向”展览活动;③打造亲子空间,疏通孩子与家长情感交流的渠道,让“大朋友”和“小朋友”都有所收获。(每点1分)
12. 示例:
尊敬的华侨中学师生:
漳州市博物馆定于2023年10月15日在馆内举办“国际丝绸之路”展览活动,邀请贵校师生参观,恭候大家光临。
漳州市博物馆
2023年10月7日
(格式正确给1分,内容完整、用词礼貌、语句符合逻辑给3分)
三、1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