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章 地球及其宇宙环境
主题学习 中国人的飞天梦
新课导入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 “万户飞天”雕像
“万户飞天”讲述了我国明朝万户 (官名)陶成道,为实现飞天梦想,坐 在捆绑着火箭的椅子上,手握风筝,飞 向天空……为纪念人类首次乘火箭飞天 的壮举,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 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地球仪或模拟航天器,加深对地球形状和航天知识的理解。
通过模拟昼夜更替、地球自转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航天发射基地或科技馆等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航天领域的新闻动态和科研成果,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
地理实践力
飞天梦的实现涉及天文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航天发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批判性地分析信息和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综合思维
飞天梦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如适宜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如航天发射)的重要性,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航天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保护,避免对太空环境造成污染。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飞天梦的实现需要长期的科技投入和资源支持,这要求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即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人地协调观
了解中国航天发射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理解这些因素对航天发射的影响。
通过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地理环境和国际关系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飞天梦的实现促进了相关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发展的因素和影响。
区域认知
1
2
3
回顾中国航天历程
致敬中国航天英雄
探秘中国航天科技
目
录
4
素养提升
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等为历代传颂。探索太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当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PART /01
回顾中国航天历程
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我国现代航空和火箭事业从此起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我国航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并跃入国际先进行列。
钱学森与航天四老合影(左起: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梁守槃、任新民)
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
1956年
成立中国航空工业委员会
1958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
1970年
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57年
返回式遥感卫星顺利回收
2007年
“嫦娥一号”发射,迈出中国探月第一步
2011年
载人空间实验平台“天宫一号”发射入轨
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
2013年
“嫦娥三号”发射,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月
2016年
“墨子号”发生,这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20年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2020年
“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完成了月球天体采样任务
2021年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发射,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2021年
“天问一号”抵达火星,“祝融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2022年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任务一:展示中国航天大事
从图中选择一件航天大事,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中国航天大事记主题海报。
PART /02
致敬中国航天英雄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功不可没,他们身上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钱学森院士工作中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任务二:书写中国航天功勋人物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 批航天英雄,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载人航天飞行首飞航天员——杨利伟
任务三:讲述航天英雄的故事
选择一位心目中的航天英雄,将他的事迹或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PART /03
探秘中国航天科技
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落后到追赶再到国际先进”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任务四:揭秘“飞天”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简称舱外服)是一个浓缩的太空舱,有着超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度。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每套总重120公斤,安全系数极高,可在太空环境下连续工作4小时,具有环境控制、生命保障、舱外通信等多种功能。
小组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制作“飞天”舱外航天服主要部件的功能说明书。
头盔
面窗
电控台
气液组合插座
手套
安全绳
靴子
背包
照明灯
气液控制台
背包内部
环控生保系统
遥测数据发射机
遥测数据变化与编码器
主氧气瓶
蓄电池
电台
PART /04
素养提升
观测星空
借助手机星空应用程序,完成下列要求。
1.找到太阳、火星、月球,说出它们的天体类型。
2.说出太阳、火星、月球所在的天体系统名称。
3.结合教材图1.4,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在人造卫星未探访火星之前,有人判断火星上存在生命。你认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手机星空软件截图
地理故事
天圆地方
月食推测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遥感影响
四幅图反映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不同阶段,简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不同阶段的大事件或历史背景。
地理漫画
根据教材图1.12绘制地球圈层结构漫画,举办班级地理漫画展。
地理模型
1.制作哈勃天文望远镜、“祝融号”火星车和中国空间站模型,任选一例,说明它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
2.温馨提示
①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合理分工;
②查阅资料,做好图纸设计;
③选用合适材料,体现节约、环保理念;
④注意安全,手工制作为主。
能力提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包括初期的艰难起步、重要里程碑事件的回顾(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掌握中国近年在载人航天(如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空间站)、月球探测(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天问一号)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成就;“中国人的飞天梦”主题学习旨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培养未来的航天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