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任涛
单位
平度市第九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我校学 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 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 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影音资料、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微课等技术。
导入、讲授、复习、训练、探究、评价、建构等教学环节中,使用视频音频、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微课等合理有效地设计到历史教学中。通过这些环节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参与历史教学,更好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回答问题
文字图片在希望的田野上.mp3
讲授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互动讨论笔记
图片文字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wmv
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互动展示
高考题、训练题
探究
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思考互动展示
分组合作图表
评价
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思考互动整理
表格文字
建构
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思考互动
知识体系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我认为本课的安排还是很合理的。为 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使用了视频,从而让学生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具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是成功的,达到我预期的效果。通过展 示文字材料及图片等相关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在讲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旧的体制存在的弊端,然后推出敢为人先的小岗村民的第一份包产到户的合同书,之后用文字材料及图片生动地展现实行包 产到户后喜获丰收的场面,最后是党中央做出的决定。这样一环接一环,学生掌握知识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方法是从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的,同组的教师都认为 这种方法应用得成功,更培养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后可以大力推广。我也一直认为教学过程,一定要重视学生感受,带领学生共同努力,最后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如此一来,整课的四大知识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知识结构,学生一目了然,事实也证明这样一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
课件29张PPT。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过程
2.斯大林经济体制内容、影响
3.大萧条原因、特点、影响
4.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实质、影响
5.应对大萧条的理论及其内容、意义
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内容表现、结果
7.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背景、表现、结果
知识落实 改革开放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最为成功的现代化尝试,然而却来之极为不易。中国历史上不乏农民起义和政治家激烈的革命,但渐进式、能够保留前代进步成果、社会付出代价较小的改革却极为罕见。对于刚刚摆脱文革束缚的中国,极左和极右都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和影响力。 再考虑到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包袱——鲁迅曾言:在中国,搬一张桌子都需要流血,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对于中国改革之难,西方有这样的评论:这如同在一枚硬币上让一艘航空母舰进行一百八十度的转向。然而,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前提:内容:目的:目标:实质:原因: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看视频,思历史一、思路决定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方针:经济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揭开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意义:特征:前提:包产到户,自主经营土地公有制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包围城市?“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8户户主签字 )
小岗村18户的“秘密协定”(1978年12月) 探究一: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1、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农村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3、农村体制:人民公社旧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缓慢。
4、改革先声:在农村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实行包干到户。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问题呢? 对策:
就地解决,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作用:
发展乡镇企业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而且安置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稳定了农村秩序。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包围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导农村改革迈出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请你来诊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但它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请你来批阅。(在错误下面划横线)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缺乏自主权。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
(2)中心环节:
(3)目标:
(4)作用和问题:
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四大”
增强了企业实力;国有资产大幅增加企业职工下岗等二、敢问路在何方——农村包围城市2011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69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再创历史新高。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
三、 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特征: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的有力宏观调控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1.物资匮乏
2.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三、 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宪法保证: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完善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三、 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究二:有人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A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材料加以说明。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
2.从试点到推广。
3.从农村到城市。
4.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请回答: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经济迅速增长;
综合国力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归纳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