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
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
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的歌会》效果分析
整堂课用一个“这”字串联起来,关键通过赏析字词来揣摩语言,揣摩人物形象,揣摩沈从文想要表达的东西。条理清楚、环环相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融入了文本,整堂课的表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积极和动脑的,学习效果较好。
根据课堂的进展情况,由易到难设置了三个评测练习,较为全面的考察了学生。生字部分学生掌握的都很好。工笔描绘练笔部分,学生也能写出流利精彩的文字,均有一定的语文功底。由于对课文深入浅出的赏析,“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这一问题都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思考,都能有生命、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年轻人在谈恋爱。他们在用什么形式谈恋爱啊?(可提问,可齐说)用唱歌的方式。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老百姓在放牧时唱歌,结婚时唱歌,表达爱情时唱歌。据说傈僳族打官司的时候也唱着歌去告状,法官断案的时候啊也用歌唱来断案。民歌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去欣赏一场《云南的歌会》。
作者沈从文。谁能简介?请坐。
二、齐读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少数民族的歌会风俗;
2、在朗读中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三、接下来处理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迤(yǐ)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jù)
忌讳(huì) 酬(chóu)和(hè) 铁箍(ɡū) 熹(xī)微
齐读一遍
四、走进云南的歌会
师:文章开篇就这样写道——(出示灯片)
齐读: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师:“我的见闻”有哪些呢?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
接下来咱用一个“这”字,引领着我们去看一看从文先生的见闻。
这个“这”字可了不起,在文章的每一段都有,找出来。
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
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一个神奇的“这”字辐射全文。我们今天就从“这”字出发,走进云南的歌会!
师:首先来看这句话:(出示灯片)
生齐读:“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师:这是种什么生面别开的场所?
生: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师:哦,那我们可以说就是在“山野”。在山野干什么呢?对调子,也可说对歌。
人们在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在呢?
生:赶马女孩在路上。
师:她们唱歌的方式是什么?
生:想唱就唱、随心所欲地唱。
师:我们称为“漫歌”
师:那个最热闹的场所是什么?
生:“金满斗会”。
师:集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传歌。
师:哦,全村的男女老幼在村寨传歌。
师:再看另一个“这”字
齐读: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怎样的一个唱法?
生: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师:时间长,场面壮观。这样的场面中声音如何呢?
生:“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出示灯片)
师:“龙吟凤哕”是什么意思?你说说。
师:龙在呼啸、鸟在鸣叫,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读一下,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女生)声音虽极其轻柔,(男生)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齐读)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师:男女分读,真的是有点龙吟凤哕的味道了。如果说传歌的特点是唱和相续、龙吟凤哕,那“见景生情和引经据典”是哪个歌唱形式的特点?
生:第一个。(众生答)
师:对歌的特点。
那漫歌的特点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出口自然、淳朴本色。
美妙有情、悦耳好听
师:都是四字词语,朗朗上口。读一下。
生读:见景生情、引经据典、美妙有情、淳朴本色、唱和相续、龙吟凤哕。
师:这就是云南歌会的特色。
师:咱们再来看第三个“这”字。第四段结尾“在这种环境气氛里”。
同学们,沈从文的文学风格被称为田园牧歌式,他的文字是诗也是歌,这段最能体现这种牧歌式的诗意。老师将这段文字分行方便大家看,并没做太多改动。老师和一位同学合作朗读,请给这支美妙有情的牧歌加上名字。
师:好,我们开始。
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在这条路上
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
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
山鸟呼朋唤侣
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
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生)
?
花茸茸的戴胜鸟
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
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师)
?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
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下坠到草丛
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生)
?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
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
在这种环境里,出口自然
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师)
?师:好,谢谢你。你的声音也是美妙有情、悦耳好听!
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生:山鸟呼朋唤侣、女孩自由歌唱、“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歌声振林樾”。
师:咱们能不能把名字取得浪漫一点:“看,山花烂漫;听,山鸟齐鸣。”
师:还有什么好题目?你说说。
生:“聆听天籁”。
师:聆听天籁。多有诗意的名字。你的理由?
生:鸟的歌声、赶马女孩的歌声好听。
师:哦,像天籁之音,哪怕是发哑带沙的声音也是悦耳动听的。说到鸟,沈从文说这种鸟“向碧蓝天空中飞去”,然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下落到草丛”。老师读的对吗?
哦,不对,我的词好,还是从文先生的词好啊?既然如此,“钻”和“坠”好在哪里呢?
