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一单元第2课时 1.观潮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四上第一单元第2课时 1.观潮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18:05:02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观潮
(部编版)四年级

www.21cnjy.com
第2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素养评价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钱塘江大潮,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15个字,会写14个词语。
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子任务一:看天下奇观浙江潮
环节一:了解钱塘江大潮。
环节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情境导入
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壮美
震撼
奇观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海宁市盐官镇附近的江面,只有两千余米。同时,江底泥沙淤积,形成庞大的沙坎,从东往西逐渐升高,最高处在盐官镇上游。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约束,以及水下沙坎的影响,潮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壮观的钱塘江涌潮。
资料袋
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
初读课文
盐官镇 薄雾 屹立 昂首
鼎 沸 横贯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恢复
初读课文
生字我会认
yán


áng
dǐng fèi
guàn
hào
bēng
zhèn
shà

huī
初读课文
人声鼎沸
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
锅里的水煮开了。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初读课文


棚 蹦
晨 振
读音相近或相同,部首不同。
识字方法
形声字
多音字
很薄 薄饼
单独使用时;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
薄雾 薄弱 稀薄 单薄
báo

常用于书面语。

多音字
写字指导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写字指导


上扁下长、上收下放,注意上下部分要写得紧凑。
写字指导


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最后一横比第一横稍长。
上面是“雨”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住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天下奇观
整体感知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潮
看到的景象
思考:下面两个“观”意思一样吗?
观看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整体感知
由远及近
时间顺序
全文
潮来时
整体感知
潮来时
潮去后
潮来前
整体感知
课文按照( )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时间
潮来时的
潮去后的景象
潮来前的景象
景象
整体感知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4)
第四部分(5)
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总体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
段落划分

