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7 21:51:53

文档简介

姓名
毛元旭
单位
山东省华侨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 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 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 对“七国治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也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 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 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
(2)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陈桥兵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激烈,表现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些措施,应该会说。?
(2)根据教材的总结,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把本节的内容与整个大专题联系起来。?
3、情感目标?
????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R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 课前使用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2 播放相关视频,课堂指导学生认识评价这些措施,使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
3 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提高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5 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能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TTP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和解题思路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名著开篇,形象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问题引导,能够产生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
PPT 视频、图片
讲授
多媒体展示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相关图片,教师设疑,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概括并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比较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的异同,教师先讲授回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进行学法指导,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PPT
讲授
PPT展示:元代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引起政局动荡。最终到了明朝废除了丞相。教师设疑,皇权加强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概括并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PPT
探究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提出必须讨论的典型疑难(重点)
?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PPT,学生可以回看
总结
利用PPT展示本课脉络图,同时归纳总结,概述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系统认知。
PPT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导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发现疑难,通过合作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
2.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姓名
毛元旭
单位
山东省华侨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 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 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 对“七国治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也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 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 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
(2)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陈桥兵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激烈,表现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些措施,应该会说。?
(2)根据教材的总结,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把本节的内容与整个大专题联系起来。?
3、情感目标?
????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R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 课前使用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2 播放相关视频,课堂指导学生认识评价这些措施,使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
3 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提高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5 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能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TTP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和解题思路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名著开篇,形象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问题引导,能够产生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
PPT 视频、图片
讲授
多媒体展示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相关图片,教师设疑,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概括并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比较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的异同,教师先讲授回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进行学法指导,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PPT
讲授
PPT展示:元代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引起政局动荡。最终到了明朝废除了丞相。教师设疑,皇权加强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概括并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PPT
探究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提出必须讨论的典型疑难(重点)
?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PPT,学生可以回看
总结
利用PPT展示本课脉络图,同时归纳总结,概述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系统认知。
PPT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导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发现疑难,通过合作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
2.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课件35张PPT。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请自主回顾自汉至元加强皇权的措施,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成熟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温故知新★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导 言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一直延续不断。历朝历代统治者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皇权的?又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在第4课,我们将在第3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这些古代中国的政治命题。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课标重点西汉初年分封制与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北宋建立及加强中央集权周世宗改革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唐朝建立及加强中央集权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对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又怎样?●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结果造成诸侯权重,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王国问题的形成——郡国并行,诸侯王坐大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想出什么高招呢?★纷纷上书主张削减封国实力,强干弱枝。课堂设问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汉景帝刘启太尉周亚夫七国之乱与景帝平叛 景帝决心平叛,命
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
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
军粮道,三
个月后平定
叛乱。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王国问题的形成——郡国并行,诸侯王坐大(2)七国之乱与景帝平叛——景帝平叛为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基础课堂设问 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①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③实行推恩令——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特派,监察地方,位卑权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国(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主父偃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③实行推恩令④酎金夺爵——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特派,监察地方,位卑权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国——剥夺列侯爵位(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星罗棋布,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与后周世宗改革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1)北宋的建立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北宋的建立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课堂设问 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2)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讨论:宋太祖为什么能够“杯酒释兵权”?与历代开国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高明在哪里?⑵
①借助酒意,笑谈间解除了统军大将的兵权,防止了“黄袍加身”的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避免了背上开国初杀戮功臣的恶名,也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心恐慌。●讨论参考观点:     ⑴宋太祖刚立国,具有极高的威望;宋太祖当时掌握禁军。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2)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平削权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②削实权 中央: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军政枢密院③制钱谷:财赋运京师(转运使)(集中军权)(集中政权)(集中财权)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课堂设问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
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地方与中央争权的问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
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三冗二积”) 。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一省制清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设军机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宋朝“二府” 三司制汉朝中外朝制二.皇权的不断加强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皇 帝中书省元代:中书一省制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归入归入亲自掌管●相权反弹→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 理解教材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 明太祖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明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始设位低权轻明成祖始设位高权重 内 阁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皇 帝 军机处 内阁
日常事务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军机处的作用:?(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雍正始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1)总特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3)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