生:“钻”既写出飞行的路线直,又写出飞行速度快,表现出云雀的轻捷,身手敏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伏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坠”路线也是直的,下降的速度快,还看出鸟儿很顽皮,富有情趣。
师:嗯,这种鸟真的是让人感觉处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文章写了人和自然。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这里人和自然合一了吗?所以我们可以取个题目叫
生:天人合一。
师:同学们,沈从文写的是歌会啊,在这里却大量的写景,有用处吗?同桌商讨。
生:山路漫歌不仅仅是赶马女孩自己在歌唱,鸟儿也在歌唱,万物都在唱。让我们能更感觉到云南的美丽,云南歌会的魅力。
师:万物都是歌手,共同奏响一部田园交响曲,这样的歌会怎能不精彩呢。
生: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赶马女孩正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所以哪怕嗓子发哑带沙,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淳朴本色美。
师:嗯,在这样美的环境里,歌声只会更美。用环境的美烘托出歌声的美。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这种环境里,这些被歌声喂养长大的人们是什么样的?请看第四个“这”字。(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女人,带着问题一起朗读这一部分:(电脑呈现)
生:“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师:你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生:对调子厉害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来?
生: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
师:我觉得“三个”应该重读,显出她唱功的厉害。尝试一下。
我如果生长在云南,还真想会会她,同她对唱三百回合。
生:比较豪放
师:她还喝米酒呢。让我们感觉到她充满了什么?
生:活力
师:活力和生命力
生:快乐。
师:你评价女孩子很到位。我们看一下这个标点,“意思像是说”说的后面用的是什么?
生:逗号。
师:为什么不用冒号?
生:她没有说,是“像是说”。
师:她唱赢了三个对手都没有说,说明她什么?
生:谦虚,低调。
师:低调朴实有内涵!
她不但唱歌好,还会荡秋千呢。不信你看:红字重读,(你来读)“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电脑呈现)
师:“就”和“还”表现出她什么特点?
生:胆子很大!
师:这个胆子大的女同志长什么样啊?请看,你来读
点读: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师:脸是什么样的脸?
生:枣子脸
师:像枣一样;
我这里正好有一枚枣,看上去有点红也有点紫,人的脸要是长成这样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枣子脸是来说年轻妇女长的不好看吗?还是另有它意?实际上是来说这种颜色是一种健康的颜色,是说妇女身体
生:健康。
师:你说对了,这枚枣送给你。
师:牙齿呢
生:像糯米
师:糯米白不白
生:白
师:她的牙齿白
师:围裙是什么颜色的?
生:葱绿色的
师:枣啊,糯米啊,葱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尤其在乡村生活的人们,可见沈从文的文字具有什么气息?
生:乡土气息
师:沈从文从当地的生活中选材,信手拈来,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
师:他用细腻的笔触,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年轻女人的彩色照片。这种手法叫工笔描绘。
接下来,请用工笔描绘的手法,结合提示,写写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师长,150字左右。提示:运用工笔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着意刻画,入微地再现事物特征。这种工笔细描法,一般较多地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融入其中。
(学生写并展示)
师:文章除了描写女人还描写了老人,请同学们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人。红字重读。
点名读:“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
师:通过这些红字你们看出这是什么样的老人?
生:很会唱歌
师:所以“当行出色”“却”“正本整套”“样样在行”要重读,突显他唱功的厉害。
生:具有热情
师:热情的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他很伟大,因为他传承的是什么?
生: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传承的是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
师:有他们厚重的民族文化就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有他们,才会出现一连唱败三个对手的年轻妇女,才有想唱就唱的赶马女孩,才有人人会唱歌的这样一个民族。所以“真像”两字不仅要重读,还要有一种敬畏、赞美和崇拜感。
师:怀着这种感觉再齐读一下这段话。
五、走出云南的歌会(挖掘提升)
师:“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我们细读、流连、徜徉在“云南的歌会”,现在我们走出云南的歌会,深深地思考:“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写写你的看法。
生:沈从文在呼唤人们的生命力和活力。
师:生命力,老师认同。
生:呼唤传歌的热情和对文化传承的赞美
师:呼唤文化的传承。
生:呼唤一种乐观、快乐的生活态度。
师:就像对歌的妇女。我想沈从文呼唤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再去研读挖掘文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就养这方人,这方人就唱这方歌,这方歌显着这方风俗。这就是独特的云南的歌会。老师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
女生齐读:云南的歌会,
歌美,景美,人更美!
男生齐读:旺盛的生命,
奔放的灵魂,
纯净的生活,
自然的人生!
教师:我们似乎能听见沈从文的热切呼唤:
怒放生命活力!激扬民族梦想!
