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并不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因为这篇文章时代久远,学生的阅读面又相对比较狭窄,对当时的背景知之较少,且与作者在年龄、心理及阅历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很难深刻地解读文本,很难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又往往因为考试的功利把教学的着眼点局限在疏通文意和机械背诵上,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化、平面化,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文字的浅表层次,对文本解读不深,理解不透,很难走进文字的深处和作者的心灵深处,很难获得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有益的人生启示。此外,质疑能将阅读指向文本的深处,但我们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却往往不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或者对学生的质疑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所以,要走进文本深处,就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就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真正体现对学生质疑的尊重。
专家点评
于立国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对于苏东坡的闲适,苏东坡的豁达,在课堂上学生从望而不知,到有深刻的感受,完成了批文入境、批文入情的解读。另外,学生积累了文言字词,对文章能熟读成诵,老师的教学达成了预期目标。
一是本堂课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一课标要求到位,效果显著。如:教师引导学生对“解衣欲睡”的“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引导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些字表现出的“遇月、寻友”的过程;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句子,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中的两个问号和“盖”字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批文入境,批文入情,赏词析句。同时,在赏析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读,并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效果显著。
二是多角度、深层次解读文本奏效。《记承天寺夜游》叙事简洁,写景如绘,字约义丰,“字唯其少,义唯其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容易深刻解读文本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验。丁老师在本文阅读教学中,恰当选用“短文深教”的途径与方法,通过丰富学生文本阅读背景材料的积累,通过“增、删、调、换、联想、想象、吟诵、配乐”等品读的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语言,反复诵读,效果显著。如:解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的“欲”字,教师适时补充“乌台诗案”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当时作者心境和情绪的理解与想象。引导体会“为什么要寻张怀民”时,教师补充张怀民被贬黄州的背景,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苏轼到承天寺寻自己“同命相怜”的友人,一起赏月,一起聊天,一同心领神会的彼此慰藉。
再说多角度赏读,老师采取的赏读的方法是奏效的。如:用舒缓的语气读“解衣欲睡”;用头微摇,眉上翘,会心地读“欣然起行”;用缓慢的语气读“念无与为乐者”,用稍快的速度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欣喜,教师牵着学生的手,心有灵犀的在教室里漫步,体会“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与悠闲。教师引领体会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的过程,并把这些字设计成红颜色,引导学生推想模拟当时作者的情思过程。
对于文章经典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教师先采用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并描绘景色的办法解读。再让学生看投影,老师修改此句为“庭下如积水空明,其中竹柏之影,似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要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看那句更好?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原句所表达出的作者当时沉醉在月色之中,并没有意识到那是竹柏的影子,此时有些迷离,等回过神来才发现那水中的藻、荇,竟然是竹柏的影子,作者物我两忘,陶醉其中,不去辨识,亦真亦幻,回过神来,呀,奥,惊喜的感觉,学生能感受到此刻作者全身心投入到优美的月色中,忘记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烦恼忧愁,完全陶醉。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呀。好一种安闲宁静,陶醉的状态。
教师沿着一个主问题,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多角度、多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此事此景,此境此情,不着痕迹的达成了本次课例研究的目标。
课堂教学总是缺憾的艺术!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中学 丁慎杰
学习目标
1. 朗读全文读准、读畅、读通
2. 细读全文,积累文言词,感受苏轼微妙心境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读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游承天寺?他在承天寺都看到了什么美景?承天寺夜里的景色很美吗?)
师:大家看到题目就提出了直观的问题,主要是:
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作品,诵读,玩味,解解这个迷。
二、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原本《记承天诗夜游》是无句读的,古代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但我们照样可以读好,谁试试?
教师指名朗读。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判断:方案一:(很熟练)看来大家很认真的预习了文章,能够很流畅的朗读了。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方案二:(学生朗读磕绊)没有标点的文章有些难度,现在我们把标点还原,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2-3分钟)(指名重读读错句读的句子)
师: 下面再找一位同学朗读全文?
