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3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3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6 20:11:11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一、作为农村中学,又是初一的学生来说,阅读积累不是很多,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知之甚少,这是学生们的局限性。可是,学生们都有很高的学习热情,活泼可爱,所以我抓住“童年往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篇设置到鲁迅故乡去旅游的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学生们对散文的赏析能力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不好理解。所以我注重了读和赏析的训练,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三、学生对深刻的主题难以理解,我就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自然段和雪地捕雀的上赏析上,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四、读写能力是学生的弱项,所以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效果分析
经过本教研组几位老师的反复磨课,本堂课效果很好,基本达成了目标。
学生认识了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记住了有关于他的常识。
由“你愿意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旅游吗?”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路打开了,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简,效果很好。
对课文中美段的赏析和写法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读写不分家,学以致用。
对寿镜吾老先生的介绍和“何为三味”的资料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主题,鲁迅先生是为了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不是批判,颠覆了多年以来对文章主题的误解。
整堂课,学生表现都很积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了他们的主动性,教师跟着学生走,只是引导,不是代替。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环节,只在有难度的问题上做小组讨论,没有做无味的形式,课堂很实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彩。
2、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预热环节:
网上搜集百草园的美景图片,配乐循环播放,音乐为“神秘园”,为上课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愿意去旅游吗?(愿意)有没有去过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没有)我也没有去过,那我们找个时间组团去那里看看好不好?(好!)
为了不花冤枉钱,我们今天先跟随鲁迅先生的美文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个地方是否值得一去——引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要了解几个地方?(两个,百草园,三味书屋)教师板书这两个名字。
二、介绍作者
大家都做过课前预习,了解作者鲁迅先生了吗?谁能起来说说有关他的情况?从哪些方面来说?(名、时、地、评、作)(学生回答完后课件出示常识,标记重点,老师同时介绍《朝花夕拾》)
三、出示目标
鲁迅先生是世界文学大师,他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今天我们学习这篇美文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彩。
2、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四、速读课文,看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季节去,为什么?
课件出示生字词,同学们都在课下自学了生字词,看着大屏幕,让我们来齐读一遍!
(学生读字词后开始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学生交流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分析总结出写景的方法)
环节预设:
1.若学生一说:冬天去,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还可以捕鸟。老师问:好的,那你能不能不看课本,告诉我们,雪地捕鸟的方法?
若学生说的不完整,多找几个起来补充完善,直到表达准确。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在课文的第几段?我们把这些动词画下来怎么样?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学生齐读文段)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把雪地捕雀一段的动词都漏掉了,我们来试着填一填如何?(学生试填动词,巩固所学,学以致用)
2.若学生二说春天去,因为这个季节风景优美。
师:在文章的第几段?你能美美的读出来吗?(学生读课文)还有同意春天去的吗?你们可以组团了。继续说
(又说秋天去的,又说夏天去的,老师适时引导,找出课文第二自然段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3.我也很喜欢这里的景色,如果我是导游,我这样给你介绍你听听如何?
(老师随便读而且删掉了许多形容词)
学生肯定说不好,老师追问:为什么不好?——因为你没有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写作的高明之处,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他是如何写景的。(课件出示写景方法总结。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你觉得鲁迅先生喜欢三味书屋吗?你又是怎么看待三味书屋的?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都是在说百草园,看来三味书屋没有引起你们的兴趣,你们不喜欢是吗?你们说鲁迅先生喜欢吗?你喜不喜欢三味书屋呢?速读课文三味书屋部分,时间5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5分钟后问学生:有答案了吗?)
这个问题有难度,学生理解不好,在此环节加入小组合作探究。
环节预设:
当有学生说道三味书屋不好,鲁迅先生不喜欢的时候,老师要追问:哪里不好?生活不好?先生不好?猜想鲁迅先生爱不爱学习?爱不爱寿镜吾老先生?
(此环节加入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加入寿镜吾老先生的资料介绍,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六、走进作者内心,理解作者情感
课后练习题中谈到了对于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理解的问题,同学们看一看,你会选择哪一个?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不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而是为了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情,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课堂反馈
1.这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学生谈自己的问题,师生共解答)
师:我也有一个疑惑,我想知道“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谁能告诉我?
有学生回答最好,若是没有,老师课件出示对“三味”的理解,加大学生知识量。
2.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老师课件出示课堂检测题,检测课堂效果。
八、课堂总结
师有感情的表述:童年的时光总是最美好的,不管我们走多远,长多大,回首往事的时候,最忘不了的就是童年,就让我们记住鲁迅先生的童年吧,最后,让我们齐诵《繁星春水》中的诗句吧!(课件出示诗句:童年啊,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下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以成长为主要内容,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彩浓厚的语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情趣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表现怎样的主题?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课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的段落,如对百草园生活的描述,雪地捕雀等段落,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
正是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本节课。
观评记录
在正式录像之前,我们教研组部分成员参加了听课,评课,给了我很好的意见,我总结如下:
一、观评记录表
一、教什么
观察记录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2.核心知识:教师是如何呈现给不同学生的?
