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里的中国经典——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韵律里的中国经典——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17:4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韵律里的中国经典——《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雅鹿鸣》的韵律学习,了解《经典常谈》中专有名词的学习方法。
2. 对“诗”的字源进行观察学习,厘清《经典常谈》的论述思路。
3. 在“乐”到“礼”,在索引的查找中学习《经典常谈》各篇目的联系,掌握选择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了解《经典常谈》的阅读思路。
2. 在《经典常谈》的阅读中发掘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会学以致用,提高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
教学媒介
畅言教师机,学生机,PPT课件,视频等。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朗读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年一度的文明礼仪节如期而至,为展现我班学子风采,我们选择了合唱的形式来表现整齐划一,有礼卓立的少年风貌。既然要表现我们身上的古典而优雅的气质就不得不翻开《经典常谈》来为我们的合唱助力啦!
任务一
标韵律 解文义
用小贴士的符号给诗文做朗读标注。
1.一般我们用“↑”表示语调的上扬。(古时的平音分两种,阴平(一声)与阳平(二声),从阳平的角度来看,语调需要上扬以表达情感。)
2.一般我们用“●“表示重读(实心圆点),用“●●●●“表示连续重读;(每章反复出现的语句叫结构重音,能传达情感的句子叫情感重音。)
3.用“——“表示尾音拉长。(在字下标注,一般在句尾表现押韵。)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者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关注书中的名词,并使用朗读法将诗文读出来,切实体会到专有名词的内在含义。
任务二
溯字源 明思路
观察“诗”字源变化,结合《经典常谈》说说你的发现。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但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个字都有“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
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细细阅读《经典常谈》中朱自清的论述,厘清论述思路。
任务三
寻索引 拓思路
小组讨论“诗”的作用是什么?又是怎么体现的?
学生通过观察合唱演出的动作,发现了“礼”与“乐”的外在关系,在《经典常谈》的目录中跨越寻找其他章节,佐证自己的观点。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风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文的不足……乐声的延绵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
——《经典常谈·三礼第五》
设计意图:结合视频,边唱变行礼体会《经典》中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对《经典常谈》的阅读方法会进一步加深理解,由单篇阅读向着根据兴趣与目的的整本书阅读跨越。
作业布置:
《诗》是从什么时候被纳入“五经”的范畴的?这段历史为何呼唤礼乐的治理?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带着目的再次出发,我们再次翻开《经典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