生朗读。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朗读中的错音字,并纠正。
三、译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得顺畅,我们还要读懂文章,下面请大家再次读全文,结合注解及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及时问同学、问老师,实在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再提交给大家,我们共同讨论。
学生迅速的默读,标画自己的疑点,教师浏览指导。
四、质疑问难
师: 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疑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的解答问题或教师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
教学预设:
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足不出户 斜光到晓穿朱户)
欣然起行 (欣欣然张开了眼 )
怀民亦未寝 (人云亦云)
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盖一癞蛤蟆也)
五、品读赏析
师: 文章大意读通了,那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思考并作出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教学预设:
方案一:引导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去承天寺是为了欣赏月亮)板书:清闲 遇月
师:好了,同学们谁先来解这个谜?
生:我觉得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着,而后又被外面的月光所吸引,所以打算观赏月亮,才想起邀请自己的朋友张怀民到承天寺去的。
师: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判断,读一读?
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的深入。
1. “解衣欲睡”学生读得缓慢。
师:刚才老师听到你读这四个字时读得很是缓慢?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
生:因为作者似乎不想睡觉,所以很不情愿的要休息了。
师:苏轼那时是不是无事可做呢,看一段资料?
(推荐资料: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也就是作者写此文的四年前,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这场文字狱,将苏轼抓进乌台,被捕入狱后获释出狱,总算保得一命,被贬至黄州做了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的小官,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行动还受到监禁。)
师: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
生:恩,是很清闲。
师:清闲的苏轼,这里我们就就得用稍缓的语调来读出此句来了,大家一起试试:元丰六年……,读
生:读。
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的朗读重音放在“欣然”一词上。
师:这位同学刚才尝试用重音强调的方法,突出了作者夜游的原因,大家注意到了吗?
引导:他重读了哪个词?
生:欣然。
师:这位同学,说说重读“欣然”,你意在强调什么?
生:“欣然”写出了作者看到月光入户时的喜悦心情。
师:带给作者喜悦的竟然是入户的月亮,或许就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份不期而至的喜悦,所以我们当然要好好的朗读表现一下。我们模仿这位同学的方法,一起试试。(头微微的摇,身子别晃,眉往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
教师引导朗读。
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初冬夜晚,清闲的苏轼被入户的月光所吸引,欣然起行,干什么去呢?
板书:清闲 遇月。
我们接着解谜。
方案二:引导赏析作者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以及朋友相知之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去承天寺夜游为了寻找张怀民一同赏月)板书:悠闲 寻友
生:我觉得作者还有可能是看到了月光,想要和自己的朋友一同分享这轮月亮,要与朋友一同赏月,所以选择去承天寺夜游的。
师:结合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考虑到没有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所以想到了在承天寺中的张怀民,因此就去了承天寺。
师:不错,(投影)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同我们读出来那么简单呢?大家思考句中红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推想模拟当时作者的思考过程?我想这可能会给我们朗读这几句带来启发。思考之后,与自己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来说说或者读一读试试。
生说:念,是考虑的意思,说明作者有一个思考的过程,遂,是于是的意思,说明作者很果断,就是要去那里找张怀民。
师:思考的过程用朗读来表现,那语速应该怎样?
生:缓慢一些。
师:应该轻些,还是重些?
生:稍重些。试试。
学生朗读。
师:这句话还没说完,还有到承天寺的过程呢?再来说说对“亦”和“相与”和“步”三个字的理解。老师给一段资料,请大家结合资料思考一下。
投影资料(张怀民,字梦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初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而此时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生:亦是也的意思,这里看到张怀民也同样没有休息,张怀民也是被贬的,两个人同命相怜,从文章中“相与”和“步”两个词可以看出两人交谈时,是“步”于庭中,“步”在古语中的意思其中两个意思:一,举足两次为一步,二、徐行,也就是慢慢走,大家觉得应该是哪个意思?
生:应该是慢慢走的意思。
师顺势拉一名学生,与学生一同表现当时两人漫步徐行的情景。
师:同学们,可以用个词来形容我们刚才的状态吗?
生:悠闲(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由动作推想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教师板书:悠闲 寻友
教师小结:这里,苏轼寻得同命之人,相与步于承天寺夜游。
方案三:引导体会赏月时的陶醉以及赏月时的意外之乐。板书:安闲 赏月。
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作者夜游承天寺主要的还是去赏月的,作者将月色描写的那样美好。你看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把月光写的如此澄澈,如此美好,如果不是更喜欢月亮,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师:相信你感受到了这种美,要是再有点音乐,或许你就可以读得更美了,试试与音乐结合表现这种美。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听完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尝试朗读。(建议指几名同学)
师: 有感觉吗?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吗?
