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唐诗四首》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唐诗四首》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6 18: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杜甫《又呈吴郎》
白居易《长恨歌》
李商隐 《锦瑟》
唐诗四首
李白,字太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终年62岁。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二十六岁时,离开四川从三峡东下,壮游江汉、吴越一带。与人饮酒论交,观风览古,好入名山大川。
四十二岁时,唐玄宗征召李白入京,贺知章一见,将其成为谪仙人。玄宗重其才,任命为翰林供奉。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年后,赐金放还,十年客居梁园。后栖止于安徽宣城,安史之乱爆发,隐居庐山。
为报效国家,入永王幕府,永王兵败,李白流放夜郎,获释于途中。六十二岁时,病逝当涂。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诗作于寓居宣城时。
内容:
以饯别为引,重在抒发人生的不平。
时间的永恒的流动,造成人生无法摆脱的烦闷。于是,人生的本质就是时间之流中的令人绝望的烦乱与忧愁。愁,这种莫名无状之物,就成为诗歌永久的主题。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而作者试图冲破愁牢,所凭借的不外乎酒和诗兴。前者给予诗人一段啸傲人生的豪情,后者来自诗人天生的一段才情,结合为乘风万里、飞举冲天的壮气。况且,诗人面对着友人,思慕着前代的飘逸的诗人小谢、比拟着数百年前慷慨多气的建安诗人,冲破时间的阻隔,以宽广的胸怀和不可遏制的激情,沟通了古今之间未曾磨灭的艺术气韵。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然而,愁并没有在酒与诗的冲击下消磨,反而在诗中延续,在酒中递增,于是,酒和诗对愁的对抗永远是一个悲壮的徒劳。
李白的高度在于能于绝望之时,摆脱拘束,选择他人不能企及的人生境界,超脱绝俗,遗世独立,能够暂时的、彻底的飞越自我的极限。散发扁舟,游戏沧洲,成为傲睨尘世的决然归宿。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杜甫:
读书壮游,先天元年-天宝四载
旅食京华,天宝五载——天宝十四载
陷贼为官,至德元年--乾元元年
漂泊西南,乾元二年--大历五年
二、杜甫《又呈吴郎》
问题一:
1、这一妇人是什么人?
2、她和吴郎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在诗中,作者对妇人和吴郎分别是什么态度。
二、杜甫《又呈吴郎》
问题二:
1、作者平时对“西邻”打枣是何态度?
2、诗中作者为什么事“泪沾巾”?
3、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杜甫《又呈吴郎》
问题三:
1、全诗八句每句所写的对象是谁?
2、诗歌在不同对象间辗转措辞有何效果?
3、诗中用了哪些虚词?
4、诗中使用虚词有什么效果?
二、杜甫《又呈吴郎》
杜诗温柔敦厚,其刺向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二、杜甫《又呈吴郎》
诗歌特点:
1、口语书简
2、通篇议论
3、曲折忠厚
4、仁心爱物
二、杜甫《又呈吴郎》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后来迁下邽(陕西渭南)。他五六岁学诗,九岁解声韵。早年经受过离乱,唐德宗贞元十六(800)年,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周至尉。后为翰林学士。
三、白居易《长恨歌》
元和十(810)年,贬谪江州司马。
后为忠州刺史,再入朝廷知制诰、迁中书舍人,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又以其他的官衔分司东都甚久,最后以刑部尚书致仕。
前期和元稹要好,为诗友,称元白,后来在洛阳和刘禹锡唱和,称“刘白”。
三、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主要按照当时社会流传的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七言歌行的体式进行歌咏,这是社会盛传艳事、感慨时事盛衰的时代风气在诗歌中的反映。
三、白居易《长恨歌》