齐读:美哉,云南歌会,悦耳嘹亮;
壮哉,蓬勃生命,日月齐光!???????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对唱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小合唱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本文重点段,因为是最热闹的。——大合唱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少数民族的歌会风俗;
2、在朗读中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对厚重的民族文化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在课程资源上,通过视频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让学生感受云南民歌的魅力。给学生拓展工笔描绘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进行练笔。
本课作为新授课,用时一节课。
《云南的歌会》教师评课记录
研讨记录人:陈晓伟 评课研讨教师:茶业口镇汪洋中学语文组
张永文老师就《云南的歌会》说课。
观课教师评课
陈晓伟
1、借助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导入,讲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受云南民歌的魅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处理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并让学生齐读、熟记,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
3、整堂课用一个“这”字串联起来,关键通过赏析字词来揣摩语言,揣摩人物形象,揣摩沈从文想要表达的东西。条理清楚、环环相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融入了文本。
(二)吴美松
1、环节设计新颖
通过起名字让学生感受环境的美丽,教师还能就主旨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比如“天人合一”理念。在分析“枣子脸”环节,教师有所创新,运用早就准备好的两枚枣引导学生。巧妙引导学生这种颜色是一种健康的颜色,是说妇女身体健康。教师顺势将两枚枣送给了答对问题的两名同学。
2、教师注重了学生的读,“读”占鳌头,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引导学生了解沈从文作品的风格:乡土气息、田园牧歌式。
(三)亓俊刚
读写结合,给学生讲工笔描绘并引导学生练笔。
(四)刘文思
1、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通过“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引导学生挖掘主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
2、教师最后写了一首诗送给学生。在美丽的诗歌中结束了这节课,师生激情朗读,意犹未尽,既是诗歌美,也是云南的歌会美,更是诗歌背后的生命美、文化美。
《云南的歌会》评测练习
三个评测练习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一个,给加点字注音。
迤(yǐ)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jù)
忌讳(huì) 酬(chóu)和(hè) 铁箍(ɡū) 熹(xī)微
第二个,工笔描绘手法
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年轻女人的彩色照片。这种手法叫工笔描绘。接下来,请用工笔描绘的手法,结合提示,写写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师长,150字左右。
提示:运用工笔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着意刻画,入微地再现事物特征。这种工笔细描法,一般较多地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融入其中。
第三个,中心思想的挖掘
“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我们细读、流连、徜徉在“云南的歌会”,现在我们走出云南的歌会,深深地思考:“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写写你的看法。
课件26张PPT。云南风情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少数民族的歌会风俗;
2、在朗读中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的品味与赞赏之情。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
忌讳( ) 酬( )和( )
铁箍( ) 熹( )微yǐpìnuòdūnhuìchóuɡūxījùhè字词积累齐读: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齐读: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走进云南的歌会(研读探究)“我的见闻”有哪些呢?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走进云南的歌会(研读探究)抓关键字第2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
第5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对歌齐读: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走进云南的歌会(研读探究)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对歌走进云南的歌会(研读探究)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齐读对歌(女生)声音虽极其轻柔,(男生)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齐读)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走进云南的歌会(研读探究)云南歌会的特色见景生情、引经据典
美妙有情、淳朴本色
唱和相续、龙吟凤哕
请给这支美妙有情的牧歌加上名字。在这种环境气氛里(生)
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在这条路上
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
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
山鸟呼朋唤侣
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
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师)
花茸茸的戴胜鸟
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
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生)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
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下坠到草丛
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师)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
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
在这种环境里,出口自然
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女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请用工笔描绘的手法,结合提示,写写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师长同学,150字左右。
提示:运用工笔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着意刻画,入微地再现事物特征。这种工笔细描法,一般较多地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融入其中。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
请用两三句话写写你的看法。走出云南的歌会(挖掘提升)女生齐读:云南的歌会,
歌美,景美,人更美!
男生齐读:旺盛的生命,
奔放的灵魂,
纯净的生活,
自然的人生!
教师:我们似乎能听见沈从文的热切呼唤:
怒放生命活力!激扬民族梦想!
齐读:美哉,云南歌会,悦耳嘹亮;
壮哉,蓬勃生命,日月齐光!《云南的歌会》效果分析
整堂课用一个“这”字串联起来,关键通过赏析字词来揣摩语言,揣摩人物形象,揣摩沈从文想要表达的东西。条理清楚、环环相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融入了文本,整堂课的表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积极和动脑的,学习效果较好。
根据课堂的进展情况,由易到难设置了三个评测练习,较为全面的考察了学生。生字部分学生掌握的都很好。工笔描绘练笔部分,学生也能写出流利精彩的文字,均有一定的语文功底。由于对课文深入浅出的赏析,“沈从文究竟在呼唤什么”这一问题都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思考,都能有生命、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云南的歌会》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第二条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
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云南的歌会》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对厚重的民族文化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