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观潮
(部编版)四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3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二
课后作业
三
板书设计
四
素养评价
五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认识到钱塘江大潮作为中国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通过精读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潮水的壮观景象。
引导学生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景,培养其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的能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力量,培养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子任务一:观浙江潮,想画面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环节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情境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究其中的过程。
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阅读课文的地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坝,看到哪些景物?请画出相关的景物。
农历入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 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小组内探究: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我仿佛看到在宽阔的钱塘江边屹立着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平静的江面上笼罩着薄雾,小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之美。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江面平静、开阔
小组比赛:看看那一小组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潮来前江面的哪些特点?
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的过程的?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由远及近的顺序
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第3、4自然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声音、样子
潮来时,大潮的声音和样子有怎样的变化?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声音的变化: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样子的变化:“一条白线”——“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4自然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白线 水墙
战马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自由默读课文4自然段,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再请同学来展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大潮由远及近,排山倒海的样子。
仿佛听到了大潮震耳欲聋的声音。
从中感受到大潮到来时势不可挡的浩大声势与雄奇景象。
齐读课文5自然段,画出文中你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重点研讨:“霎时”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说明了什么?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说明余波气势大,余威犹在。
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 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霎时:说明时间短,这样短的时间,湖头却已西去,说明潮水奔流速度极快。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潮去后的声音和景象是怎样的?
声音: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景象:
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
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 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环节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朗读第4自然段:
︶
︶
︶
︶
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是怎样的?请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史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午后一点 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 多高的水墙”等句子。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满天卷地般涌 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讨论: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呢?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1)潮来前,从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这些画面都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
(2)潮来时,从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和样子的变化上可以感受到它的“奇”。
(3)潮去后,从潮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等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它的“奇”。
概括本文的主题?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 ),细腻的( ),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 )而( )、奔腾( )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 )与( )之情。
盛况
想象
笔触 远
近 西去
惊叹 热爱
借助对第3~4自然段内容的梳理,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方法: 借助提取的关键词。如: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拓展阅读:说一说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渼陂行》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 观潮》
三
课后作业
1.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 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课后作业
四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潮来时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两丈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潮过后 恢复平静
板书设计
五
素养评价
1.能借助课件和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能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素养评价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
课题:观潮
内容分析: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认识到钱塘江大潮作为中国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语言运用:通过精读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潮水的壮观景象。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景,培养其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的能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审美创造: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力量,培养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潮水的壮观景象。 【教学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力量,培养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看天下奇观浙江潮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环节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情境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究其中的过程。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阅读语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一、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1.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坝,看到哪些景物?请画出相关的景物。 大家讨论,再汇报。 预设:“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出示课件) 2.小组内探究: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各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在宽阔的钱塘江边屹立着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平静的江面上笼罩着薄雾,小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之美。 3.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看看哪一小组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潮来前江面的哪些特点?(江面平静、开阔的特点)(出示课件) 教师过渡:潮来前江面如此的平静、开阔,那么,潮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3-4自然段。 二、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1.齐读课文第3、4自然段,小组讨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的过程的?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圈画出潮来顺序的词语。 小组交流,汇报,最后总结。(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来的过程的。)(出示课件) 2.同桌交流:第3、4自然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潮来时,大潮的声音和样子有怎样的变化? 完成任务,集体交流。 预设1:是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预设2:潮来时声音的变化:从“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变成“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江潮样子的变化:从“一条白线”到“拉长,变粗”,再到“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出示课件) 3.齐读,完成填空:第4自然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出示课件) 预设:白线 水墙 战马 4.自由默读课文4自然段,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大潮由远及近,排山倒海的样子。仿佛听到了大潮震耳欲聋的声音。
从中感受到大潮到来时势不可挡的浩大声势与雄奇景象。)(出示课件) 教师过渡:那么,潮去后,又会是怎样的影响? 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1.齐读课文5自然段,画出文中你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重点研讨:“霎时”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说明了什么? (霎时:说明时间短,这样短的时间,湖头却已西去,说明潮水奔流速度极快。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说明余波气势大,余威犹在。)(出示课件) 2.讨论:潮去后的声音和景象是怎样的? 大家讨论,再汇报。 声音: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景象: 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出示课件) 小组交流: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圈出本段的重点词语。 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出示课件) 1.认真课文内容。 2.畅谈自己的发现,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 通过对比潮来前与潮去后的江面平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自然现象的独特魅力与变化过程,同时提升鉴赏能力。
环节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读潮来前的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声音不要高。 读潮来时的部分,可引导学生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可通过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语句,想象 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还可通过“闷雷滚动”“响声 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声音宏大,感受潮来时的气势。读潮去后的部分,可让学生依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出示课件) 朗读第4自然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学生读准生字、词语,正确把握感情。
活动意图: 旨在通过增强阅读体验、促进情感共鸣、提升朗读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深化文本理解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环节三: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1.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是怎样的? 预设: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出示课件) 2.默读诗句:谈谈诗中大潮带给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诗中“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写的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学生可画出文中“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午后一点 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 多高的水墙”等句子。“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写的是大潮退去的情景,学 生可画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 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午后一点 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 多高的水墙”等句子。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 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出示课件) 讨论: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呢? 大家讨论,再汇报。 预设:(1)潮来前,从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这些画面都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 (2)潮来时,从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和样子的变化上可以感受到它的“奇”。
(3)潮去后,从潮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等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它的“奇”。(出示课件) 4.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 学生可用填空。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 ),细腻的( ),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 )而( )、奔腾( )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 )与( )之情。 预设: 盛况 想象 笔触 远 近 西去 惊叹 热爱 。 5.指导学生借助对第3~4自然段内容的梳理,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 方法:借助提取的关键词进行背诵。如: 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要启发学生自主总结、交流有效的背诵方法,培养熟读成诵的良好习惯。 6.拓展阅读:说一说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大家讨论,再汇报。 预设: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杜甫《渼陂行》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王在晋《望江台》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廓《忆钱塘》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毛泽东《七绝 观潮》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全班交流。 找出背诵的方法,总结其中的经验。 学生查找资料,然后分享、交流收获。
活动意图: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更深刻地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惊叹与热爱之情。
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作业布置: 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 观)的片段。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潮来时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两丈高的水墙-白色战马 潮过后 恢复平静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1.能借助课件和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2.能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