生3: 没有什么
师:那我们师生再合作一次,我读前面,你着重朗读这一句。(音乐)
师生朗读后给与10秒钟左右的空白时间。(指名。)
生4: 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来到了的中庭,月光如流水一般流泻在庭院之中,空明澄澈,月光如此的晶莹,透彻,院中的月光就如凝固的水一般静静的铺满院落,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是水中的藻荇一般,他们泾渭分明,偶尔有风吹过,竹柏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起来,这时的我们才回过神来。
师: 你描绘的真好,请大家从他的描述中回过神来。刚才听到你的描述,我倒觉得作者在表述这句话,在描绘这幅画面的时候语序有些不对,请看投影,老师,调整了一下,大家读一读,比一比,看看那句更好?
(出示投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其中竹柏之影,似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学生自读交流。若此时学生不能很好的判断,可以连同删掉“盖”字的句子给出一起比较。)
生5: 我认为还是原句比较好,作者当时沉醉在月色之中并没有意识到那是竹柏的影子,此时的他或许有些迷离,等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那水中的影子竟然是竹柏的影子。(师想出:物我两忘,陶醉其中,不去辨识,亦真亦幻,回过神来,呀,奥,)
师: 迷离?具体的说说。
生: 作者当时十分的投入,似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种对月色的欣赏中,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烦恼忧愁,以及个人的荣辱得失,陶醉在了这迷离的月色之中。
师: 文中的哪个字,表达出了这种意料之外的发现?
生: 盖
师: 也就是说,此处的盖字透出了一种出乎意料,一种惊异的感觉对吗?请大家带着这份出乎意料,带着这种惊异的感觉把盖字的朗读突出一下。学生尝试。
师: 是啊,怪不得说风月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呀。好一种安闲宁静,陶醉的状态,板书:安闲 赏月。
我们也再陶醉一回。念无与为乐者,遂……庭下如积水空明……
(在如此投入的状态之中,如此的痴迷之中,也怪不得作者会对自己会对现实有一番感悟的抒发了,作者在观赏了美景之后在想着什么?文中的那句话可以体现?)
方案四:引导赏析作者于困境中的“闲”情,以及自我排遣,豁达之乐。
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而后观察这个句子看看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学生观察思考。(出示投影中原句)
生:有两个问号。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苏轼,置身于美景中你会怎样咏叹这句话,尝试着朗读这两个问号?
老师采访你一下,你这样朗读想要向大家传达什么信息?
生:很无奈很惆怅。(很自得,很)
师:为什么是无奈?惆怅又从何而来?
生: 他被贬,无事可做这是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师: 说的有道理。这是你的理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发现。
生7: 这句话中还有个闲人,这两个字很特别
师: 这是个独特的发现,他家说苏轼说自己是闲人,是否恰当,我们该如何理解闲人二字呢?大家交流一下。
生8: 作者无事可做,只能闲游赏景可谓悠闲,闲适,所以称自己为闲人。
师: 你的意思是说这句话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安闲沉静的状态,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对吗?
师:我也有个发现,作者在这句话中多用了一个“但”字?应该删掉。大家读读,感受一下。
学生朗读感受
师:可否去掉?
生:不能 为什么不能?
师:这但字中又有怎样的深意?
