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一单元 第6课时 3.现代诗二首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一单元 第6课时 3.现代诗二首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18:09: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
课题:现代诗二首
内容分析: 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与自然之美。 语言运用:认识5个生字 。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审美创造: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休闲,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教学难点】 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休闲,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活动流程:子任务三:赏秋江晚景,观花牛休闲 环节一: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环节四: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情境导入:教师提问: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在不同诗人的笔下,秋天有忧愁,有思念,有赞美……秋天是多姿多彩的,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都是情有独钟的,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一、学习生字 1.(出示课件)初读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课文,关注以下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 巢 苇 罗 霸 占 3.巧妙识字,交流方法 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课本中其他要求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指导:“巢”字,可组成词语“鸟巢”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苇” 字看一看芦苇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还可变换偏旁,变成“伟、围、违” 等字,让学生辨析理解。 4.指导多音字“占”的读音。(出示课件) 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占”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霸占、占领、占卜、占卦”,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占”字表示“古代用龟甲、著(shī)草等,后世用铜钱或牙牌等判断吉凶”时,读zhān,如,占卦、占卜;表示“据有,用强力取得”“处于某种地位或情势”时,读zhàn,如,占领、占优势。 二、了解作者刘大白和徐志摩(出示课件) 链接“资料袋”,读一读,介绍作者。 预设: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模,后改姓刘,名靖音,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作表现了同情弱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诗风质朴,但有没落士大夫的伤感情绪。 主要成就: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主要作品:《旧梦》《白屋说诗》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主要成就:“新月派”代表诗人,成立新月社。 主要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教师过渡:大致了解了走月亮这一习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感受月光下的美好景象。 三、指导朗读 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字,读准节奏和停顿。 预设: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学生初读课文。 学生分别读生字、掌握识字方法。 学生阅读“资料袋”。 学生回答收获的信息。 朗读诗歌,感受画面。
活动意图: 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诗文。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挂图,引导看图。 快速阅读诗文,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课件) 预设:我看到了倦鸟归巢,驮着斜阳飞渡,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二、 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节 阅读提示: (1)品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2)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先小组交流,然后重点点拨。 1.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 (景物:鸟儿、斜阳。画面:傍晚的江面上,夕阳西下,倦鸟归巢。) 2.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出示课件) 鸟儿要归巢。 倦了,疲倦,劳累的状态。 3.“斜阳”是什么意思?“驮”字突出了什么?(出示课件) 交流圈出的词语,用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语。 预设:“斜阳”就是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驮”字突出了鸟的疲倦、劳累的状态。 小结: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体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将鸟在夕阳下飞翔的情景写得富有诗意。 (二)品读第二小节。 1.指名阅读第二小节,说一说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些景物,再描述一下描写的画面。(出示课件) (1)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的景物,请用笔圈一圈。 预设:景物:倦鸟、斜阳、江、芦苇。 画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教师引导: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2.请大家演一演鸟儿,做一做“双翅一翻”的动作,想象鸟儿“把斜阳掉在江上”的画面。从“翻”和“掉”这两个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不说落日沉入江心,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也体现了飞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课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小结:白头的芦苇,因为夕阳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想法呀! 4.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江边秋天的黄昏,倦鸟归巢、夕阳点染江面和芦苇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阅读: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 学生初读课文。 学生分别读生字、词语。 生交流识字方法,分别补充。 书写练习,掌握写字方法。
活动意图: 初步读通课文、读懂句子,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对课文整体进行把握,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要素目标。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教师引入:刚刚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晚江上的美丽画卷,下面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描写花牛的诗。 一、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提问:剪秋罗、偷渡,词语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预设:剪秋罗: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细毛。夏秋开花,产于中国北部或中部,栽培供观赏,全草药用。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本课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二、指导朗读 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字,读准节奏和停顿。 (出示课件) 预设: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一想:这首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画面上出现了哪些景物?(出示课件)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的画面,请用笔圈一圈。 预设:诗歌一共描绘了四幅画面,分别是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和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画面上的景物有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的青峰。 2.边读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草地中华牛的活动画面。(出示课件) 预设: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穗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大片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四、品读诗,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探究:想一想草地上的花牛有哪些不同的活动?试着填一填。(出示课件)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相互指导。 花牛动态静态坐、走眠、做梦好处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将花牛可爱俏皮、休闲自在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讨论: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能做什么?(出示课件) (1)在学习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可能做的事情。(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花牛还可能吃草、翻滚、奔跑,甚至是嬉戏打闹、哞哞叫。 3.小组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本文通过对花牛在草地上活动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逐。 4.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 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预设:(1)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讨论:说一说《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这两首诗歌有哪些异同点,完成表格。 (1)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 。 (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总结。 相同点1.创作背景:两首诗都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的新诗正处于摆脱旧诗影响、探索自身审美规范的阶段。因此,两首诗都带有一定的旧诗词情调,同时又在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风格。 2.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性格和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秋晚的江上》中,鸟儿和芦苇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而《花牛歌》中,花牛则像人一样在草地上坐、眠、走、做梦。 2.情感表达: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秋晚的江上》通过描绘秋天黄昏时江边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花牛歌》则通过花牛在草地上的悠闲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不同点1.主题内容: 《秋晚的江上》:主要描绘了秋天黄昏时江边的美景,包括倦游的鸟儿、斜阳的余晖、江面的倒影以及芦苇丛中的红颜等,构成了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这首诗侧重于表现秋天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花牛歌》:则是以花牛为主题,通过描绘花牛在草地上的各种姿态和场景,如坐、眠、走、做梦等,展现了花牛的悠闲自在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侧重于表现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大自然中和谐美好事物的赞美。 2.情感色彩: 《秋晚的江上》:虽然整体情感基调是宁静而喜悦的,但其中也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如“倦游的鸟儿”和“白了头的芦苇”等意象,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花牛歌》:则更加积极向上和乐观开朗。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全班交流。 学生找出课文描写的事件。 学生交流,指出课文的线索。 找出这四部分段落,划分段落。 学生默读。 讨论、思考、交流。 比较阅读,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然后交流、分享结果。
活动意图: 通过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全文层面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环节四: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写一写:《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这两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能任选其中一首进行仿写吗? 《秋晚的江上》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花牛歌》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活动意图: 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提高写作水平。
课堂总结: 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这两首诗。 2.积累优美的语句。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白色的芦苇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1.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2.能根据课件和老师的讲述,感受诗文的景物和画面,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3.根据诗文的形式和写法,学会仿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四年级