理论联系实际,分组让学生探究。
3.内在联系: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与生活联系?
先联系共同的特点,再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4.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与本质?
突出了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5.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
通过观察,可以让学生探究。做到了有的放矢,精讲多练。
6.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运用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7.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注重了方法指导,特别是突出了观察,对比、探究等方法。
补充视点:
教师要有良好的随机性。引导学生透过个别现象的分析,引出新手知,最终探究出结果。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改进建议:
对于在课上回答不太熟练或是还有不够明白的,在课下老师或学生要继续帮助,让其得以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具体意见和建议
李爱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需要长文短教,你设计的内容太碎太全,没有重点,还得精简,选择第二自然段和雪地捕雀两个段落好好分析,三味书屋部分根据时间随机一些。
王海云:你的课堂语言还是太罗嗦,你应该给学生说话和思考的时间,不能总是等不及。
特别是学生第一遍读书的时候,你太急了。
张伟:导入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不能在课堂最后在回归到开头,这样课堂感觉更加完整。
张玉斌:赏析和读美文的环节做得有些粗糙,蜻蜓点水的感觉了,能不能多找几个学生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多的美读课文。
郇宜文:目标设计的挺好,学生表现也不错,文章开头还需要在细细讲解吗?大家讨论一下吧。
基于以上同事们提出修改建议,我对自己的教案做了修改,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效果好多了,正式录课的时候,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很好的激发了出来,目标也达成的很好,自认为效果不错!
评测练习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中国 、 和 。本文选自《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2.用正确的动词填空
_______一块雪,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3.“三味书屋”是指哪“三味”?
课件30张PPT。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云雀桑葚鸣 蝉大黄蜂油蛉蟋蟀蜈蚣 斑 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授课人:苗山中学 柳海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
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彩。
2、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读准字音确凿( ) 菜畦( ) 桑椹(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 珊瑚( ) 宿儒( ) 敛 ( ) 脑髓( ) 陌生( ) 觅食( ) 竹筛 ( ) 秕谷( ) 窦 ( ) 蝉蜕( ) 书塾( ) 渊博( ) 倜傥( ) 人声鼎沸( )豁( )人迹罕至( )záo qíshènjiélíngmáocháncuánshān hú huōliǎn suǐ mòmìshāibǐdòuhǎntuìshúyuāndǐngrútì tǎng  _______一块雪,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拉罩味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长吟、弹琴……声音又酸又甜味道光滑、高大、肥胖……形状碧绿、紫红颜色 如何进行景物描写1、抓住特征,描写有序
2、观察细致,角度多样
3、语言准确、生动
多修辞、多修饰、多形容词、多动词我的乐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 味 书 屋这是鲁迅当初上学时的座位了解“私塾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寿镜吾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 答疑解惑你有收获吗?
你还有疑问吗?课堂练习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中国 、 和 。本文选自《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狂人日记关于“三味书屋” 史书说: “三味书屋” 中的“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是醋,醢是酱;调料)
寿老先生的后人解释为:
布衣暖 菜根香 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童年啊!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
——冰心课后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片传统的经典美文,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我个人一直很喜欢,所以借这次录像课的机会,精心备课,个人认为效果还可以。现反思如下:
1.精心设计情境,激起学生的热情
鲁迅先生的文章美,但是里孩子们太过遥远,我必须从课堂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否则整堂课死气沉沉。所以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设计了“组团去旅游”的环节贯穿课堂始终,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承接这一问题,问学生“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去”,以此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哪个季节都可以去,关键是为什么?以此开始赏析课文,达成目标。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不生硬,不沉闷,效果很好。
2.长文短教,抓住了重点。
本文篇幅很长,作为只有45分钟时间的录像课来说,必须要长文短教,我从目标设计上就只抓了重点:赏析语言,品味情感。重点抓写景和动词的运用,学会写法。
情感部分,区别于许多教科书上说的“鲁迅先生批判封建教育”的观点,设计了两个问题,“鲁迅先生是否喜欢三味书屋?”“你是否喜欢三味书屋,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非批判,水到渠成。
3.注重了美段的阅读,尽量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课堂上对于写景和动作描写的段落反复朗读,齐读,学生提了神也加深了印象。
4.补充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以前教这篇文章,对于寿镜吾老先生的情况和“何为三味”从来没有给学生透露过,本节课我在学生分析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情感环节补充了这两点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有助于他们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比较好。
5.几点不足
首先,美女蛇的故事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来,非常遗憾,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也没有赏析,这是本节课的漏洞。
其次,学生对美段的探究赏析还是不够,没有让学生仿写几句,没有当堂学以致用,是遗憾。
另外,课堂检测稍过简单了,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再深刻些更好。
总之,课堂就是遗憾的艺术,希望以后自己做得更好!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语文以及语文教学都有较大的改到,特别是对散文教学的重视,尤为突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做了如下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感彩。
2.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一、课标依据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学重点由内容分析本位转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同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以是与同伴合作探究。
二、设计思路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本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