课后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的语句。
2.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了解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第2自然段
潮来时:第3、4自然段
潮去后:第5自然段
板书设计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年级/册次 四年级/上 单元 一单元
单元主题任务: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单元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教材内容安排: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交流平台”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时,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文字,想象画面。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材以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
课程标准 识字与写字: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阅读与鉴赏: 1.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2.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3.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表达与交流: 借助资料袋以及四篇课文,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能够在文章中标画印象深刻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准确地说出描写自然之美的特点,从而感受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进阶: “想象画面”一直是教材重视的一个素养能力。从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想象一个句子中描绘的“画面感”,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再到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纵向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现梯度发展。从中我们也发现,“想象画面”实现路径为:由词,到句,到段,再到选择带有主观意味的“新鲜词”,这是孩子能借助的文本材料。经由此,达成的能力由想象单一画面到丰富画面,再到想象后发展自我感受如感受自然之美,体会艺术之美,对孩子的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老师的能力更是考验。《观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走月亮》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加丰富。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略读课文《繁星》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继续强化单元的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布列 课文要素归纳典型样例1.观潮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特点。读第3、4自然段,借助语言文字,想象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的壮观而雄奇的动态画面。走月亮根据语句想象画面,想象所经之处各种事物的形状、生气、气味等。“灰白色的鹅卵石”“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梦幻般的画面。“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仿佛闻到了山草、野花和果子的香味。“秋虫唱着”“夜鸟拍翅”“鱼儿跃水”勾勒出一幅在声音衬托下,更显得安宁祥和的夜景图。
想象秋晚鸟儿归巢、斜阳余晖染红芦苇的动态画面,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3.现代诗二首想象秋晚倦鸟归巢的动态画面。想象秋晚鸟儿归巢、斜阳余晖染红芦苇的动态画面,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想象花牛玩耍嬉戏时定格的画面。想象四幅画面:花牛“坐”是动景,花牛“眠”是静景,花牛“走”是动景,花牛“做梦”是静景。4.繁星对比画面在家乡在南京在海上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习作推荐一个地方 推荐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语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4,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人文主题 自然之美
语文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学习目标 知识: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能力: 1.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2.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3.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素养: 借助资料袋以及四篇课文,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能够在文章中标画印象深刻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准确地说出描写自然之美的特点,从而感受自然之美。
重难点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2.借助资料袋以及四篇课文,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能够在文章中标画印象深刻的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准确地说出描写自然之美的特点,从而感受自然之美。 3.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学情分析 边读边想象,并不是一个新的阅读方法,在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但是学生普遍存在动脑力不够,想象力局限,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画面。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并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了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的学习体验,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带动学生去想象。
教学思路 学习主题: 自然之美 计划(11-14 )课时
大任务: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任务一 看天下奇观浙江潮 (2)课时
活动1 了解钱塘江大潮
活动2 观浙江潮,想画面
活动3 观潮体会,巩固应用
任务二 赏月下美景,感浓浓亲情 (2)课时
活动1 赏月准备
活动2 月下漫步,沿路观景
活动3 打卡沿路景色
活动4 品味美景,抒发情感
任务三 赏秋江晚景,观花牛休闲 (3-4)课时
活动1 翻开“秋晚江景”
活动2 走进“秋晚江景”
活动3 学法迁移,品读“花牛”
活动4 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任务四 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1课时
活动1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活动2 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活动3 画出关键词语,想象画面
活动4 联系生活,交流各自看过的繁星及感受
任务五 “绘”自然之美 (4-6)课时
活动1 赏景,请到这里来 1.交流平台,总结方法 2.阅读词语,想象画面 3.选择词语,描述画面 4.日积月累,诗中觅景
活动2 推荐一个好地方 1.明确要求,交流展示 2.精选素材,完成初稿 3.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4.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
课题:观潮
内容分析: 《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钱塘江大潮,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语言运用: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15个字,会写14个词语。 思维能力: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审美创造: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看天下奇观浙江潮 环节一:了解钱塘江大潮。 环节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情境导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了解钱塘江大潮。
一、创设情境,了解钱塘江大潮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出示课件)(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出示课件) 预设:壮美、奇观、震撼、美不胜收、奇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观潮》。(板书:观潮) 学生齐读课题。 2.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 师:请大家先来看本课的“资料袋”了解一下钱塘江大潮吧!(出示课件) 教师追问:看完这个“资料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1: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和它特殊的地形有关。 预设2:杭州湾呈喇叭形,江面越来越窄,所以就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3.教师过渡:大致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感受大潮来时的汹涌澎湃。 1.认真观看视频内容。 2.畅谈自己的发现,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阅读“资料袋”。 学生回答收获的信息。
活动意图: 大致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让学生学习语文有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养成培养,同时也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课件)初读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课文,关注以下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 盐 薄 屹 昂 鼎 沸 贯 浩 崩 震 霎 余 恢 盐 薄 屹 昂 鼎 沸 贯 浩 崩 震 霎 余 恢 3.指名读以下词语: 昂首挺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引导:“昂、荡、崩、鼎”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 提问:“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是说锅里的水煮开了。“人声鼎沸”意思就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4.巧妙识字,交流方法 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课本中其他要求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指导“崩、震”(出示课件):“崩”与“棚、蹦”辨析,“震”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 5.指导多音字“薄”的读音。(出示课件) 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很薄、薄饼、薄雾、薄弱、稀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bá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很薄、薄饼”;读bó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单薄”;这里“薄雾”的“薄”读bó。 写字指导 点拨:“据、堤、盼、滚、堵、犹”左窄右宽; “顿”左右同宽; “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注意上下部分要写得紧凑。
潮: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最后一横比第一横稍长。
震:上面是“雨”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住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学生初读课文。 学生分别读生字、词语。 生交流识字方法,分别补充。 读一读多音字。
活动意图: 初步读通课文、读懂句子,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对课文整体进行把握,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要素目标。
环节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出示课件)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预设:我认为是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来写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都同意吗?那谁能来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呢? 预设: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后面四个自然段都在写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只有第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我觉得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教师:你的分析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预设: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能通过他的理由,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教师追问: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对。那既然大家观点一致,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语——天下奇观。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体会:“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是“看到的景象”,题目“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出示课件)教师: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汇报圈画的词语:(出示课件) 江潮还没有来 从远处 潮来了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潮头奔腾西去 通过关键语句引导:潮来时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出示课件)教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把它的时间顺序概括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教师过渡: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具体哪部分是“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试一试。 继续交流,从而明确: 潮来前:第2自然段 潮来时:第3、4自然段 潮去后:第5自然段 (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课文分为四部分,小组交流,归纳各部分内容段落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全班交流。 学生找出词语——天下奇观。 学生汇报圈画的词语: 学生概括说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找出这三部分段落,划分段落。 学生默读。
活动意图: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从全文层面了解文章的结构,找到本文的中心句。
课堂总结: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也讨论出这篇文章的描写顺序,作者具体如何描写大潮的呢?等下一节课我们详细了解。
作业布置: 大声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的语句。 2.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板书设计: 了解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第2自然段 潮来时:第3、4自然段 潮去后:第5自然段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1.能借助视频和文字提醒对钱塘江大潮有了初步认识;2.能运用课堂老师给出的辅助逐步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多音字;3.基本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