www.21cnjy.com
第6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素养评价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与自然之美。
认识5个生字 。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休闲,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子任务三:赏秋江晚景,观花牛休闲
环节一:翻开“秋晚江景”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环节四: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
归巢 芦苇 秋罗 霸 占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生字我会认
cháo
wěi
luó
bàzhàn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识字方法
鸟巢

亻+韦=伟
口+韦=围
辶+韦=违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占卦、占卜
表示“古代用龟甲、著(shī)草等,后世用铜钱或牙牌等判断吉凶”时。
占领、占优势
zhān
zhàn
表示“据有,用强力取得”“处于某种地位或情势”时。

多音字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刘大白和徐志摩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模,后改姓刘,名靖音,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作表现了同情弱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诗风质朴,但有没落士大夫的伤感情绪。
主要成就: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主要作品:《旧梦》《白屋说诗》等。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教授,并参与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主要成就:“新月派”代表诗人,成立新月社。
主要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环节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读准字音,读通句字,读准节奏和停顿。
指 导 朗 读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快速阅读诗文,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倦鸟归巢,驮着斜阳飞渡,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整体感知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阅读提示:
(1)品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2)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先小组交流,然后重点点拨。
品读感悟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画面:傍晚的江面上,夕阳西下,倦鸟归巢。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景物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鸟儿要归巢。
倦了,疲倦,劳累的状态。
品读感悟
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斜阳”是什么意思?“驮”字突出了什么?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斜阳”就是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驮”字突出了鸟的疲倦、劳累的状态。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自由读第二小节,说一说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些景物,再描述一下描写的画面。
画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品读第二小节。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倦鸟
景物
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演一演鸟儿,做一做“双翅一翻”的动作,想象鸟儿“把斜阳掉在江上”的画面。从“翻”和“掉”这两个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
飞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环节二:走进“秋晚江景”
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江边秋天的黄昏,倦鸟归巢、夕阳点染江面和芦苇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剪秋罗:
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细毛。夏秋开花,产于中国北部或中部,栽培供观赏,全草药用。
偷渡:
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本课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读准字音,读通句字,读准节奏和停顿。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指导朗读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自由读课文,读完想一想:这首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画面上出现了哪些景物?
诗歌一共描绘了四幅画面,分别是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和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画面上的景物有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的青峰。
整体感知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边读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草地中花牛的活动画面。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穗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大片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小组合作探究:想一想草地上的花牛有哪些不同的活动?试着填一填。
品读诗,理解感悟
花牛 动态 静态
好处 坐、走
眠、做梦
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将花牛可爱俏皮、休闲自在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
花牛还可能吃草、翻滚、奔跑,甚至是嬉戏打闹、哞哞叫。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花牛在草地上活动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逐。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默读《花牛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2)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讨论:说一说《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这两首诗歌有哪些异同点,完成表格。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相同点 1.创作背景:两首诗都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的新诗正处于摆脱旧诗影响、探索自身审美规范的阶段。因此,两首诗都带有一定的旧诗词情调,同时又在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风格。
2.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性格和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秋晚的江上》中,鸟儿和芦苇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而《花牛歌》中,花牛则像人一样在草地上坐、眠、走、做梦。
3.情感表达: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秋晚的江上》通过描绘秋天黄昏时江边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花牛歌》则通过花牛在草地上的悠闲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环节三: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不同点 1.主题内容:《秋晚的江上》:主要描绘了秋天黄昏时江边的美景,包括倦游的鸟儿、斜阳的余晖、江面的倒影以及芦苇丛中的红颜等,构成了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这首诗侧重于表现秋天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花牛歌》:则是以花牛为主题,通过描绘花牛在草地上的各种姿态和场景,如坐、眠、走、做梦等,展现了花牛的悠闲自在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侧重于表现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大自然中和谐美好事物的赞美。
2.情感色彩:《秋晚的江上》:虽然整体情感基调是宁静而喜悦的,但其中也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如“倦游的鸟儿”和“白了头的芦苇”等意象,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花牛歌》:则更加积极向上和乐观开朗。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
环节四: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写一写:《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这两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能任选其中一首进行仿写吗?
环节四: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夕阳中的幽径,
飘飞的秋叶,
即使是无力了,
还迎着寒风舞蹈。
双手一张,
把夕晖铺满小路;
金黄的大地,
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环节四: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株红玫瑰。
花牛在草地里眠,
晚霞霸占了半边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耳朵扇得扑棱棱。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的语句。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白色的芦苇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板书设计

素养评价
根据诗文的形式和写法,学会仿写。
素养评价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