诗歌的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杨妃入宫专宠的极盛时期。以艳情的笔调从民间流传的故事,描述杨妃的天生丽质,叙述承欢入侍的经历。
三、白居易《长恨歌》
第二部分,写马嵬事变引起的帝妃情殇。
六军哗变成磨难
魂断情割苦恨多
三、白居易《长恨歌》
第三部分,以道士到蓬莱山寻访杨妃魂魄而辗转恩爱誓言为结,人间的离恨在仙界的继续,点出“长恨”的题旨。
三、白居易《长恨歌》
这首诗在主题上存在争议,有主张讽喻批评的,有主张感伤艳情的,有主张的。在写法上,展现了白居易长于描写、善于渲染环境以言情的高超技巧。总体的构思紧凑而衔接,变化处又开合有法,结尾借助寻访神仙的民间传说,给出了一个浪漫性的环节,使得整个故事得到了提升。
三、白居易《长恨歌》
在白居易写此诗的同时,陈鸿写了传奇《长恨歌传》。显示了这两种通俗体裁在处理同一流行题材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后来的白朴的《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继续演绎这个悲欢离合、江山美人的故事。
三、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影响甚大。当时就有这个故事,“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而且白居易的诗歌对日本文学影响甚大,在《源氏物语》中就能看到此诗的影响。
三、白居易《长恨歌》
后代的诗人对李杨故事也有一些别具心眼的议论。李商隐的《马嵬》诗中写道: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三、白居易《长恨歌》
清代诗人袁枚写道: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三、白居易《长恨歌》
李商隐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
四、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李商隐《锦瑟》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又一代表性的题材,这类题材以“深情缅邈”见长。对于他的无题诗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一类认为是爱情诗,但是对于所爱的对象也众说纷纭,有人以为是他的妻子,有人以为是年轻时的以为恋人女冠道士。一类认为是以比兴的隐晦笔法、沉郁缠绵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政治怨怀,别有寄托。具体的不同的篇章,又有不同的分歧。
四、李商隐《锦瑟》
这类诗歌包括题为“无题”的篇章和选取首句二字为题的篇章。这首《锦瑟》就是无题诗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主题很难得到确切的解说,但是,这类诗歌创造了极为深密的朦胧美,继承了古诗中的比兴传统,齐梁诗歌的绮丽华艳,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虚幻瑰丽等多种艺术元素,又加上对典故的熟练深刻运用,对丰富而多意的意象的割裂和印象式的组合,使得诗意变得深刻而又复杂,充满歧义。
四、李商隐《锦瑟》
“一曲锦瑟解人难”。此时的题旨何在,是千年以来不断探索的诗谜。有认为悼亡妻子的,有认为哀伤唐王朝残破的,有认为自叹身世而感伤的,有的认为慨叹政治遭遇之不平的。一般的学者认为此诗是诗人五十岁时,有感于“锦瑟五十弦”而叹息自己一生迷离悲怆的经历。所以,一开始就埋怨锦瑟“无端”五十弦,每一弦上都诉说着自己人生的感念。
四、李商隐《锦瑟》
庄子梦蝶,以为人生虚幻如梦,这里李商隐就用此意说回想自己的一生真是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啼血,表达死后不尽的哀怨。此句表达自己人生留下的憾恨只能托之诗歌重的悲凄之声。
四、李商隐《锦瑟》
古代相传南海鲛人居于水下,泪下成珠。古人又认为蚌珠的形成和明月盈亏又关,因此这一句就说沧海上的明月照耀,有珠如泪一样清圆。明月、珍珠、清泪,在形制上的相似,形成比喻,关连了种种不相关的意象。在苍海浮生之中,自己凄清的人生就同月明泪珠一样,玲珑剔透而清圆哀伤。蓝田产玉,中唐诗人戴叔伦曾经说过好诗歌就如同“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此句用这一典故来表达人生的美好理想业已幻灭。
四、李商隐《锦瑟》
最后二句回结前文的意思,这种感受虽然留下回忆,但是一起都化为空虚不可挽回。
此时的关键是中间四句,这四句诗歌用了四种毫无关联的典故,组成意象来表达一种感受。每一句都难以得到确切的解释,具有多重的暗示性,何况将其连接起来,更加迷惑。
四、李商隐《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