学生若思考无果,教师适时给出资料。
请大家结合资料再思考。(出示投影资料)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 被贬至杭州: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至密州:抒“老夫聊发少年狂” 报国之志;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安慰之语;
? 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
? 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
指名发言。
生:作者由同样被贬的张怀民陪伴一同赏月,那时的他没有实权,不免会有些心境的悲凉,毕竟他是一个一心要做大事的人,他不可能甘心于这样的状态,但是此时的他又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所以这句中不仅有对自己处境悲凉的感慨,也有一种置身于美景中的无奈的不得不有的闲适。
师:是啊,的确有一种闲适的味道。那结合后面的资料大家又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生:作者在这样的状态下,依然积极乐观的面对,我们通过后面的材料可以看到作者的乐观与豁达,这句话也有积极乐观的味道在其中。
(假如学生仍然没有准确会意,教师补充:苏轼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里,他共写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9篇,而且在这个时期,他为世界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精彩的四篇文章,气势磅礴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月感怀而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人生最不如意的阶段,写下如此丰富的作品,我们在此句所传达的闲适背后,还看到作者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方案一:(学生可以准确领会材料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生:积极乐观,豁达面对的人生状态。
师:是啊,正是在这样清闲的夜晚由同命相连之友陪伴,正是在这样悠闲的漫步中,正是在这样安闲宁静欣赏月光澄澈的夜晚,也正是这个胸怀大志却被闲置一隅的文学伟人,选择了记承天寺,夜游,留下这脍炙人口的著作,(音乐响起,教师引导学生一同背诵文章)
方案二:(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他是悲伤的,因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亮和竹子就是他和张怀民两人,当时的朝廷不赏识他们两个,少闲人,我觉得当时没有人能认识他们两个才子。
师: 有才华,被贬谪。有抱负,无法施展。没有人能认识他们两个才子,好比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一样。就是在这样落寞,孤寂的时候,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作者却有如此丰富的作品创作,作者却有如此的闲情逸致,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材料中相关的诗句,而后与同组的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说一说,我们在作者的这份闲适背后还能看到作者在最不如意之时面对生活、面对逆境、面对挫折、怎样的精神状态?
(生朗读相关诗句,并进行小组交流。)
生:积极乐观,豁达地对待人生中的悲伤。
六、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师: 同学们,苏轼写作此文之后的一年便被调离了黄州,开始了生命中的另一个周期,他在别弟子由的诗中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磨盘上的蚂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但他始终心胸豁达,乐观面对,一路走,一路歌。记得诗中曾说过,月是故乡明,我想大家一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看到家乡的明月,苏轼在930年前,赏一轮明月,积极面对人生,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头也应该有一轮明月高悬,在自己遭遇挫折之时,在人生不如意之时,我们可以让心中的明月朗照,从容豁达面对种种不如意!想要更多的了解苏轼,老师向你课外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田姝《苏轼》。下课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清闲 遇月
悠闲 寻友
安闲 赏月
闲人 抒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这篇文言小文,行文叙事简洁,写景如绘,抒情含蓄,寥寥八十余字,既描绘了月夜小景,又传达出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可以说是言约义丰,内蕴深醇。
观评记录
谭晓燕
听了丁老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获益匪浅。对于听《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我主要从教师的教这一个维度来进行的课堂观察。
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导入课题后即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无句读课文及有句读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而后译读,让学生对照注解及工具书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指名读,齐读,读畅、读通,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出示幻灯片落实关键词。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张 磊:
听了丁老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感觉问题预设材料引入灵活。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丁老师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1、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是不是无事可做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2、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同我们读出来那么简单呢?并及时介绍张怀民的有关资料;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在这句话中多用了一个“但”字,可以删掉吗?及时引入苏轼的资料。怎一个“闲”字了得!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层次有深度给学生切实的指导帮助。
怎一个“读”字了得!丁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在读中去”,咬文嚼字读,表情读,创设情境读,音乐渲染读,方式丰富多样!学生参与度高!
