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4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3 15:4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四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新课导入
降水是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什么是降水 降水形成 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世界降水 的时空变化有何规律
核心素养
指导学生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其地理图表的制作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测降水现象(如记录本地某段时间内的降水量),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降水知识的理解。
针对降水引发的实际问题(如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培养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降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降水对农业、工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降水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的观念。
介绍由降水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培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通过具体案例(如某地区的特大暴雨事件)分析降水异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综合思维
降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分析降水对农业、工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降水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的观念。
介绍由降水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培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通过具体案例(如某地区的特大暴雨事件)分析降水异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地协调观
通过分析降水对农业、工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降水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的观念。
介绍由降水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培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通过具体案例(如某地区的特大暴雨事件)分析降水异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区域认知
本节知识结构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类型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的概念
降水的主要类型
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类型
等降水量线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降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降水量的等级划分
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及其主要类型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空间分布



table of contentse
毕业答辩

降水及其主要类型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降水使一种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而雾、霜、露都是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或凝华)于物体上形成的,所以雾、霜、露不属于降水。
降水的形成条件
0℃
上升气流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小水滴或冰晶。
小水滴或冰晶还需要互相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另外,空气作上升运动时,温度才能下降。
降水的四种类型
空气受热上升,水汽子在高空冷却凝结,由此形成降雨。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雷电和暴雨。赤道地区常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夏季午后也常出现对流雨。
对流雨
冷暖气流相遇,暖湿空气北抬升,水汽冷却凝结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夏秋季节多为锋面雨。
锋面雨
迎风坡,暖湿空气被迫抬升时,气温降低,饱和空气成云降雨。背风坡,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雨减少,对出现在山地和丘陵的迎风坡。
地形雨
常出现在副热带海域的夏秋季节。强度很大,多为暴雨。常伴有狂风、雷电。
台风雨
降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干旱少雨导致农作物减产
NO.03
雪灾使牧区受损
NO.02
暴雨引起洪涝灾害
NO.01
降水的等级划分
降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级别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降水量(mm) <10.0 10.0 ~24.9 25.0 ~49.9 50 ~99.9 100.0 ~249.9 >250.0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降水的等级划分
降雪: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雪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等不同等级。(降雪量的测量不是测量地面积雪的厚度,而是测量雪融化后的水量)
级别 小雪 小到中雪 中雪 中到大雪 大雪 大到暴雪 暴雪
24小时降水量(mm) 0.1~2.4 1.3~3.7 2.5~4.9 3.8~7.4 5.0~9.9 7.5~14.9 >10
小雪
中雪
大雪
暴雪
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工具:雨量器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以毫米为单位。
雨量器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口、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承水口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温馨提示:测量降水量是,不能直接从雨量器上读取数据,而应降雨量器中的水倒入量筒内,从量筒上读取数据。
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方法:测量降水量多用雨量器和配套量筒,每天定时(8时和20时)测量
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若测量降雪时则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雪
第一步
将储水瓶中的雨水或储水筒中融化的雪水倒入量筒里
第二步
从量筒上读出刻度数,就是降水
第三步
拓展阅读
目前,我国的气象台(站)大都使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来测量降雨量。 与传统雨量计相比,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具有雨量自动测量与数据自动传输等优点。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
一年内,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降水量有所不同,通常我们以年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这种差异。
降水的季节变化
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并不均匀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类型
降水类型:全年多雨型
分布地区:赤道附近地区
降水特点:各月降水都很多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类型
降水类型:夏季多雨型
分布地区:南北纬10°—60°的大陆东岸
降水特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类型
降水类型:常年湿润型
分布地区: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降水特点:各月降水均匀,雨量适中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类型
降水类型:冬季多雨型
分布地区: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降水特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类型
降水类型:全年少雨型
分布地区:两极地区;中纬度大陆内部地区;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部
降水特点:各月降水都很少
读图活动
1.任选一个城市,说出其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类型。
2.比较三城市降水量的季节差异。
3.2021年11月初,罗马遭遇严重洪灾。可信吗 理由是什么

降水的空间分布
等降水量线图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
80毫米
60毫米
40毫米
20毫米
40毫米
60毫米
80毫米
100毫米
A
B
b
a
等降水量线: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
等降水量线的特点: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如图中a地和b地降水量都是40毫米。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80毫米
60毫米
40毫米
20毫米
40毫米
60毫米
80毫米
100毫米
A
B
b
a
判读某地降水量的数值。如图中a地降水量为40毫米,B地降水量为20—40毫米
根据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判读降水量递变的方向。图示区域降水由北(东北)向南(西南)递减
根据等降水量线的疏密程度分析降水量差异的大小。如图中A地区降水差异大,B地降水差异小。
判断地形影响。若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受地形(山脉)影响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在200毫米以下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受地形影响,该地区降水量东西差异明显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雨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干极”: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降水量分布规律:“四多四少”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较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由赤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降水逐渐减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中纬度地区,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降水量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地区 降水量 主要原因
两极地区 较少 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雪)
赤道附近 较多 终年气温高,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南、北回归线两侧 大陆西岸较少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大陆东岸较多 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
中纬度 地区 沿海较多 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大
内陆较少 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知道降水的概念及测量降水量的方法;能够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课堂小练
1.该地当月降水量为( )
A.360mm B.1200mm C.300mm D.156mm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了当地某月全部降水过程,并做了详细记录。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月降水量是1个月中每日降水量的总和。该地区当月降水6次,将这6次降水的降水量相加可以得出,该地当月的降水量是300mm。故选C。
C
降水次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降水日期 3日 8日 15—17日 24日 26日 30日
降水量(mm) 36 14 156 32 48 14
2.据表推断该地( )
A.当月降水稀少,干旱严重 B.第3次降水持续时间最长
C.第6次降水持续时间最短 D.当月每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了当地某月全部降水过程,并做了详细记录。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由上题可知,该地当月的降水量是300mm,降水较多,气候湿润;第3次降水时间为15—17日,持续时间最长: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哪次降水持续时间最短;当月6次降水的降水量差别较大。故选B。
B
降水次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降水日期 3日 8日 15—17日 24日 26日 30日
降水量(mm) 36 14 156 32 48 14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全球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各地降水较南半球各地少
B.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少,西岸多
C.大部分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
D.全球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递减
解析:北半球各地降水并不都少于南半球各地,A错误。据图可知,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B错误。大部分中纬度沿海地区的降水比内陆多,C正确。大陆东岸和西岸都有降水多的地区,全球降水量不具有自西向东递减的规律,D错误。
C
4.下列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据图可知,①地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②地降水量小于200毫米,③地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④地降水量在200—500毫米之间,因此降水量最多的是③地,C正确。
C
5.图中反映了世界年降水量随( )
A.经度变化的情况
B.纬度变化的情况
C.地形变化的情况
D.距海远近变化的情况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从图中可知,纵坐标表示年降水量,横坐标表示纬度位置,该图反映了全球年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的情况,B正确。从图中读不出世界年降水量随经度、地形、距海远近的变化情况,A、C、D错误。
B
6.下列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
A.极地地区 B.北回归线附近
C.南回归线附近 D.赤道附近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多,极地地区年降水量最少,A正确。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