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地球的公转(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地球的公转(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23 15:4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二章 地球的运动极其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上面是2023年四个日期的升旗时间。
新课导入
一年之中,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 为何有所不同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地球公转运动的模型或视频资料,以及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如模拟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公转运动,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感知。
学生可以参与制作地球公转运动的模型或教具,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公转运动的理解。
在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验证假设等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实践力
地球的公转运动不仅涉及地理学知识,还与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对地球的公转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
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转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包括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形状等多个要素。学生需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这些要素联系起来,形成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整体认识。
综合思维
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能够理解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认识到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这有助于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
地球公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和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增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可以建立起地球作为一个三维空间实体的概念,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地理关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生物等存在差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理解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增强对区域差异的认识。
区域认知
本节知识结构
公转的周期和方向
概念
方向
周期
四季更替
地球上的五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
01.
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02.
四季更替
03.
地球上的五带
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第 一 部 分
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方向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
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大约365天。
公转的重要特征
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约成66.5°的夹角
公转的重要特征
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约成66.5°的夹角
演示地球公转
实践活动
1.在教室内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桌面上正确摆放三球仪。
2.在三球仪上指出地球的南北 两极、地轴和赤道。
3.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说出公转的方向、周期,观察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姿势。
4.说出二分二至的大致时间,指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照情况。
昼夜更替
第 二 部 分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23°26′N

23°26′S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3月21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移至23°26′N时为夏至日(6月21日前后),然后太阳直射点又向南移,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再向南移至23°26′S时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后太阳直射点再一次向北移动,周而复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23°26′N

23°26′S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3月21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最北的位置
太阳直射最南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在23°26′N和23°26′S之间来回移动,这样23°26′N和23°26′S就成了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回归”的界线,所以把它们称为回归线。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昼夜长短变化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66°34′S、66°34′N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66°34′S成为南极圈,66°34′N称为北极圈。

66°34′S
66°34′N
90°N
90°S
北极
南极
南极圈
北极圈
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
全球昼夜等长
全球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而言)
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而言)
春分
春分→夏至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北极地区极昼范围缩小
秋分
全球昼夜等长
秋分→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北极地区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大
春分→夏至→秋分(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冬至→春分(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春分→夏至,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夏至→秋分→冬至北半球昼变短,也边长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十字诀
“点北北昼长,点南南昼长。”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夜长,直至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过程,就是北半球白昼变长的过程。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夜长,直至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过程,就是南半球白昼变长的过程。
四季更替(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 光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北半球白昼时间 长,获得的热量多,夏至前后的一段时间为夏季。
四季更替(以北半球为例)
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北半球白昼时间短,获得的热量少,冬 至前后的一段时间为冬季。
四季更替(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3月21日前后)和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 长,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适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春分前后的一段时间就成为春季;秋分前后的 一段时间就成为秋季。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夏至日前后的6、7、8月三个月,正午太阳高大,白昼时间长,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
冬至日前后的12、1、2月三个月,正午太阳高小,白昼时间短,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
春分日前后的3、4、5月三个月和秋分日前后的9、10、11月三个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当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是秋季。
读图填写表格
知识拓展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知识拓展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冬季,我家的阳光怎么少了呢?
一年中由于太阳高度不同,北半球楼房的影子长短不同,冬季时太阳高度小,楼房的的影子长,同时南侧的楼房比北侧的高,因此挡住了北侧楼房的阳光。
知识拓展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而言)
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冬季小,夏季大。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知识拓展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西
日落

日出
一天中不同时间,各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地球上的五带
第 三 部 分
五带的划分
一年之中,不同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有太阳直射
无太阳直射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终年寒冷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寒冷
太阳照射情况
获得太阳光热的差异
冷热差别
划分依据: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五带的对比
这里是寒带地区,有 极昼或极夜现象,地面获 得的热量最少,气候终年寒冷。
五带的对比
这里是温带地区,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五带的对比
这里是热带地区,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五带的对比
五带 范围 气候特点 太阳直射现象 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终年炎热 有 无
温带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无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寒带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终年寒冷 有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知识拓展
地球五带与低、中、高纬度地区范围的比较
热带 0°—23°26′ 低纬度地区 0°—30°
温带 23°26′—66°34′ 中纬度地区 30°—60°
寒带 66°34′—90° 高纬度地区 60°—90°
温馨提示:热带都属于低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都属于温带;寒带都属于高纬度地区。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绕转中心,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换与热量差异现象。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换、昼夜长短变化等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能够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课堂小练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24年元旦期间,地球运行至图中的( )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和①之间
解析:2024年元旦是1月1日,这天在北半球冬至日④(12月22日前后)到春分日①(3月21日前后)之间,此期间地球运行至图中的④和①之间。故选D。
C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024年元旦期间,我们的祖国——中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夜现象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故选A。
A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但其含义已经沿用4000多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全球昼夜等长的时刻,地球运行至图中的( )
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③ D.③或④
解析: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地球运行至图中的①或③位置。故选C。
C
下图示意地球的昼与夜,在图上标注了模拟算出的某年1月1日我国四地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最早迎来该年第一缕阳光的是( )
A.抚远 B.北京
C.台州 D.海马滩
解析:抚远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间是6:52,北京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间是7:36,台州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间是6:45,海马滩迎来第一缕阳光的时间是6:27,所以最早迎来该年第一缕阳光的是海马滩。故选D。
D
下图示意地球的昼与夜,在图上标注了模拟算出的某年1月1日我国四地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以下与1月1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解析:北半球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夏至日为6月21日前后,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故与1月1日最接近的节气是冬至。故选D。
D
下图示意地球的昼与夜,在图上标注了模拟算出的某年1月1日我国四地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1月1日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
A.极昼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昼夜平分
解析: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处于北半球的北温带,昼短夜长。故选C。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