纵观全课,该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教学非常出色。
曲君:
在如何尊重学生质疑这个问题上,丁老师从标题问难、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在标题问难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生成问题与老师的预设基本一致。建议老师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的质疑会更丰富一些。在释义问难方面,学生对词义的质疑较充分,但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致使学生下个环节赏析品味语句的效果不太明显,学生对句子本身含义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影响了其对句子深层意蕴的体悟。
赏析问难和情感问难两个方面,丁老师有机地融合到了语言的赏析和品味环节,以学生的赏悟和品读为主,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情感的调动,个性思维品质也彰显鲜明,不少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语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自主理解,其中有学生对“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胆解读很有诗意,是在丁老师层层引导下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然生成和高度升华,体现了我们本次课例研究问题二的深刻价值和优质成效。建议教师在授课中对学生疑难处、理解困惑处、文意不通处,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交流、探讨的时间。
李健芳:
本课例的研究问题之一是品读的多角度深层次,在听课中我重在观察学生品读角度的达成情况,老师设计的增删调换、轻重缓急和想象推想等方式方法,较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调动,个性思维品质得到彰显,比如丁老师带一位同学模拟“相与步于中庭”,我们观察到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对寻友的“悠闲”马上有了理解和感悟。但是对于月色如水这一描写的品读,只是涉及到想象推理这一种方法,对用语之简练、意境之深远、比喻之传神这些角度只是蜻蜓点水,这样,对月色的品读还是稍显单薄的。
刘晓凡:
在品读层次方面,丁老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读出了短文的层次,基本上实现了短文深教的目标,在学生理解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的过程中,学生思维遇到了困惑,老师适时的用PPT分三次提供了苏轼被贬背景,张怀民谪居黄州,苏轼在逆境中生活、精神以及写作上的状态等资料,全体学生默读资料,认真思考,获得了有益的启示,有效的推动了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逐层深入,学生也能循着老师的引导,理解品读出苏轼的情感。但是在最后对“闲”字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上,丁老师展现的背景资料由于内容较多、文意较深、时间较短,学生只能浅层次地感知苏轼心里的悲凉,而无法深层次的理解他的乐观豁达。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个体思维品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其中只有一个学生有新的认识和生成,因此通过课堂观察我们认为这背景积累环节上稍有遗憾。
刘荣:
我们组观察的维度是学生的学,重点放在了课堂诵读这个角度。我们观课小组按照“情景导入、整体感知、赏析品味、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对丁老师的课进行了观察,在观课的过程中重点看教师每个环节对于诵读的设计方法、消耗时间,诵读的效果以及是否有朗读特色。
朗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丁老师运用重点字重读、拖长重点字音读、稍快一点读、稍缓一点读、结合身体语言读、由动作推想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指向文眼“闲人”。通过反复朗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感慨这样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来。引导到位。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王 俊:
学习了丁老师的课,很受启发,也很受感动。
根据本次高研班的任务要求,要打磨基于问题解决的课例,从这个角度看,丁老师的课很好地解决了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短文学不深、诵读体会文本不深、多角度诵读体会作者感情的不到位的问题,做到了短文深教,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内涵美,在多角度、反复诵读中,明确体会出作者的复杂情感,把握住了大家苏轼被贬黄州、闲置一隅后的清闲、悠闲、安闲,突出闲人背后的闲适、寂寞、悲凉、欣喜、感慨等复杂的感情。从这个角度说,丁老师的课在今后是不容易被超越的。
陈照昆:
关于观课量表在观课、评课中的作用。本次研修,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开发设计出的观课量表,通过观课使用,我是大吃一惊:首先是时间统计精确:本节课“师生合作诵读”8次,用时2分21秒。品读中,师生边读边品,认真投入。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以读带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达到“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目标。本节课丁老师引领、点拨、指导学生“集体诵读”共计17次,用时6分半,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很好地解决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朗读”10次,用时10分24秒。让学生读深读透,获取资源,理解文本。“学生个人诵读”达10次,其中学生主动朗读次数达8次,指读次数2次。朗读有时是全篇,有时是三、四句,有时是一个句子,总计达6分钟,在整体感知环节,学生个人诵读2次,用时1分10秒,情感也不是很饱满。在赏析品味环节,学生个人诵读8次,用时4分05秒。统计显示,本节课各种角度的诵读用时30分钟,确确实实达到了本节读通、读顺、读畅的目标。其次,观课量表为评课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为教师专业化提供了科学保障。
崔 娟:
本课例的研究问题之一是品读的多角度深层次。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设计的增删调换、轻重缓急和想象推想等方式方法,较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调动,个性思维品质得到彰显,比如丁老师带一位同学模拟“相与步于中庭”,我们观察到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对寻友的“悠闲”马上有了理解和感悟。
在品读层次方面,丁老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品读,读出了短文的层次,实现了短文深教,学生理解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丁老师引导学生从“清闲遇月”到“悠闲寻友”到“安闲赏月”最后到“闲人抒怀”,教学逐层深入,学生也能循着老师的引导理解品读出苏轼的情感,只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苏轼的“闲人抒怀”中的“闲”字的情感,因为教师出现了上面观察到的背景资料积累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使得品读的深层次还有欠缺。
