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四章 地球表层的基础自然要素
第二节 海陆变迁
新课导入
鱼龙复原图
鱼龙化石
20世纪60年代,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 米处的岩石中,中国科学考察队发现了鱼龙化石 ,取名为“喜马拉雅鱼龙”。
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洋中。
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出现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
核心素养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海陆变迁的实例和现象,如海岸线变化、填海造陆工程等。
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沙土模拟板块运动)来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海陆变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提出防治海岸侵蚀的措施等。
地理实践力
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时,需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如板块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
理解海陆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地球表面的多个圈层(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等)的相互作用。
认识到海陆变迁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需要关注其变化趋势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综合思维
自然环境(如海洋、陆地)的变迁对人类活动(如沿海城市的发展、农业布局等)有着重要影响。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海岸侵蚀防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学生在学习海陆变迁的过程中,应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
分析不同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海陆变迁特征和规律。
比较不同区域在海陆变迁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认识到不同区域之间在海陆变迁方面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如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
区域认知
本节知识结构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
板块运动
原因
例证
提出者
依据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内容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
壹
贰
板块运动
叁
目
录
table of contentse
毕业答辩
壹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这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海陆变迁的例证
自然原因——海洋变陆地
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陆地
海陆变迁的例证
自然原因——陆地变海洋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
这里曾经是陆地
由于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
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在局部小范围内改变着海陆分布。
人为原因
美济岛
海陆变迁的例证
人为原因
荷兰通过修堤坝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
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例证
人为原因
日本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在四大海湾开始填海造陆
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变迁
探究活动
海陆变迁
下面是海陆变迁的三个实例,你能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古河道、古森林和众多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目前平均每年增加约30平方千米。
知识拓展
地壳运动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壳由多个大型板块构成,这些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和移动,导致地壳的剧烈变化。例如,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它们会发生挤压、抬升和下沉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了海岸线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NO.02
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壳的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这些运动导致了地形的变化和海陆变迁。
NO.01
知识拓展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因素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岩浆活动等,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如火山喷发可以将陆地变为岛屿,地震可以引起地壳运动和地形变化等。
地球表面变化也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表面的变化可以由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因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而产生。
知识拓展
海陆变迁的历史
VS
海陆变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通过对古地层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海陆变迁的历史和规律。
古地层是指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岩层。通过对这些岩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球历史上的海陆变迁情况。例如,通过对古地层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数百万年前某一地区曾经是海洋,而后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这个地区逐渐变为陆地。
知识拓展
地层和化石的证据
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骸或痕迹,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推断出海陆变迁的过程。
化石
地球岩石圈由不同年代的地层组成,通过地层的堆积和侵蚀等现象,可以推断出海陆变迁的历史。
地层
知识拓展
地球物理证据
地球磁场在不同时期会发生逆转,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岩石磁性的测量来推断海陆变迁的历史。
磁异常
地球上不同地区重力加速度不同,这种差异可以由地球内部的质量分布引起,海陆变迁也会影响重力异常的分布。
重力异常
知识拓展
自然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
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海陆分布,如冰川扩张和退缩可以引起海平面的升降。
海岸线的变化
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侵蚀等因素,海岸线不断发生变化。通过研究海岸线的变化,可以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贰
大陆漂移
依据
很久以前,有人就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相吻合。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个大陆剪下来,就可以拼在一起。
提出者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内容
分裂
、漂移
、分离
2亿年前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6500万年前
原始大陆逐渐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如原始的非洲大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分裂、缓慢漂移分离,形成印度洋;大陆漂移过程中大西洋面积不断增大,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
现在
大陆漂移的结果: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古老地层有许多相似性
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
我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
我不会飞,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
根据测量,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人们在南极大陆发现了煤。
在赤道附近地区发现了古冰川遗迹。
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叁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是由若干大小不等的板块组合而成的。全球主 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他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读图活动
1.说出以海洋为主体的板块。
2.描述亚欧、非洲、印度洋三 大板块边界两侧的板块运动特点。
亚欧板块
以亚欧大陆为主,包括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非洲板块
主要包括非洲大陆和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印度洋板块
主要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
太平洋板块
几乎全部被海洋(太平洋)覆盖
南极洲板块
主要包括南极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美洲板块
主要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板块运动的影响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的形成。
东非大裂谷
板块运动的影响
板块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岛弧或海沟等,如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板块运动的影响
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发生张裂,使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阿尔卑斯山脉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安第斯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板块运动的影响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不同板块的交界地带。据统计, 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示意
板块运动的影响
找出世界上二大火山地震带,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示意
六大板块示意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及证据,能够利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能够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位置及名称,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课堂小练
2020.5.27,中国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本次测量,测得珠峰的新高程为8848.86米。请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珠峰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抬升形成的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抬升形成的
C.终年积雪形成的
D.亚欧板块断裂形成的
解析: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读图可得,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B正确。故选B。
B
2020.5.27,中国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本次测量,测得珠峰的新高程为8848.86米。请完成下面小题。
2.队员们在攀登珠峰途中,发现了部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 )
A.有人将化石遗落在山上
B.有海洋生物自行爬上了珠峰
C.这里曾经是海洋
D.这些海洋生物生活在陆地上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登山队员在珠峰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是海洋变成陆地的例证,故C符合题意。故选C。
C
在新西兰南岛海岸,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浑圆的石头,据地质学家研究,其成因是海底玄武岩被“不安分”的板块“顶”了上去。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及大圆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不安分”的板块是指( )
A.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C.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解析:据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因此将海底玄武岩“顶”至海岸的“不安分”板块是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A正确。
A
在新西兰南岛海岸,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浑圆的石头,据地质学家研究,其成因是海底玄武岩被“不安分”的板块“顶”了上去。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及大圆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4.大圆石中,还能找到不少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海洋生物遗骸,说明( )
A.这些生物曾生活在陆地
B.海洋生物进化成陆地生物
C.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
D.这里海平面变化不大
解析:大圆石中能找到不少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海洋生物遗骸,结合材料中“被‘不安分’的板块‘顶’了上去”可知,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C正确。这些生物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没有进化成陆地生物,A、B错误。大圆石中发现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海洋生物遗骸不能说明海平面变化不大,D错误。
C
读“东非大裂谷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
A.该地多地震活动
B.该地多火山活动
C.板块在这里张裂
D.板块在这里相撞
解析: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发生张裂,慢慢形成了东非大裂谷,C正确。
C
读“东非大裂谷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
A.成为山脉 B.形成盆地
C.形成海洋 D.没有变化
解析:东非大裂谷处于板块的张裂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海洋,C正确。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