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项目 高 考 抗 日 战 争
考查频率 3年18考,考查频率很高
考查角度 1、近几年高考重视对全民族抗战的考查,即重视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的考查,也有很多试题考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体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2、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日两国进行的两场战争,中国一胜一败,很多高考试题重视两次战争的比较,要求考生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重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认识抗日战争的地位和意义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1.从独立抗战到携手反对法西斯
材料一 从1937年7月战争爆发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中国都是独自进行抗战。它从西方国家那里只得到了同情、道义支持和一些小笔贷款。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抗战初期,中国几乎孤军奋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国积极援助中国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1.从独立抗战到携手反对法西斯
材料三 1941年,美国对英国援助9.99亿美元,次年为43.25亿美元,1943年增到86.25亿美元,全部对英租借占总额的64.65%。即使是对苏联,美国也很慷慨,租借总额112.6亿美元,约占美国租借法案下全部对外援助额的23.2%。相比之下,1941年到1945年,美国援华的租借总额只有8.25亿美元(加上战后援助,一共15.48亿美元,占美国租借外援的3.2%)。
问题:材料三又说明了什么?
美采取“先欧后亚”的策略,
对华援助不占主要地位;出于国家利益。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2.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19 41 年5 月27 日指出,不断加强的“ 中国的壮丽的防御战” 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的计划接近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曾经一向对中国的抗战表示轻视的丘吉尔, 也不得不在19 4 2 年4 月18 日写道: “ 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 至少会使日15个师团, 也许会有2 0 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 大举进犯印度, 就确实可能了。”
材料二 到1 9 45年日本战败时, 向中国战区( 包括台湾和越南北纬16度 线以北地区) 投降的日军共128.3 万人, 这个数目大约相当全部海外日军2 7 4.6 万人( 不包括关东军) 的4 6.7%。
《近代史研究》第5期提出:“抗战8年,中国人民生命牺牲多达2000万。”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贡献。
(2014·四川文综·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国外战场
时间:1942——1945年
原因:
目的:
战果:
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
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戴安澜将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必要性:日本侵华的不断加深——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可能性
国际方面
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召开七大,提出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 一战线 ;
英美: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其在华利益,双方矛盾加深 。
国内方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12 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8月,改组军队,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未参加长征、留驻根据地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书,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爱国力量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东北军民 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关内人民 ①工人罢工、募捐;
②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爱国民主人士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宋庆龄、蔡元培等为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争取人民民主自由权利而建立的一个进步政治团体,成立于1932年12月29日。)
(2015·天津文综·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5·山东文综·5)“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战争的性质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D.民族主义立场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抗战前修建大量国防工事,重点集中在长江流域;
2.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战;
3.上海开辟南方战场,日军主力离开华北;
4.出兵缅甸,坚持抗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
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
(1937.8—1937.11)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9—1937.11)太原会战中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1938.1—1938.5)徐州会战中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1938.6—1938.11)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40.5—1940.6)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活跃在台儿庄一带的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受命支援抗战。枣庄市台儿庄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李振启考证说,中共特委动员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
如今,台儿庄、沂南的不少村口都立有纪念碑,“模范村”“英烈村”,村村都流传着抗战的故事。
六里石村,百多户人家,只不过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小村落,这里却是大战时的后勤基地之一,一桶桶开水,一罐罐小米稀饭送往前线。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2] (日军自报伤亡11984
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
台儿庄战役:合作之战,人民之战
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国民党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 冯安邦中将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王凤山少将等32名少将。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初期,抗战比较努力,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广大官兵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抗战后期,虽然“消极抗日”,但还是继续抗日,没有向日投降,并组织了如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鼓舞了士气,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将“日本的战争机器”“卡住了13个星期”的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敌我力量悬殊,日本准备充足,中国仓促应战。
②主观上:指导方针错误,国民政府走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5·广东文综·7) 《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沛县位于江苏徐州) (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 武汉广州失守至1945.8全国大反攻)
→日军对华政策变化:
对国民政府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
主要兵力转向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开展游击战争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相持阶段
1940年下半年
彭德怀
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
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目的
时间:
指挥者:
战线:
战果:
意义:
正在指挥作战的彭德怀
①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增强抗战的信心;
③提高中共的地位。
“百团大战背后,是千万民众。仅吃一项,100多个团20多万人,一天就需口粮30万斤。再加上各种支前工作、破路工作及后方保障,在当时肩挑手提为主,辅以骡马、手推车的条件下,不组织动员100万以上的民众,根本无法打一场百团大战!”
克服投降危险,振奋人民抗日精神,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
伪军人数
破坏
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
公里
近3000个
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相持阶段
(2015·新课标·11) 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
作战任务,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形成了共同抗
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社会史观
——抗战时期后方社会生活
1、民族工业的内迁
(时间、过程、意义)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四川,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
二、社会史观
——抗战时期后方社会生活
(2012·海南单科卷·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的现象,说明战争的特殊时期文化教育得以的南移,A项正确;BC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说法与题干相背。
二、社会史观
——抗战时期后方社会生活
2、南渡北归——抗战时期高校内迁
材料 “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须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故决定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有任何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其主旨。” 1938年,政府还特别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学校、研究所的迁建工作,决定在西南、西北建立抗战教育基地,为长期抗战作准备。
问题:高校内迁的理由有哪些?
长期抗战的需要大量人才;我国人口众多,兵源充足,无需征调大学生当兵;国民政府奉行“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二、社会史观
——抗战时期后方社会生活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联大校歌
2、南渡北归——抗战时期高校内迁
朱自清
陈寅恪
闻一多
钱钟书
钱穆
从1937——1946年,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
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一部部著作在硝烟中问世: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还有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基性论著
受战事的超预期发展影响,部分高校内迁次数太频繁,饱受战祸之苦,如同济大学共迁了6次,辗转于沪、浙、赣、桂、云、川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迁校4次以上的约有19所,其中7次的有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等5校;8次的有广东省文理学院,各学校所到之处,皆为落后的山区,备尝艰辛。
二、社会史观
——抗战时期后方社会生活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
我们党在宣传抗日的同时,还大力宣传剪发放足,组织妇女上识字班,进行文化启蒙教育。为打开妇女工作的局面,我党营救了一些受苦受难的女同志。童养媳张绍峰、马维英、冯秀金等,都被我党动员出来参加了革命。有的解除了婚约,建立了美满家庭。滑子大地主老飞的四弟死后,全家不准弟媳贾xx改嫁,贾不甘心,进行反抗,遭受虐待,我们就支持贾xx改了嫁。
——《太行山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的回忆》
大力宣传妇女剪发放足,扫盲、学文化。支持寡妇改嫁,支持婚姻自主,提倡男女平。支持妇女参加工作,参与政治等。
问题: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解放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