纵观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至关的重要作用,但在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正如专家所说,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课堂留有一定的遗憾,相信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我们课例观察量表中的研究问题,会具有更深刻的价值和更优质的成效。
杜爱华:
“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看似简单而又抓住了要害, 围绕回答这个问题去赏析课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利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去读去玩味。这样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有着鲜明的主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但是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课文关注点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学透学深,教师要舍得舍弃,丁老师想抓住“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清闲”“悠闲”“安闲”“闲人抒怀”,几个层面几乎是平均用力,没有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两点来挖掘、突破。
许晔华:
通过观课,我对这节课中老师的追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以主问题带动对文章赏析”之前的“导入”、“自由朗读”、“检查朗读”、“译读课文”、“质疑问难”几个环节中,丁老师基本上没有设置追问,而只是以主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而恰是在这种表面上“不作为、不追问”的设置当中,显示出丁老师的智慧和匠心——这些环节,完全可以依靠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从完成,因而教师大胆放手。品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时,学生不能理解“但”字背后蕴含的作者的复杂情感,丁老师先是让学生从这个句子的外在形式上观察有什么特点,再以朗读来体会作者的心情,继而引导学生体会“闲人”一词如何理解,进而指导理解“但”字背后包含的的深意。
在一系列递进式的追问中,一环扣一环,一环比一环更加有层次感和梯度性,丁老师一步步将学生的深度思维推向高潮,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对作者心境的理解,也达到了层层深入的目的,从而解决了“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这一研究问题。极具追问的实效性和艺术性。
纵观整节课,丁老师在学生能够自己习得时,是“惜字如金”不设一问;而在需要问时,又是“泼墨如水”,一问再问。这种收放自如的追问机智,真让观课者受益匪浅。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缺陷。比如通过对“但”字的品味,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这一环节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问题的处理显得比较仓促,学生感受不是很深,与预设效果有点偏颇。
李眷林:
在师生思维的激情碰撞中,《记承天寺夜游》曲尽乐终。我们也陶醉于其间。《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月夜观景人微妙的心境。基于我们要研究的“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的问题,丁老师重设了足时间、多形式、显效果的诵读,让学生深入的感悟文本。
对于这样意蕴含蓄的美文,学生很难体会出作者那种幽境中的闲适、落魄中的豁达、失意中的高洁。丁老师安排了师生共读、集体齐读、自由悟读、个人品读等多种方式去理解。仅就我观察的师生合作用了2分18秒,学生自由读用了10分24秒的充裕时间,解文意,悟心境,品情怀。把学生由浅层次的理解逐渐引伸到深层次的感悟,还恰到好处地补充了乌台诗案、张怀民资料及作者达观进取的素材,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作者。
张希军:
综观丁老师的这一堂课,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成功体现磨课目的,展现集体智慧的一堂课。
丁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带着问题去体会,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分析做更深层次的品读。他能够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当课堂生成超出老师的预设,丁老师显示了极强的驾控课堂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向预设的方向靠拢。为了解决学生对写景名句品味不深的毛病,丁老师层层设疑,步步追问,借助富有表现力的形体语言,指导学生通过增删调换的方法阅读,此时丁老师的激情喷薄而出,几个拟声词的使用,形神具备的表现,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说不足的话,就是感觉学生的活跃度不够。
张计友:
只有追问有序,才会余味无穷。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捕捉信息,达到了读与悟的结合; 通过对文本的背景的推荐,达到了对文本本质的深层触摸。通过变换句式,增删调换,重点突出等多角度品读,充分表现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丁老师在细读文本时,也进行了深情地吟诵,引领学生读出“盖”字作用,体会内涵。 在一种闲适宁静,陶醉的状态中,学生对于“安闲”的领悟便水到渠成。
(一)
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词。(2分):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2、翻译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3分)
答: 。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 。
参考答案:
1、门;考虑、周到
2、(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3、“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二)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5—1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5.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6.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8.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9.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0.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参考答案:
(二) 5.(2分)D 6.(2分)A 7。(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8.(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 9.(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0.(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